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素静,万宝春,冯海波,李巍
(1.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37;2.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河北石家庄050037)
河北省生态扶贫分类研究
付素静1,万宝春1,冯海波1,李巍2
(1.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37;2.河北省环境保护厅,河北石家庄050037)
以河北省6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国家和河北省生态扶贫相关的政策,并利用ArcGIS对河北省土地利用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状况、生态功能重要区、生态脆弱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优先区等要素进行聚类分析,按照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贫困现状将贫困区域划分为生态移民、生态工程、生态旅游、生态产业和生态种植五类,分别叙述了五类区域的分区状况和生态扶贫方向。
贫困县;生态扶贫空间;聚类分析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指出要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15〕34号)中强调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陈吉宁指出:我国95%的贫困人口和大多数贫困地区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和重点保护的地区。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与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高度重合。多数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都包含禁止开发区域,贫困地区整体上是国家、区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这些地区脱贫难度大,属于扶贫开发工作的硬骨头[1]。
河北省在京津冀三地中,生态空间拓展潜力最大,生态安全保障地位尤为突出,开展生态扶贫,既有利于解决河北省贫困现状,又能够保障京津冀生态环境安全。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扶贫,在八项扶贫专项行动中生态扶贫位列第三,明确扶贫要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获得更多实惠。
1.1 研究区域
根据国家新一轮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标准,目前河北省还有62个贫困县、7 366个贫困村、485.5万贫困人口。国家级贫困县45个,省级贫困县17个。贫困区域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山区和黑龙港流域集中连片特困区的9个市,占地面积11.2万km2,占河北省总面积的59%以上。
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区环绕京津,是潮白河、滦河、永定河、拒马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和上游地区,更是京津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地,张家口和承德的所有县市均被列入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2]。黑龙港流域位于河北省东南地区,是海河平原的重要部分,河北大多农业县市均分布在该区域,该区域干旱缺水,城市化水平较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财政实力弱,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洼地”[3-5]。此外,片区外的扶贫重点县包括平山、行唐、赞皇、灵寿、崇礼、青龙满族自治县、临城县7个国家级贫困县,涿鹿、博野和内丘3个省级贫困县。
1.2 研究方法
研究区划单元的大小应根据区划的范围、特征和可操作性等因素确定,为了便于各类生态特征因素的提取和研究,并同时反映出河北省贫困县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本研究以县级行政单元为河北省贫困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基本单元,从生态扶贫的角度对贫困区域进行分类,探讨河北省生态扶贫的方向和重点[6-9]。
研究数据:建立了河北省贫困区域生态特征数据库,数据库主要包括河北省土地利用类型数据;河北省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划分矢量数据;《河北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确定的14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区和生态敏感区;《全国生态功能区》(修编版)确定的涉及河北的3个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研究方法:结合贫困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状况、生态功能重要区、生态脆弱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五个方面的生态数据,利用Arcgis空间分析识别法,采用识别叠加、字段计算和分析等功能,利用空间聚类分析法将多层生态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对贫困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利用空间属性特征提取和特征合并的方法,建立并存储成为一个新的特征层,分析贫困区域的生态扶贫方向。
2.1 生态环境现状
2.1.1 土地利用现状
利用河北省30 m遥感影像解译结果,提取贫困区域土地利用分类结果数据[10-11],对河北省62个贫困县(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占比见图1。从表征生态环境状况的森林、灌丛和草地三类分析,全省77%的森林、86%的灌丛和80%的草地均分布在贫困区域,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这也表明贫困区域植被覆盖率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从农田和居住地两类指标分析,贫困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与全省一致,均以耕地为主,占研究区面积的37.98%,占全省农田面积的48%,整体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研究区居住地面积占全省居住地面积的29%,远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这两类指标表明,贫困区域生产生活方式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但耕地面积较少,城镇化水平较全省的差距较大;从荒漠指标来分析,贫困区域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省荒漠化土地面积的95%,全省大部分荒漠地区均分布在贫困区域,这也从一定程度反映了河北省大部分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布在贫困区域。
图1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占比
2.1.2 自然保护区分布状况
