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数据新闻经典案例和发展趋势

2017-05-12 03:30李佳璇操子宜
中国传媒科技 2017年3期
关键词:可视化受众数据库

文|戴 玉 李佳璇 操子宜

2016年数据新闻经典案例和发展趋势

文|戴 玉 李佳璇 操子宜

2016年是中国数据新闻如火如荼发展的一年,无论是传统纸刊还是门户网站,无论是市场化媒体还是体制内的央媒,无论是业界还是高校,都开始涉足数据新闻报道,而且也都拿出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数据新闻作品。

2016年数据新闻有了很明显的“进阶”趋势,数据库新闻成为最大亮点,各媒体都纷纷建立自己独家的“新闻数据库”,搭载网页互动技术来开放查询、匹配功能。以往的大部分数据新闻多以数据结论、统计结果作为报道对象,民众接触到的主要是经过记者挑选、专家解读过后的结果,无法接触到最初始的数据源,更无法对其进行查询、分析。

这主要是有三个原因,一是过往的平面媒体互动性差,无法在有限的版面内呈现大规模数据。二是受众对数据的解读能力有限,媒体看不到把数据库进行公开的必要性。三是媒体建立、报道数据库的能力和对数据库的关注度都不够。

但是,这种情况出现了集中转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凤凰资讯在魏则西事件愈演愈烈之时推出的H5能够查询“你居住的城市有多少莆田系医院”。当大家把矛头指向莆田系医院的时候,这则作品通过数据库新闻非常及时地解决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而且查询的方式也让每个人都可以从数据库中抓出“自己身边的新闻”,引起广泛传播。

同样用查询类数据库H5来引爆朋友圈的还有腾讯新闻“事实派”栏目推出的《纪委你好,干得漂亮——十八大以来全国落马官员案例汇总》。这个涵盖了2012年11月8日到2015年12月31日纪检监察机关、司法部门等公开通报的各省科级及以上落马官员资料的数据库,囊括了约19000多名落马官员,所提供的功能同样是可以查询任意城区、城市、省份的落马官员的名字、级别、所犯罪名等。除了查询之外,该H5也提供了一定的统计展示功能,比如可以看到各省官员落马的罪名原因统计情况,各省落马官员总人数对比等等。

数据库新闻的特点就是数据量大、案例全,几乎每个读者都能根据需要去查询出属于自己或本地的结果,也没有特定的主要新闻结论的指向,实现了一种“千人千面”式的新闻报道。然而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数据新闻耗时比较长,再加上制作和设计周期,整个作品留给采访解读、挖掘分析的时间就不够多。

除了查询类,2016年也出现了一种匹配型的游戏类数据库新闻H5,这就是中国网和图政数据联合推出的对全国人大代表的组合报道。这组报道包括两个数据库,一个是年轻人对全国人大代表看法和观念的网络民意调查结果,一个是全国人大代表数据库。在后一个数据库中,包含了通过公开新闻,手工逐一搜索出的代表们的现任职务信息,以及相匹配的行业。

《谁能代表我?》这一H5便是基于代表们的数据库,揣摩受众对代表性的理解,设计出了一套匹配算法。每个读者输入自己的性别、年龄、民族、行业、党派、所在省份信息,就可以自动计算匹配度并呈现出最匹配的人大代表的信息。

实际上,数据库新闻的长期开发应用价值应远远高于一条即时新闻。经过漫长收集过程而积淀下来的数据库,可以用网页的形式永久公开和定时更新。但遗憾的是,目前对新闻中所使用的数据库的保存、后期挖掘和结构化公开都不太到位。长此以往,这种数据库新闻可能很难获得持续的投入支持,可能也很难进一步提高挖掘深度和数据质量。

不过,随着数据库新闻热潮而来的,是2016年中国数据新闻在数据可视化方向上的明显精进。人民日报中央厨房《1976-2016地震全纪录》H5通过录屏的方式,实现了百万级的全球地震数据在移动端的立体化展示,并可以让受众互动查看近40年中国地震的分布情况。

不过真正在数据可视化的表达设计和互动上有突破的,还是当推《第一财经周刊》新一线城市研究所的《你真的了解你所在的城市吗?》竞猜类H5。这个作品包含了300多个城市的衣食住行各类数据,比如在优酷上的人均收看视频时长、地铁运营时间、一顿饭/一场电影的人均消费额,以及餐厅、民用机场、宠物店、超高层建筑、咖啡馆等场所的数量,受众可以去猜测具体数值。

