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常虹+孙冬石+刘猛
摘要:目前高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与行业需求普遍存在较大鸿沟,毕业生眼高手低、双向能力薄弱,究其原因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严重。本文结合高校教学成果奖和教改项目,探索并实施了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物流工程专业在“双能”要求下实现卓越能力的达成,研究“赛、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物流工程专业“双能”人才培养和专业持续发展,以及工程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推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改革。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is a large gap between the university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and industry demand generally. The graduates have low skill and weak ability in both directions. The reason is that the homogeniz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s serious.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achievement award and teaching reform project, explores and implements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 "two-skill" type excellent logistics engineering talent. This mode explores the way to achieve the excellent ability of logistic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under the "two-skill" requirements and studies the teaching mode of "competition, learning and application" to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two-skill" type talent trai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ngineering capacity training platform, so as to the promote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關键词:创新应用;“双能”型;卓越人才
Key words: innovative application;"two-skill" type;excellent talent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149-03
0 引言
目前高校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体系与行业需求普遍存在较大鸿沟,毕业生眼高手低,学生双向能力薄弱等现状,究其原因是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严重。
2011年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和教育部卓越计划对物流工程专业“双能”(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出明确要求,即“企业走入课堂,学生进入企业”。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索并实施了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实践应用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总称。
该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探索物流工程专业在“双能”要求下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形成教学体系健康发展的良性机制,实现卓越能力的达成;研究“赛、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促进校企资源共享,积累并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为物流工程专业“双能”人才培养和专业持续发展,以及工程能力培养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推动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改革。
1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的教学问题
创新应用“双能”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路线如图1所示。
基于上述总体路线,解决的具体教学问题如下:
1.1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设计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有效培养的基础条件。物流工程团队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和教育部卓越计划为抓手,以TOP-CARES 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引导,分析物流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达成能力之间的关联,构建能力达成矩阵。
同时分析了创新实践“双能”型物流卓越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以资源共享、协同培养为导向,通过项目实践导引,从社会用人需求角度,形成企业、高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目标的机制,实现项目资源共享,为专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教学提供制度保障。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如图2所示。
1.2 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
为了达到“双能”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中探索出“赛、学、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如图3所示。
“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手段或措施。学生通过参加全国性比赛、考取职业资格证的过程,扎实学习某一门或几门专业课并结合实践加以整合,在大赛或职业资格证的考取中取得较好成绩。在物流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导入“赛”的手段或措施,激发生学习兴趣。
“学”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过程,以团队合作、思维创新为目标,设计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结合阶梯渐进、同步实践教学理论,制定主体性教学目标,设计主体性教学内容及其策略,构建主体性教学评估考核程序,增加了现场模拟和团队协作机会,突出了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创新思考。
“用”是指教学内容要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最终学习目的。加大课程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带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切身体验实际应用。
1.3 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与企业进行洽谈,联合申报工程实践中心并共建产学研基地,签署具有权责分明的协议,保障双方权益,联合购置设备,满足双方研发与工程实践的需求,并共享资源。通过交流和座谈,了解存在的问题,例如: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手段、人员配置、考核机制等,促进校企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同时,把在“赛、学、用”中积累的经验和项目用于建设和丰富课程的案例库、试题库,并保持不断的更新,让学生始终掌握专业发展的动态。教师则通过上述的方法进行教材的建设,编撰出版T-C教材,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最后,专业还把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浓缩,把电商物流的管理方式和流程优化的内容在新建的实验室中进行体现,通过实验室这一载体实现创新应用“双能”的综合培养。
2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的教学成果
在创新应用“双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物流工程团队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不断的修订和完善,实施“赛,学,用”的教学模式,在过去的三年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①鼓励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物流建模大赛”、“物流仿真设计大赛”、“流通业创新实践竞赛”等国家级比赛,在大赛中锻炼学生创新应用能力,专业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人数逐年提升,目前每年获得省级以上大赛学生占总人数的10%以上。
②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并与教师一起参与市级以上横纵向项目的研究,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学生连续三年获得省级、国家级大创项目立项,成功地参与了大连市社科联(社科院)2015-2016年度重点课题及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在参与横纵向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张扬个性,展现特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部分学生科研能力显著,已经拥有在国内物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性论文的能力。其代表成果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特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北极航线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研究”。