截至2015年,河北省已批建的自然保护区共计4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5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7处,保护区总面积70万hm2。在研究区域分布的自然保护区共计29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0处,市级自然保护区1处,保护区总面积50万hm2,占全省保护区面积的71%。
2.1.3 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
据《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15修编),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涉及河北省的区域主要包括京津冀北部水源涵养功能区和浑善达克沙地防风固沙重要区两类。京津冀北部水源涵养重要区涉及河北省的区域主要包括承德、张家口、秦皇岛和唐山4市;浑善达克沙地防风固沙区涉及河北省的区域是承德市的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以及张家口市的张北县、康保县、尚义县和沽源县,该区域沙漠化敏感性程度极高,属于防风固沙重要区[12]。两类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涉及承德的大部分县市、张家口、保定和石家庄4市的部分区域。
2.1.4 河北省生态系统重要区域
在《河北省生态功能区划》中,研究区域内生态系统重要性区域主要涉及太行山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区、京津风沙源综合治理区、小五台山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坝上西部高原内流区湿地保护区、燕山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雾灵山生物保护性重要区、献县洼滞洪、洪水调蓄重要区和衡水湖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
2.1.5 河北省生态系统脆弱区域
据《河北省主体功能区划》中河北省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研究区域中张家口的阳原、蔚县、怀安、宣化、涿鹿和张北县,保定的涞源、易县的大部分区域处于中度脆弱区或重度脆弱区;燕山—太行山贫困区和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的其他区域大多处于轻度脆弱区或中度脆弱区;黑龙港流域大部分处于微度脆弱区。研究范围内的燕山—太行山贫困区和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大多处于河北省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
2.2 生态扶贫分类
本研究以上述五类要素为出发点,结合国家和河北省生态扶贫的发展方向,从研究区域地理条件、水源地分布状况、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状况将贫困区域划分为五类区。
2.2.1 生态移民区
利用ArcGIS提取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两个指标,进行重分类,将处于生态环境重度脆弱区或自然灾害易发地区的区域进行特征提取,划分为生态移民区。此外,应考虑水源地保护、水库库区洪灾和溃坝的风险以及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生态保护三方面的因素,利用影像识别和矢量数据提取三类因素的数据,形成的斑块状区域涉及到的村庄也应进行生态移民[13]。
2.2.2 生态工程区
利用ArcGIS提取研究区域内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省级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国家(或省级)自然保护区三类指标,进行分类研究,将处于国家重要生态功能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防风固沙区以及其他具有特定功能的区域作为筛选指标,划分为生态工程区。
2.2.3 生态旅游区
综合研究国家及省级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历史文化遗迹等的分布状况,综合考虑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和旅游业发展基础,将生态环境状况较好,分布有一定特色的资源,并具备一定的旅游发展基础的区域划分为生态旅游区。
2.2.4 生态产业区
结合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生物多样性以及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征等因素,将河北省燕山—太行山一带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山区,划分为生态产业区
2.2.5 生态种植区
结合河北省环境功能区域、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功能重要性两类要素,提取环境功能区划的食品聚集维护区、以耕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并且生态功能重要性一般的平原区域划为生态种植区。
2.3 分类结果
综合考虑研究区域的地理条件、土地利用现状、自然保护区分布状况、生态系统重要性、生态系统脆弱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加之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状况等多类要素,将研究区域按照生态环境特点和贫困现状划分为5类,即生态移民区、生态工程区、生态旅游区、生态产业区和生态种植区,见图2。
2.3.1 生态移民区
分类结果显示保定的阜平县和涞水县、承德的兴隆县以及秦皇岛的青龙满族自治县4个县的部分区域处于生态环境重度脆弱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应以生态移民为主,辅以发展生态工程,对区域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此外,应将该区域的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衡水岭水库、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龙门水库、壶流河水库、闪电河水库、庙宫水库、杨郢水库和大浪淀水库的库区四周以及28个国家级(或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的居民进行生态移民。
2.3.2 生态工程区
分类结果表明,承德的围场、丰宁满族自治县、隆化县、滦平县、承德县和平泉县;张家口怀安县、沽源县、宣化县、涿鹿县以及沧州的南皮县共11个县(市)为生态工程区。这些区域主要以建设重大生态工程为主,开展水源涵养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工程。
2.3.3 生态旅游区
结合研究区域的旅游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状况、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等的分布状况等综合考虑,张家口的张北县和崇礼县、石家庄的平山县和赞皇县、沧州的海兴县5个县较适宜发展生态旅游业。
2.3.4 生态产业区
在河北省燕山—太行山一带森林覆盖率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由于耕地分布较少,常规农产品在这些区域的生长受到限制,因此应根据这些区域的特点发展生态产业区,主要在保定、石家庄、张家口3市的16个县市打造生态产业区。根据每个县市的特点,建造特色林果业、林下经济以及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等。
