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思
一、概述
经济附加值(EVA)是公司用来衡量其经营业绩的指标,指的是公司在现有的资产上获得的收益与投入的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它着重的是收益要超过所有的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又包括股权资本成本。其计算公式为:经济附加值=税后净利-资本成本。其中,税后净利并不是我们平常认为的那个净利润,而是在其基础上增加了利息费用也就是息税前的营业利润去掉所得税。
经济附加值在外国被采用了20多年,非常受青睐,《财富》称经济附加值为“创造财富的钥匙”。思腾思特公司曾做的一次调查表明,采用了经济附加值观点的公司所取得的收益远比没有采用的多。但是,经济附加值在中国的应用,一开头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平坦,不过随着人们对它的了解增加,经济附加值已经逐步被越来越多的公司接受。2010年以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所属的中央企业大面积推广经济附加值(EVA)的考核,推进中央企业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大部分的上市公司也将经济附加值定为业绩评价的重要指标,相信不久的将来,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地被使用。
二、经济附加值的优势
(一)经济附加值指标将股东的财富与企业作出的决策结合起来。经济附加值指标有利于管理人员在进行企业经营决策时考虑到财务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企业主要的财务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二是企业的价值取决于预期的未来收益是否能够多于投入的资本成本。
(二)多数公司使用各种财务分析体系来评价公司某一期间的财务状态。使用营业产生的收益及增加的市场占有率来制定战略规划;使用现金流量或边际毛利润来评估某件商品或者是一条生产线能否赚钱以及赚多少钱;让资产的实际利润率和期望的利润率相对比来衡量企业每个业务部的经营成果;用投资利润率,而并非将实际的投资利润率与所希望的投资利润率来对比,来评估公司的经营成果,等等。这些不一样的衡量尺度、目标和术语导致了决策的杂乱。以经济附加值为基础的财务分析体系建立后,可以使用相同的经济附加值指标体系来替换公司各个部门之间不一样的评估、考察标准,防止了现在的指标之间存在的不协调和互相冲突问题。
(三)对经济附加值的使用,能够促使企业的增长模式从规模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近些年来,大多数企业推行的是一个看重销售额或者市场所占份额,看重总资产和总产出的规模导向的策略,但是该种策略因为持续的恶性价格大战已然发生了转变,而今公司必须要转化观点,产生一种全新的价值导向的策略,就是先建造新的价值指标体系,公司日常发生的各种经营活动要以此为标准,最终实现股东财富以及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四)经济附加值的使用能促使资源配置更加有效。之前将利润当成标准,公司的物力、财力、人力会优先满足利润比较高的项目。经济附加值是由资本成本率和利润率二者共同来决定的,利润率很高,经济附加值未必会高。利用经济附加值来评估企业是否创造了价值,能够促使企业内部物力、财力、人力的安排更加有效。
三、经济附加值的不足
(一)依然存在利润操纵空间。在计算经济附加值时,早就对依照公认的会计准则计算出来的利润做过了调节,然而这样的调节并不能够反映企业的实际价值。譬如,会计中以保障债权人的权益以及要使得股东的财富发生保值为基础,对于企业的某项长期支出,如开发的费用、人才投资等支出均划入当期的费用,并没有资本化而且分期间进行摊销。然而,那些通过各种非生产性的投资得到的收入和其他营业外收入等却没有相应考虑。于是某些上市公司常常通过非经营活动、增多投资收益以及采取与相关联的单位发生业务等方法来达到操控利润的目的,以实现理想的评估指标。所以,纵然采取经济附加值作为评估企业业绩的指标,依然无法杜绝操纵利润现象的发生。这是传统财务分析指标与经济附加值共同存在的不足之处。
(二)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因为经济附加值是根据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表中采取历史成本来计量的资产价值,所以它反映的信息是过去的,但是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价值”需要用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折算成现在的价值。经济附加值是封闭的、静止的指标,是用来评价企业业绩的单期静态指标。经济附加值主要考虑现在存量资产的价值,但是忽略了资产以后有增长机会的那部分价值。
(三)经济附加值存在规模差异。经济附加值作为一个绝对数指标,只能表明是否存在经济效益,但是无法表明效率的高低,特别是在对不一样大小的部门或者企业进行对照时。比方说,工厂甲的经济附加值为45万元,投资的规模为150万元,工厂乙的经济附加值为40万元,投资的规模为55万元。要是采取经济附加值作为评估标准,那么甲工厂比乙工厂的经济效益好。可若是加上了规模的因素后,工厂乙的经济效率反而是大于工厂甲的。
(四)经济附加值在适用范圍上有一定局限性。经济附加值指标大多是作为评估一个公司实际上的收益状况使用的,但是它并没有考虑到公司是逐步成长的,而股票的投资价值恰恰正是由被忽略的该因素决定的。因为经济附加值过多地强调现实的效果,导致管理者在使用经济附加值进行投资决策时会舍掉对创新性产品的投资。
四、对我国企业使用经济附加值进行绩效评价的建议
(一)科学的设置和规范经济附加值的调整项目,为各行业制定统一的计算标准。经济附加值的计算公式是以特定的会计制度为基本的,因为各个国家的会计制度有所差异,因此会计的核算方法存在出入,在使用经济附加值的计算公式时要依据实际的情景作出修改。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文件总共列出了164个需要进行调整的项目,在一般情况下,需要进行5~10项重要的调整。但是,有哪些项目应该进行调整,而又有哪些项目不应调整,却依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的答案。加之在所有需要进行调整项目当中还有很多是不能精确进行计量的,如收购时形成的商誉,会计上注明要在一定的年限内进行摊销,但是经济附加值则要求把商誉依然留存在账面上,不需要进行摊销,除非有证据显示它的价值的确是减少了。这就很容易人为地来操纵经济附加值的计算。为了避免在经济附加值的计算过程中受到过多的主观性的影响,相关部门可以针对我国会计准则的特征,探究出不一样的调整项目对于计算经济附加值的不一样的影响,将经济附加值的计算简单化,科学的设置需要进行调整的项目。由于各个行业之间有差异的存在,可以科学地要求相应的不同行业的标准,使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情形。
(二)经济附加值评价体系要和其他财务指标相互结合。经济附加值固然弥补了以单纯的利润作为考核指标的不足之处,但是其作为财务的考核指标,一样具有不完美的地方。即不能对在企业进行价值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商誉、无形资产、人力资本等非财务因素给予完全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也不能同时确认有利于增强公司长期的核心竞争能力的非财务性指标。在市场环境、竞争环境和技术条件存在非常大的不稳定性的情况下,企业为了可以知道那些可能会对公司利益产生影响的因素,就要采取更加多样化的财务评价指标,而不是使用单一的评价体系,要从多个方面更全面的、更准确地评价公司的业绩。
(三)推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经济附加值在计算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时,假定的条件是市场经济是处于完全竞争条件下,但实际上我国市场只达到弱势有效市场的标准,想要成功地运用经济附加值、发挥出经济附加值的最大效用,就需要建立以价值为导向的商业运作环境和市场经济体制。因为我们国家很多上市公司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法人股、国家股等占据的份额比较大,而这部分股份没办法在市场上流通,市场也就没有办法对回报率做出一个比较有竞争性的评价。如果凭空的给出一个资本回报率,然后用根据它得到的资本成本率来计算经济附加值固然是值得猜疑的。所以,各个公司要依据我国的市场环境特点,进一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慢慢地加速企业产权变革,来减弱政府的干预,真正实现政企分离,创立和完善股权多样化的现代化企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