③同时,专业注重创新应用资源建设,引进业界最先进Flexsim仿真软件,建设智能物流仓储与配送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教学资源了解行业运行的真实环境。专业还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基地,学生通过学分替换、頂岗实习、实地参观、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近五年,物流专业与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上海汉得SAP,大连惠普,聚思鸿等,持续输入人才,与企业进行纵深合作。
④专业把竞赛和项目中的案例编入教材和教学内容,丰富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综合实训》《第三方物流》等课程的试题库和案例库,出版了《供应链一体化运营管理》、《运输与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本实用性极强的T-C教材,同时在国内核心期刊中发表了诸如“基于IWMS的物流三维互动体验式教学的组织与应用”、“基于ITMC的《供应链与物流管理》教学改革探讨”等教学模式改革论文,取得很好的反馈。
3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通过几年的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本文总结其成果与其他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的许多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3.1 充分凸显了学生是主体的高校专业课教学改革方向
新时期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去获取知识,教师起引导和帮助作用。在“赛、用、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辅导学生参加竞赛,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室的先进设备,思考现代物流技术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自发组成学习团队、设计应用方案并由学生点评设计方案等无不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2 学生、教师和企业各方均是教学改革的受益者
在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学到了专业知识,取得了竞赛荣誉和奖励,培养了创新应用能力,提升了未来在社会中的核心竞争力;教师积累了教改经验并通过辅导学生得奖获得了荣誉,并有助于自身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保证学术和应用能力的先进性;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人才培养过程,提前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降低了人才招聘成本和人才培养成本,保证了企业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
3.3 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职业教育特点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教育为核心,大力发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理论融合实践的能力。联合相关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无缝连接。
利用校内外实验、实训平台构建一体化实践环境,以物流实践项目为载体,由模拟到真实逐级递进培养,紧跟行业前沿理论、产品、工具、技术、应用的发展,在课程和项目中嵌入企业物流真实案例,实现将人才培养从单科性到综合性、从继承性到创新性、从灌输式到启发式的转变,不断提升学生创新应用能力。
4 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效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应用,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内涵,融合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物流工程专业结出了累累硕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4.1 对学生培养体系进行了全面改革,拓展学生创新应用能力培养途径
围绕创新应用能力培养,建设专业课程,完善融合创新应用内容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加快创新应用普适性课程和具有创新应用特色的专业课程建设步伐,对《供应链运营管理》《现代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工程综合实训》等多门课程进行了创新应用改革;充分发挥“赛学用”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鼓励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物流建模大赛”、“物流仿真设计大赛”等国家级比赛,专业学生在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人数逐年提升,目前每年获得大赛奖励学生占总人数的10%以上;充分利用SOVO平台、大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引导和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尝试,学生连续三年取得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
4.2 注重产学研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强化了产学研合作能力培育,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形成协同创新、协同发展、互利互惠、共建双赢局面。五年中,学生多次成功地申请并参与了省市级和专业学科学会项目的申报和研究,如大连市社科院项目、中国物流学会面上项目等。在参与横纵向项目的过程中,学生张扬个性,展现特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学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拥有在国内物流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性论文的能力。发表了“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特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北极航线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价值研究”等有影响力的文章。
4.3 丰富专业资源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依托物流工程专业特色,面向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了一批与区域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具有特色的实践基地,学生通过学分替换、顶岗实习、实地参观、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参与校企合作项目。近五年,物流专业与很多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如上海汉得SAP,大连惠普,聚思鸿等,持续输入人才,与企业进行纵深合作;教师将横纵向项目转化为专业和课程实践项目、学科竞赛项目、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毕业设计课题等教学内容,并进行特色TC教材的撰写,完成了《供應链一体化运营管理》、《运输与仓储》、《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多本实用性极强的T-C教材,并丰富完善了课程的试题库和案例库;与两个俄罗斯著名院校进行学历交流项目,开展学历留学、学历互认、学分替换等合作,逐年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同时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并主持跨国合作横纵向项目,在国际间的会议或杂志上发表有代表性的科研或教改成果;积极建设实验室资源,完成物流仿真实验室和智能物流仓储与配送实验室的搭建,为学生打造知识应用环境,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
5 结论
在工程专业国家认证和教育部卓越计划背景下,本文探索了创新应用“双能”型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了该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物流工程专业进行了试点,利用“赛、学、用”等多种途径,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为物流工程卓越人才的可持续培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持,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成果。教学成果适用于物流管理与工程大类的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创新,亦可推广到卓越工程师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
但应该看到的是,由于该模式也正处于实践推广阶段,所以难免有些不足和弊端,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比如该模式强调必须有较为丰富的企业资源作为配套支撑,所以企业资源的开发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践行该模式的过程中还必须配套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组织学生参加大赛或考取相应资格证,各个学校政策不一样,需要全面协调等。后续物流工程专业将引入课程体系特色辨识方法,探究课程体系中课程设置的短板,进行专业培养人才细分,挖掘人才在社会实践上的适应度,满足培养模式持续改进和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煜,等.面向双师双能的物流工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7(5):263-265.
[2]徐德洪,王少林.“赛、学、用”三位一体模式下物流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索——以“物流条码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为例[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9(1):59-63.
[3]杨华龙,滕川川,徐奇.基于校企“3+1”定向培养的物流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航海教育研究,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