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统性风险来源与监管

2017-05-11 13:00王一涵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10期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

王一涵

[提要] 金融自由化、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合作以及国际金融业务的相互渗透,加剧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重点。明确系统性风险的来源,提出有效监管策略,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系统健康发展。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金融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1日

我国正处于金融自由化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合作、业务关联以及国内外金融体系的相互渗透,使得系统性风险积聚和发生的可能性逐渐增大。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明确系统性风险的来源,是防范和监管系统性风险的前提。本文将在明确系统性风险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不同金融部门的系统性风险来源,并提出监管系统性风险的建议。

一、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定义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系统性风险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它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但是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于系统性风险并没有给出统一的定义。从目前的典型定义来看,对于系统性风险的定义:一是强调其传染性;二是强调其整体性。强调系统性风险传染性的观点主要认为某一金融部门出现问题,会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引发整个系统的风险。这种观点典型的定义有Dijkman(2000)指出的“系统性风险的核心是单个金融机构传染到整个金融系统或实体经济的机制”。Kaufman和Scott(2003)给出的“系统性风险是由绝大多数或全部组成部门的相关性所引起的整个系统崩溃的概率”。而强调系统性风险整体性的观点主要认为系统性风险是指整个系统发生崩溃或破产的可能。持有整体性观点的学者通常把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对于可能引发整体崩溃的风险即为系统性风险;反之,只影响某个金融资产价格,而不会影响金融系统整体的风险即为非系统性风险。

虽然学术界对于系统性风险的认识和理解有不同的观点和侧重点,但从目前对系统性风险的普遍认识看,系统性风险是由内在因素引起的,由金融系统内部的相关性对金融系统或实体经济产生溢出效应,从而引起的整个金融系统发生风险或破产的可能性。

二、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来源

由于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性和整体性特征,对系统性的来源应加以观測和防范。作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证券、信托是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对其进行针对性研究有助于提高监管效率。根据各部门的特点,本文将系统性风险来源归结为以下因素:

(一)经济周期和政策风险。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维系金融系统稳定的基础,因此经济周期性变化是金融系统产生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我国的经济又受政策干预影响程度较大,无论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是行业政策都会对实体经济,或是证券业、银行业、信托业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因此,经济周期性变化和政策风险是系统性风险产生的重要来源之一。

(二)利率和货币风险。利率是影响银行、外汇、证券、债券、房地产等部门的关键因素,利率的变化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盈利水平,还直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作为金融系统中重要的经济变量,若其波动幅度较大,将会引发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三)金融科技创新。近年来,金融科技创新发展迅速,对金融风险产生放大效应。一是金融科技创新带来信息不对称。如不透明的影子银行业务,增加了市场参与者获取信息的难度,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风险发生概率将大幅提高,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金融科技创新带来了的高杠杆性。借助于金融创新手段进行的高杠杆操作,增加金融系统内部的脆弱性,进而增加了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四)资产负债率和杠杆。金融机构一般通过资产负债表来管理资产负债率和杠杆率,资产负债表可以及时反映资产价格的变化。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管理具有顺周期性,资产负债和杠杆具有正相关性。金融机构为保持杠杆率不变,当资产价格上升时,会增加负债,反之则减少负债。若金融机构使杠杆顺周期变化,那么资产价格的波动会更加剧烈。资产负债率和杠杆率的正反馈机制,进一步加大了系统性风险的程度。

(五)流动性。流动性风险是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资本的流动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不断加快,给一国的金融稳定带来冲击;二是证券市场的流动性。证券市场对流动性非常敏感,当经济衰退时,资本和市场的流动性会同时下降,流动性的减少会对外部经济产生溢出效应,从而加大系统性风险。

(六)信贷。信贷作为“金融加速器”会对经济周期波动、资本流动性、资产价格、利润等产生放大效应。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对经济上升的预期使得市场对信贷的需求加大,从而在投资中产生高杠杆性。但是一旦经济开始下滑,较高的信贷水平将成为摧毁经济的罪魁祸首,信贷可以“加速”经济繁荣,同时也可以“加速”经济衰退,亦可提高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金融系统性风险监管政策建议

防范系统性风险发生作为我国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但是由于系统性风险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系统性风险进行监管也更加复杂。本文根据系统性风险的含义和来源,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强化系统内控监管。系统性风险主要是由内部风险积聚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经济危机的发生正是高信贷和杠杆操作不断累积的结果。因此,防范系统性风险,首先应该加强对系统内部的控制,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完善风险预警和管理程序,防止道德风险发生,加大惩罚力度。在部门内部普及风险知识、增加风险管理人员专业性、细化风险管理分工、建立风险问责制度、形成高效工作规章,从内部强化系统性风险监管。

(二)建立适应性监管机制。所谓适应性监管机制是指,政府在发挥监管和调控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到调控的频率和调控的强度,在维护金融市场健康發展的同时要建立政府与市场的双向适应机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具有明显的“政策市”特征。为了减少市场对政策信号的过分依赖,避免信息传导机制对市场情绪的影响,我国应该优化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发挥金融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形成金融监管的适度、适应的监管职能,减少政策干预对市场波动的影响。

(三)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是指各国监管当局之间、各国监管当局与国际监管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磋商及其他的合作活动。从目前的世界格局来看,鉴于不同历史、不同人文特性、不同经济体制而形成的各国金融监管框架,在国际化金融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无法完全孤立存在。在“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之下,金融市场的活动主体不仅可以接收到国内的信息,还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国际信息,国际化思维和“互联网+”的思维给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带来更大的冲击,因此作为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在探索适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监管体制的同时,也应注重加强在国际领域方面的监管合作。首先,应该积极应对金融全球化问题。在资本国际化流动的时代,有关监管部门应密切关注金融活动,防止因资本的流动速度过快而引起的金融危机;其次,设置防范国际金融风险的扩散和传播应对机制。国际金融风险可以通过利率、汇率、国际收支差额以及国际游资等形式,对国内金融运行造成威胁,进而造成国内投资者的恐慌,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和消极情绪将放大国际金融风险,从而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更为不利的后果。所以,应该扩大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范围,积极促进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救助体系的建立,并积极发挥区域监管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金融体制和监管体制的改革,健全金融安全保障措施。尽快消除金融抑制,让市场发挥调节作用是金融市场走向成熟的关键,也是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举措。

主要参考文献:

[1]Dijkman,M.A Framework for Assessing Systemic Risk[R].The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No.5282,2010.

[2]Kaufman,G.,Scott,K.What is Systemic Risk and Do Bank Regulators Retard or Contribute to i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entral Banking,2009.5.4.

[3]林俊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机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4]沈悦,逯仙茹.系统性金融风险:来源、最新研究进展及方向[J].金融发展研究,2013.8.

猜你喜欢
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
系统性风险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宏观审慎监管
互联网金融监管原则与新模式研究
论金融监管与金融行政执法风险防范
影子银行及其金融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