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淑红,曹海龙
(商洛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如何吃到营养又健康的食材使人们考虑的重点问题。食用菌因其营养丰富又健康,成为人们喜爱的食材,一荤一素一菌甚至成为平常人家的日常菜谱。陕南食用菌产量大,居陕西第一位。但是,随着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发展,陕南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很多困境,如何实现食用菌可持续发展是该区域研究的重要问题。
国外食用菌现代化发展比我国早,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经借用电子科技技术实现了工厂化自动生产模式,利用科技手段来控制食用菌的生产。其中,韩国、日本、加拿大、荷兰、美国等都处于食用菌发展前列。日本食用菌工业化和质量发展较好,依据食用菌的生产方式及形态将食用菌菌种分为第一代固体菌种、第二代发酵罐深层培养菌液、第三代还原型液体菌种[1]。韩国食用菌的生产模式主要表现在机械化、现代化、集约化水平高。韩国实施工业化栽培,生产化规模设施加强,已经处于世界的领先水平[2]。荷兰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数据的设定,控制食用菌生产,发展人机结合模式[3]。另外,欧洲国家非常重视发展食用菌市场营销方面,他们认为食用菌的发展主要因素是市场营销而不仅仅只是研发与生产。
通过对西方国家食用菌发展的了解,可见国外食用菌现代化发展技术非常先进,技术不断得到创新,而且对于食用菌市场营销方面也拥有超前的理念,这些都值得学习和借鉴。
我国是食用菌生产大国,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但我国食用菌工业化水平不高、与科学技术结合发展比较缓慢。张俊飚等[4]认为我国食用菌总产量增长迅速、品种多、产业大省越来越多、出口虽有变动但总体还是呈上升趋势。邓淑红[5]、王雪丽[6]等认为我国食用菌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满足当代发展要求,还能满足后代发展的需求。沈恒胜[7]、欧军[8]等认为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积极发展循环农业。食用菌产业链的资源循环保护促进了农业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靠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更需要技术、组织、发展环境、产业升级、市场、信息等平台的支持。
陕南食用菌产业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断木栽培和代料栽培,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断木栽培阶段。主要是以栽培木耳和香菇为主,栽培地区大多位于山区,这一阶段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
第二阶段,代料栽培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食用菌发展得到政府支持,规模进一步扩大,出现了小棚和中袋模式,食用菌品种逐渐多样化。
第三阶段,代料栽培阶段。这一阶段开始于2002年,栽培模式从小棚过渡到中棚,立体化栽培模式兴起,而且食用菌种植不再受季节控制,实现了一年多季的栽培方式,大棚栽培技术的推广提高了陕南菌农的生活水平。
陕南三市汉中、安康和商洛食用菌种植规模、产量、产值不断增加,据统计商洛市近五年全市香菇种植规模:2012年1亿袋,2013年1.2亿袋,2014年1.2亿袋,2015年1.3亿袋,2016年1.38亿袋。安康“十二五”期间,每年维持在8000万袋左右,香菇鲜品年总产量约为9.6万吨,年产值达7亿元以上。汉中香菇是仅次于黑木耳的第二大食用菌产业,2015年香菇总产量统计为18040 t[9]。
陕南食用菌发展规模越来越大,政府将精准扶贫政策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不仅促进了陕南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而且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据统计陕南60%左右的贫困家庭都参与食用菌种植[10]。
陕南菌农和企业的生产设备、技术水平比较落后,食用菌生产大部分以传统栽培方式为主。种植技术培训能力薄弱,管理不规范,现代化生产技术比较弱。使得食用菌生产无法发挥资源和劳动力优势,现代化生产技术严重影响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陕南食用菌现代化加工厂很少,产品开发能力弱、新产品少。企业市场开发能力差、品牌少、市场份额小。菌农和企业主要销售初级产品,食用菌加工业落后。如有名的猴菇奶昔、猴菇饼干都是南方的产品,其品牌效应非常好,网上、超市销售量很大。而陕南食用菌企业缺乏衍生和打造品牌的能力。产品创新发展成为产业发展的困境。
产品能否以合理的价格销售出去是菌农最关注的事情。但是,因信息途径少、文化水平低、市场专业知识欠缺,菌农对市场了解少,承担的市场风险很大。食用菌销售价格好时,菌农盲目增加种植规模,造成产品供过于求,市场价格下降,售价低时,菌农大量减少种植规模,寻求其他产业发展路径。加之,食用菌市场不稳定因素的干扰,导致菌农损失大、生产积极性不高、技术投入少。这些严重影响了食用菌的可持续发展。
缺乏对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全面调研,及支持资金能力有限。相关政府机构在整个食用菌产业扶持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不够精准,导致很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如投资少、行业管理弱、信息平台少,使得食用菌产业整体表现是:菌农文化技术水平低、现代加工技术水平低、市场分析及专业技术人才缺乏。虽然,近年来随着扶贫政策的实施有所好转,但是食用菌产业收效甚微,并没有发挥区域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陕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竞争力弱,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弱。
