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梅 宏
梅宏,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在构件化软件中间件、开发方法学和工具环境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任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863计划“十二五”信息技术领域先进计算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国家“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等。现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大数据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大数据标准工作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网络与空间安全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基于城市大数据的智慧城市建设,将促进城市中信息空间、物理世界和人际社会的融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驱动力。但是,我国城市的发展也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交通拥堵、人口膨胀、房价急升、空气污染等,这些“城市病”与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需求产生了突出的矛盾。因此,我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的节点。
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旨在描述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城市新形态。智慧城市就是通过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知、处理、传输、融合、分析和应用城市运行中各个核心系统的关键信息,对城市管理与发展的需求做出智慧响应,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显然,智慧城市必须建立在大数据分析和利用的基础上,城市基础设施、交通、商业、医疗、金融等都离不开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
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及其普适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现象”,源于互联网及其延伸所带来的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廉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已经历了以单机应用为特征的数字化阶段(信息化1.0),以联网应用为特征的网络化阶段(信息化2.0),目前正在进入以数据的深度挖掘与融合应用为特征的智慧化阶段(信息化3.0),信息化的第三波浪潮正在到来。大数据已成为人类认识复杂系统的新思维、新手段,促进经济转型增长的新引擎,提升国家综合能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新利器,以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径,其重要价值和意义已形成广泛共识。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大数据的发展不仅面临大数据管理与处理、分析与应用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挑战,大数据应用也尚处于初级阶段。其主要表现在:描述性、预测性应用较多,指导性应用偏少;基于单一数据源和已存在数据集的应用较多,基于多源多态数据和主动收集数据的应用偏少;模型导向类应用较多,需求导向类应用偏少。
目前,城市大数据的应用也处于初级阶段。在数据获取层面上,政府是城市数据获取的主体,由于各种原因,政府各部门之间数据分割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城市数据的集成和融合依然面临挑战;具有多源、高维、协同等特点的城市数据,仍然缺少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对城市管理和发展起指导性作用的大数据应用案例依然不多。
另一方面,建设智慧城市的迫切需求使各级政府具有促进数据共享开放、集成融合各方数据提供统一服务的动力,这就为大数据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为大数据方法和技术的研发提供了试验场,也为大数据企业发展和产业形成提供了市场。
面对机遇,我们需要集聚优势力量,通过产学研用的协同,探索形成综合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结合管理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建设之路——
1.以规划和规范为指导,加强对城市大数据建设的组织协调:充分认识大数据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加强统一规划的必要性,发挥我国体制优势,通过统一制定规范,打破地区、部门、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建立起政府、社会、个人参与的大数据形成汇聚机制和共享开放机制;
2.以数据采集能力建设为基础,提高城市感知水平:通过多种措施鼓励城市各主体应用新技术来加强数据采集设施和数据库的建设。通过政府统一协调和市场化手段的结合,避免数据的重复采集 ;
3.以指导决策为目标,不断提升智慧城市大数据应用的水平:面向城市发展中的紧迫需求,建立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协同的分析系统和平台。通过示范性项目及其推广,推进各种城市大数据应用,特别是指导性应用,不断提升应用水平。
大数据和智慧城市,都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主题和战略抉择,也是我国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重大机遇。可以相信,基于城市大数据的智慧城市建设,将促进城市中信息空间、物理世界和人际社会的融合,通过丰富的信息化应用,加速经济发展与转型,提高政府及公共服务的效率,方便市民的工作生活,有效地保护和利用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