2.3.5 生态种植区
结合河北省环境功能区域、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功能重要性两类要素,将研究区域内的农产品主产区以及生态功能重要性为一般类别的区域划分为生态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港流域一带,包括保定、邯郸、邢台3市的26个县(市)。
图2 河北省贫困区域生态扶贫方向分类
生态扶贫是河北省“十三五”时期的重大专项行动之一,河北省仍有62个贫困县(市),占河北省总面积的59%以上,其中,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涉及10个县市,该区域贫困程度较深,治理难度较大。如何有效地解决河北省贫困问题仍是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大瓶颈。河北省在京津冀三地中,生态空间拓展潜力最大,生态安全保障地位尤为突出,开展生态扶贫,既有利于解决河北省贫困现状,又能够保障京津冀生态环境安全。本研究以县级行政单元为河北省贫困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基本研究单元,从生态扶贫的角度对贫困区域进行分类研究。
结合贫困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自然保护区的分布状况、生态功能重要区、生态脆弱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优先区5方面的生态数据建立了贫困区域生态特征数据集;确立了生态扶贫分类依据,根据河北省不同贫困县(市)的生态特征,分为生态移民区、生态工程区、生态旅游区、生态产业区和生态种植区;生态扶贫分类结果显示,河北省生态扶贫发展方向主要以发展生态产业、生态工程和生态种植为主,选择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结合发展生态工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从根本上解决区域的贫困问题;在4个有旅游基础的贫困县(市),结合区域旅游发展特点和生态环境优势,打造旅游产业,开展生态旅游,解决贫困问题;4个贫困县(市)处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该区域生态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生态移民则是解决该区域贫困的根本方法。
[1]陈吉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好环保扶贫攻坚战[EB/OL].[2015-10-19].http://www.zhb.gov.cn/gkml/hbb/qt/201510 /t20151019_315119.htm.
[2]冀晓阳.河北省集中连片特困区农民贫困问题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5.
[3]张娜娜.黑龙港流域邢台片区扶贫开发的特征与对策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3.
[4]尼培红,马子果.黑龙港流域西南部贫困片区脱贫路径研究——以河北省威县跨越崛起历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21):60-61.
[5]张炳,李冰,葛蔡忠,等.中国水污染控制战略与政策创新[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358-367.
[6]李仙娥,李倩,牛国欣.构建集中连片特困区生态减贫的长效机制——以陕西省白河县为例[J].生态经济:中文版,2014,30 (4):115-118.
[7]王金营,李竞博.连片贫困地区农村家庭贫困测度及其致贫原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3(4):1-13.
[8]熊善高,万军,余向勇,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与扶贫协同推进路径探讨——以国家级贫困县秭归县为例[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6(3):9-12.
[9]祁新华,叶士琳,程煜,等.生态脆弱区贫困与生态环境的博弈分析[J].生态学报,2013,33(19):6411-6417.
[10]付素静,王伟,万宝春.基于RS和GIS的河北省生物丰度和植被覆盖度归一化系数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4(2):19-21.
[11]付素静,冯海波,万宝春.遥感调查方法在河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变化评估方面的应用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2014(4):34-37.
[12]申陆,田美荣,高吉喜,等.浑善达克沙地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及驱动力[J].应用生态学报,2016,27(1):73-82.
[13]付素静,万宝春,赵宪伟,等.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6(4):57-60.
(编辑:周利海)
A Study on Classification of Ecological Poverty A lleviation in Hebei Province
Fu Sujing1,Wan Baochun1,Feng Haibo1,LiWei2
(1.Hebei Provincial Environmental Scientific Research,Shijiazhuang Hebei 050037,China;2.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of Hebei Province,Shijiazhuang Hebei 050037,China)
Taking sixty-two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counties in Hebei Province as research objects,analyzed the national and provincial policies for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Using ArcGISanalyzed the land use type,nature reserve distribution,ecological function important area,ecological fragility and biodiversity priority area and so on.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overty,the poverty-stricken area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categories:ecologicalmigration,ecological engineering,eco-tourism,ecological industry and ecological cultivation,and separately described the five regions of the regional situa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county,ecological poverty alleviation,spatial cluster analysis
X321
A
1008-813X(2017)02-0037-05
10.13358 /j.issn.1008-813x.2017.02.10
2017-03-02
付素静(1987-),女,河北沧州人,毕业于兰州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规划、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