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方法的新思考

2017-05-11 14:19刘香芹
新教师 2016年2期
关键词:天门山碧水老兵

刘香芹

小学古诗怎么教?传统语文教学经验认为,诵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受这一观念影响,一般认为小学生生活经验少,认知水平低,没有必要讲那么多,讲了学生也未必懂,所以只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即可。但,实际效果怎样呢?我们发现,学生并不喜欢机械背诵。即使当时背诵下来了,过后没用也大都会“还给”书本了。这就说明学生对自己不懂的东西,虽然一时记住了,但终究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营养”。这也说明古诗教学诵读固然少不了,但理解更重要。如何读懂?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得好:“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句话揭示了写作和阅读的基本道理,即无论写作还是阅读,文字都是特别重要的。写作要通过文字表情达意,阅读则要理解了文字方能读懂作品的深妙内容。而这特别值得重视的文字,却正是当今小学古诗教学所严重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学习字词。读懂诗意

古人写作讲究用词、练字,教学古诗首先要学习字词。反思当前古诗教学,大多教师没有认真讲解字词,也有些教师把字词仅看作是阅读古诗的障碍,而扫除这些障碍的方法不过是正正字音却非准确地理解字义。其实,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古诗的字词义看似简单明了,好像不用做多少解释,但学生问起教师,很多教师还真的讲不清楚或许讲出来也不一定准确。有人遇到这种情况就会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来搪塞。可是,我们的汉语表达是最细腻最准确的。如《咏鹅》中“曲项向天歌”的“项”是什么意思?大多数人会理解为颈部(脖子)。“颈、项”在现代汉语虽然都引申为脖子,但在古诗文中经常是有区别的,“颈”本义指脖子前部,“项”指脖子后部(现代汉语字典、词典中以此为第一个义项)。诗歌的小作者之所以用“项”不用“颈”,一是鹅仰头呜叫时弯曲的只能是脖子的后部,二是通过“曲项”写出了鹅仰头曲项向天歌时线条的柔美,十分生动。如果不能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项”的意思,学生就无法体会这种形象美。学生掌握了“项”义,对后续学习也有很大帮助,如对“项链”“望其项背”“(闰土)项带银圈”等词语的理解就会准确无误。

读古诗要特别注意古今词的差异,要联系相关文化来解析,才能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望天门山》诗中“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学生极易联系已知来理解。如在某课例片段中,教师提出:大家认为“至此回”的“回”是什么意思呢?当3个学生的答案分别是“回家”“回来,流回来了”“回旋”时,就需要教师运用汉字汉语科学来解析:古时候的“回”字像水流回旋的形状,本义是回旋、旋转。但此处并不取它的本义,而是取它的引申义——掉转方向。你们看,王安石观天门山时写下这句诗(出示:崔巍天门山,江水绕其下。注:崔巍:山势高险)这一个“绕”也写出了长江水在天门山与别处不同的流向。(板画)碧绿的长江水往东穿过天门山后随着山间掉转方向,折向北去。用李白的诗句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在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时如果没有讲清楚这些字、词的意思,学生就会用现代汉语常用义来误解,就会造成曲解诗意,破坏形象,甚至会与诗中形象差之千里!

二、认识结构。学习表达

古人写作还非常讲究选材与安排。教学古诗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发现古诗的结构美,这对学生理解诗歌结构特点学习表达极为有利,更值得中高年级语文教师重视。如,笔者在执教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叙述老兵退伍返家四句诗的写法之妙时,是这样展开教学的——

师(出示: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请同学们读读这四句,想一想,写了什么?

生(齐读后):写了野兔从狗洞进去,野鸡在屋脊上飞。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上长出了野生的葵菜。

师:这是老兵在哪里见到的情景?

生:回家时看到的。

师:你能根据这四句诗说说老兵进院门的情景吗?注意诗句中的方位词。

(生茫然,想象不出)

师:(先引导找出诗句中的方位词,然后课件出示古代房屋图,有大门、庭院、台阶、房屋、梁柱等)请看这个古代房屋图,想想,狗窦应该在哪里?(生:门旁边)梁在哪?(屋顶下方横着的梁)中庭呢?(院子)井在哪?(房门前面)。你能按照诗中方位说出老兵进家门的线路吗?

生:进门,再到梁下……

师:打断下,他能马上就到梁下吗?是他到了哪里看到野鸡在梁上飞?

