汪吉林,屈争辉,鞠 玮,李 明
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调查研究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调查与分析
汪吉林,屈争辉,鞠 玮,李 明
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通过“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问卷调查和上课出勤率统计,对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观目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等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构造地质学”课程中的地质力学和区域综合分析是学习难点,空间思维的培养和作图能力的提高是教学重点;既要重视教学PPT的制作,也要重视教材的适用性;大学生的学习自律能力尚不成熟,应加强学生管理,督促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问卷调查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三大基础学科之一,是地质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本科教学中历来受到重视。早有学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讨论了课堂教学、课程设计、野外实习等环节的教学改革措施[1],或者在课堂板书、思维训练等方面提出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2]。近年来的教学经验指出,应坚持研究构造现象的尺度观、方位观、层次观和时间观的教学主线[3],可以通过课程教学中的实物或动画演示、地质制图训练及典型构造形迹的时空变化反演,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建立时空观[4-5],更有学者讨论了构造地质学中的哲学性思维特征及教学[6]。
构造地质学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综合性地质实习的内容开发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7-8]。此外,不同专业对构造地质学教学的要求有所差异,在教学体系建设中尚应考虑专业特色的要求[9-10]。
以往的研究侧重于理论性和系统性,本文则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调查,主要调查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观目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效果以及学生在近一个学期学习过程中的行为习惯等,针对不同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中几个应该注意的问题。授课班数为3个,选修人数为88人,问卷匿名收回,有效调查问卷65份。
调查问题:你认为学习“构造地质学”课程能得到什么收获?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学习的主观目的性调查及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观目的清楚且正确,但对课程学习目的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较为基础的层面,很少能进一步上升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尚有极少数抱着混学分的学习态度,这样的学习态度无疑是错误的,需要加强引导和修正。
现今的大学生中少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是毋庸讳言的,现在高校基本上实行学分制,不少学生只求修满学分,不愿多修、避开难学课程,这些都是学习目的不明、没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的表现。尽管“构造地质学”是地质类专业基础课,一般均设置为必修课,但仍然存在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主观目的不明、动机错误的现象,需要教育者警醒。
课程教学包括课堂讲授和课堂实习(即作图训练),分别设计了调查问题。
调查问题有:(1)你认为“构造地质学”课程最难的内容是哪方面的;(2)你对课堂实习有何评价。调查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查及结果
“构造地质学”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课程,课程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构造几何学,同时包含地质力学、矿物岩石学、地层学等,尤其是地质力学部分,概念多、公式多,而且与褶皱、断层、节理等构造的变形机制、成因分析密切联系,而正是这部分内容使过半数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区域综合分析是构造地质学的高级进阶,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是评价该课程学习优秀与否的重要标尺,也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及格与否的底线。
课堂实习主要是读图与作图,读图与作图能力是“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地质类专业的基本技能,但是学生较普遍表现出动手能力不足的现象。考虑到初学者的接受能力,笔者在教学中都是将作业图绘制过程演示一遍,然后关闭投影仪,指导学生自己动手作图,尽管如此,真正能够理解和绘图的学生还是少数,较多的学生能听懂,但又无从下手。因此,需要重点训练空间思维能力。
调查问题有:(1)你对讲课的PPT有何评价;(2)你对教材有何评价。调查情况如表3所示。
表3 教学形式与效果的调查及结果
笔者经过多年构造地质学教学,不断完善教学课件PPT,内容较丰富和全面,图文搭配合理,还给出了专业词汇的英译名,学生对此持肯定态度。
我校目前使用的教材是谢仁海教授编著的《构造地质学》,谢先生已逝多年,教材未得到修订更新,由于该教材适合于我校的专业特色,因此仍在沿用,但在教学内容编排上,笔者的PPT中参考了其他主流教材,与沿用版本的教材有所不同,导致学生感觉到使用不便。
调查问题与情况如表4所示。
表4 学生学习行为习惯调查及结果
上课打瞌睡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即便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观摩、听报告等活动中也有类似现象。除了学生听课不认真以外,教师讲课水平、方式存在不足,甚至授课班级人数、教室大小、扩音器质量等都有影响。因此,应针对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师首先自我查找不足,然后才是抓课堂纪律的问题。
在本学年课程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通过助教对每堂课出勤人数进行了统计,但并非点名,笔者一向认为不能通过点名强制学生听课,而是通过课堂提问发现经常性旷课的学生,以便客观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
出勤人数呈随机性波动(图1),但结合教学日历可以发现学生的一些学习行为习惯。调查期间的课程安排为周一1~2节、周四5~6节和周五3~4节,分析认为,学生出勤人数的波动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而与上课时间有较大关联:周一的1~2节出勤率最低,平均为86.5%,迟到的学生更多;周四、周五的上课时间出勤率较高,分别为90.8%和90.6%;出勤率最低点出现在国庆长假前后;课程的后期出勤率总体偏低。
图1 学生上课考勤情况
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律能力决定了听课的出勤率,周一早8点上课,相当多的学生起床晚而迟到,甚至旷课;长假前后不少学生请假出游,而把上课放在次要地位;还有一些学生不能保持学习的热度,课程后期的出勤率是学习积极性虎头蛇尾的表现。
(1)教育者应重视学生的人生观引导,做好学生的专业思想辅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
(2)构造地质学包括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其中地质力学和区域综合分析是该课程的学习难点,而空间思维的培养和作图能力的提高是该课程的教学重点。
(3)教学课件和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既要重视教学PPT的制作,也要重视教材的适用性。
(4)大学生的学习自律能力尚不成熟,在重视引导的同时,也应加强学生管理,督促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1] 夏玉成.工科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1):110-112.
[2] 倪金龙,唐小玲,余继峰,等.“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与改革[J].中国地质教育,2007,16(2):44-46.
[3] 张宏远,刘俊来.“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主线及其把握[J].中国地质教育,2010,19(2):53-55.
[4] 倪金龙,郭全军,郭颖,等.地质思维时空观的培养与建立—以“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1,20(4):89-92.
[5] 鞠玮,姜波.构造地质学教学中空间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3):54-56.
[6] 王岸,袁爱华.构造地质学哲学思维探讨与教学[J].中国地质教育,2011,20(2):10-13.
[7] 宋立军,吴少波.“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的开发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8,17(3):37-40.
[8] 倪金龙,张凯.再谈地质思维时空观的培养与建立—以“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4,23(3):43-45.
[9] 吴孔友.完善《(石油)构造地质学》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石油专门人才[J].高教论坛,2009,(5):55-58.
[10] 谢焱石,涂彩蓉,谭凯旋,等.立足核特色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构建“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新体系[J].中国地质教育,2011,20(1):30-33.
Title: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Structural Geology
structural geology; course teaching; questionnaire
G642
A
1006-9372(2017)01-0080-03
2016-06-20。
汪吉林,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汪吉林,屈争辉,鞠玮,等.“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地质教育,2017,26(1):80-82.
Author(s):WANG Ji-lin, QU Zheng-hui, JU Wei, LI 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