陕南食用菌产业发展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及现代化生产方式,使资源、环境、社会、经济融合发展。部分农业企业在努力朝着此方向发展,如企业A对食用菌生产进行了设计,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图1所示。
图1 A企业农业产业循环发展模式
循环发展使得资源利用、资源优化配置、生态和产业融合发展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农村农业产业发展指明了发展之路,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政府、企业应积极与食用菌发展快的地区交流和合作,引进现代生产设备发展陕南食用菌产业,结合区域资源、劳动力优势,加大食用菌产业投资、搭建食用菌发展信息平台、建立市场预测机制,为菌农做好服务,为企业提供资金资助,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发挥企业的带动作用,食用菌产业才能快速健康的发展。
食用菌合作组织少、能力弱。对于一个产业来说,健全的、专业的组织机构,是产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的有序化、规范化、市场化、技术化都离不开专业组织。要发展壮大陕南食用菌产业就必须建立专业的合作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类资源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使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了专业组织就能解决菌农培训、技术指导、规范种植、市场信息畅通等问题。
陕南旅游资源丰富,食用菌产业发展可以借助旅游业优势,实现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如各地非常流行郊区度假时,去园区采摘农产品、吃农家乐、体验农耕等形式的新业态。陕南食用菌可以借鉴这种营销模式,积极打造与食用菌相关的采摘、农家乐、种植、灭菌、装袋等活动。拓宽食用菌产业发展路径,为菌农、企业增收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利用旅游业优势发展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把握陕南资源、生态优势,积极利用各类产业之见的融合机会,打造食用菌品牌。食用菌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食用菌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单一的销售渠道造成信息的不对等,收购方掌握着收购价。创新销售渠道,能给菌农更多的销售选择,提高销售收入。如,菌农通过互联网平台自己销售食用菌产品。互联网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菌农销售效率,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并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产品销售。如可以进行的销售模式,如表2所示。
表2 食用菌创新销售模式
陕南食用菌产业实力的提升必须依靠于政府的支持,单靠菌农和一般企业是无法解决陕南食用菌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只有做到政府与农户、企业之间的合作才能解决食用菌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只有通过政府资助并与外界合作才能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升产业发展实力,从而发展现代化的生产,才能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强,黄晨阳.日本食用菌栽培历史产业现状与启示[J].中国农业信息,2015(2):20-22.
[2]韩德贤,刘姿彤,史磊,等.2014年韩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林副特产,2014(4):80-89.
[3]于丽丽.食用菌工厂化环境控制系统的研究[D].黑龙江:东北农业大学,2015:155-157.
[4]张俊飚.对我国食用菌发展现状与政策的思考[J].社会科学,2012(5):13-21.
[5]邓淑红,林娟,阮斌.商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7(1):7-12.
[6]王雪丽,刘华.河北省现代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9):28-33.
[7]沈恒胜,陈君琛,汤葆莎.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再生资源利用[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10):18-20.
[8]欧军.食用菌生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2016(8):74.
[9]中国食用菌协会.全国贫困地区发展食用菌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情况调查和分析[DB/OL].http://mp.weixin.qq.com.
[10]王艳,龙陈,进王,等.汉中市食用菌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瓜菜,2017,30(1):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