生:是进了屋里,看到了雉从梁上飞后,然后再转身来到庭院的井边。

师:同学们,看了老兵进家门这个顺序,你有问题要问吗?(生摇头)

师:平时老师教大家写作文都要求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这里是怎么写的?我按照他进院门到房屋所看到的景物,把这四句重新排下序吧,(出示:兔从狗窦入/井上生旅葵/中庭生旅谷/雉从梁上飞)这样可以吗?(生摇头)这不是更符合老兵进门所走的路线吗?为什么不行?作者又为什么在写进门后越过庭院而直接写屋子?请大家联系诗歌的上文和老兵的心情想一想。可以同桌讨论讨论。(生小声议论后开始有举手的了)

生:是先用动物衬托,再用植物衬托。

生:是他进门想先看看屋子里有什么人。

生:说明他很想见家人!

師:是啊,从大门进入庭院无视庭院景象而直扑房屋,既是急于见到家人的心情使然,也是对听到“松柏冢累累”之不敢相信的补充说明。试想,如果进了庭院,缓步慢行地仔细地观察庭院变化,说明他对家人的思念还不够迫切,与“家中有阿谁”的问话就不相符了。而诗中这样安排老人视角,说明老人最关心的是家人而不是庭院房舍,这也正是叙事诗真实的魅力!——叙事要符合生活逻辑,才能表现真情。看到屋内已成雉窝,老兵才失望地出屋到院子,为自己做饭,眼见的自然是“葵”和“谷”。

师:请同学们再次诵读这四句,想象老兵进家门直扑房屋急于见到家人和看到庭院荒凉的情景。

(生这次读出了急徐轻重,声情并茂)

诗中这四句表面看似描写家中景物,实则是通过老兵进院门的一系列动作表达他急于见到亲人的心情,但作者没有直述。这就是诗歌含蓄写法的特点,让读者透过这景物的描写、结构的安排来体察、想象。但是,教师如果没有引导学生发现诗歌这种选材与安排的妙处,学生就很难想象出老兵进门的情景,头脑中就只是诗中那几种景物,而这些景物与表现人物心情有什么关联却浑然不知。学生认识了这样结构的好处,就懂得了表达既要讲究方法,又要合情合理。

三、诵读涵泳,体会诗美

古典诗词的音樂美,特别体现在声调平仄的起伏美、押韵的回环美和音节韵律的流畅美等方面,使得古诗诵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古诗教学在学习了字词,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想象、诵读。读出古诗的意群、节奏与韵味,读出古诗的画面与意境。针对不同的诗,透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将想象意境与古诗诵读巧妙地融合起来,让学生涵泳一番,更好。如教学《望天门山》,教师着一“望”字引路,通过“李白是在什么地方‘望?‘望到了哪些景物?”来引导想象体会,望之景美。并巧解一个“碧”字(上部是“珀”下面是“石”,会意为像琥珀一样的青绿色的宝石。碧水,就是说水之美如青玉啊。)引发学生的思绪——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在脑海中随着诗人的目光来日送一下碧水。

(师描述:美如玉的碧水近在舟旁,放眼望去,一江的碧水浩浩荡荡地向东流着,流到了像门一样的天门山,绕山而行,直向北去)你看到什么画面?

生:碧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像玉一样。

生:天门山的影子映在清澈的碧水上。

生:水很平静,就像宝石一样,宝石闪烁着光辉,这景色真美,使我陶醉!

生:碧水一直向东流去,之后又向北流去,非常美!

接着,教师由“孤帆一片日边来”引导想象另一幅美景(朝阳照在水面上,染红了天空,染红了青山,也染红了碧水、白帆。水中的倒影随着波浪若隐若现,一片孤帆从太阳升起的地方向天门山悠悠驶来,越驶越近,越驶越近。)之后再思考感悟诗人所想,联系背景品味诗人所感。这样,学生自然体会到诗人想象的丰富与大胆,心情之愉悦以及诗所呈现的如一部山水景物电影一般的意境美。这时要求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学生自然读得恬静、优美。

古诗教学只有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才会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古诗的节奏、情趣和神韵,从而乐此不疲,入情入境,达到记忆的效果。当学生乐学、会学时,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猜你喜欢
天门山碧水老兵
为了一泓碧水入浉河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
老兵笑了
天门山
《望天门山》
突出“三个转变” 守护碧水蓝天
老兵
人大“年检” 守护鹰城蓝天碧水
生日一过,老兵就要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