而在猜测数值的互动方式上,该H5就突破了常见的柱状或饼状图的图表形式,也丰富了简单的窄块状点选型和直线拖动型互动的呈现效果。比如受众可以依照圆弧形去拨动钟表盘、仪表盘、圆周,或者逐一上下拨动4列“算盘珠”式样的数值来进行竞猜。这些形式在以往的数据新闻互动动作中都是比较少见的。

此外,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视觉信息设计作品也在2016年大放异彩。在全球数据可视化高端赛事“信息之美”大赛中,中国赛区共计18件作品入围,南京艺术学院以6件入围作品位列国内第一,它们分别是:《垃圾分类回收图表》《图解现代手工艺——陶瓷工艺》《记忆Memory》《二十四节气信息图表》《伽利略》《一个机场是如何运转?》。

“学院派”的数据新闻作品以平面设计为主,在新闻性上稍弱,除了数字之外也有很多以展示结构、历史、过程为主的作品。但相对的,他们也有更多时间去专注于梳理某一个命题,并倾注到设计感之上。

除了走向“数据更全”和“设计更美”之外,中国数据新闻在2016年也在努力靠近“更新更快”的目标。凤凰资讯的《美国大选开票直击:实时票数统计》就在美国大选最终投票当天呈现“刷屏级”的效果,受众通过手机就能随时查看两位候选人的实时得票结果与对比。该H5数据准确而且系统稳定、设计简约,在中国的数据直播上可以说是有一定开创性的。也可以看到,凤凰资讯的数据新闻作品一般来说新闻性非常强,似乎并未刻意强调数据新闻的数据属性,但却将数据新闻的新闻时效性运用得较为突出。

就如香港《南华早报》在2016年获得“信息之美”设计大赛社区奖(由全球数据可视化社区通过网上投票得出)金奖的作品《1996-2015中国各省经济增长》,在数据上未见得能令中国人感到新颖,但却在国际投票中让外国人对中国的增速有了直观感受,真正有了新闻的价值。

然而无论数据新闻如何发展,最终还是要走向纵深解剖的综合报道,将数据库、新闻点(数据新发现)、采访、可视化等都融合到一起。

DT财经《10万条挂号大数据显示:互联网也救不了看病难》的报道就是从挂号的数据中来分析哪些省份的医院更支持网上预约、哪些医院的预约量“过载”、哪些医院评分不高等。澎湃新闻2016年推出的《奥运人类突破曲线:极限在哪里》在基于奥运极限值的极简曲线之上,加了精练的点评,在数据结论和图表的配合上更进了一步。央视2016年推出的《中国舆论场》和“中国舆论场指数”,就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全媒体平台的舆论热点,并请来相关专家对热点话题进行解读。

可以说,在扭转了“重解读、轻数据”的传统观念之后,2016年的中国数据新闻界迈向了“数据为王”的数据库新闻的领地,虽然仍然努力在数据分析、解读和采访方面进行突破,然而仍旧少有融合多方佐证的数据新闻深度调查报道出现,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保留了数据解读的弱化和数据采访的相对缺失。

数据新闻毕竟是一种分工众多、流程繁杂的新闻种类,涉及数据收集、数据分析、采访解读、报道或互动文案写作、可视化、技术支持等多方面内容。在发展早期,很可能会偏重某处或忽略某方面。

然而,若论作品的综合水平,还是当推财新网的《从调控到刺激:楼市十年轮回》。从新闻角度来看,这一作品文字冷峻、成熟,涵盖人物案例采访、数据分析和政策研究,新闻各个内容部分相对完善。即便是在数据可视化方面,也达到比较高的水准。尝试了数据的3D互动展现,用棋盘图和曲线图联动的形式呈现了70个城市2005年7月到2016年7月的房价涨跌幅度。互动设计则贴近受众需求,只需要输入城市名称和家庭月收入,就能自动计算在该地买一套80平米的房子需要不吃不喝多少年。哪怕是对于数据来源及其计算方法的标注,也是详尽而规范。

从整体来看,中国数据新闻在2016年确实在数据、新闻、可视化三个主要方向皆有推进,而且在移动端发力比较明显。然而平心而论,这种推进只能说是预料之内和情理之中的,在保持过往水准的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和改进,却尚未达到爆发式成长和出现明显突破的地步。

如果要预测的话,2017年,数据新闻可能在可视化方面会有更多进展,数据新闻的综合性深度报道不一定能有更多挖掘。相信未来在国际的新闻舞台上,也会有更多中国的数据新闻作品出现。

戴玉,《南风窗》原编辑,人民日报原中央厨房数据新闻项目负责人,率团队获得中国首届数据新闻大赛二等奖,入围2016英国信息之美设计大赛长名单)

猜你喜欢
可视化受众数据库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思维可视化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数据库
数据库
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