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洪
姚启圣,字熙止,号忧庵,出生于绍兴府会稽县姚家埭村,是清康熙年间位居当朝一品的福建总督。他平定了“三藩之乱”的耿精忠部,尤其是为收复台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据方志载,姚启圣身高八尺,崇文尚武,历来任侠好义。他一生的故事十分传奇,远非电视剧《康熙王朝》中那个形象猥琐的小老头。本文撷取的,只是很小的视角——自费大修三江应宿闸的治水故事。
说起明代位于绍兴府山阴县境,当年中国最大的河口大闸——28孔三江应宿闸,后世人们唯知系明嘉靖年间的绍兴府知府汤绍恩所建;而鲜有人知道,姚启圣这位远在福建平台前线的当朝一品,曾自费出全资,大修家乡这座河口大闸的感人事迹。
由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成的28孔三江应宿闸,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滨海河口大闸,代表了传统水利工程、建筑科技和管理的最高水平。作为浙东重要的水利枢纽,泄水流域面积达2000多平方公里。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有效地确保了山阴、会稽、萧山三县80余万亩农田免遭洪涝与钱塘江咸潮的侵袭,从而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为此,明代徐渭(徐文长)曾撰联一副曰:“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炼石补星辰,两月兴工当万历,于汤有光”,以歌颂纪念汤绍恩功德。
但平心而论,作为惠民工程的应宿闸,能在建成后400多年中为三县民众驱祸造福,并非一劳永逸之举,或仅汤公一任之功。既是汤知府与广大民众心智与血汗的共同堆砌,也是他身后的绍兴府县历代官民精心保护与维修的成果。这其中,便有名号忧庵的乡贤——姚启圣的很大一份功劳。
自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应宿闸建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400多年中,历代方志中记载的大修共6次。第一次,是在应宿闸建成47年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由知府萧良干主持,历时3个月;第二次,是在建成96年后的明崇祯六年(1633年),由明翰林修撰、会稽人余煌倡议,宁绍台道林日瑞、知府黄絧主持;第三次,是建成145年后的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由会稽县人、闽督姚启圣发起;第四次,是在建成258年后的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由因父亡丁忧在乡的状元茹棻倡议、知府高畏主持;第五次,是在建成296年后的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由知府周仲墀主持;第六次,是建成395年后的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由浙江省建设厅水利局主持。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6次大修,其中5次均由官府主持,属于其保境安民的官守职责所在。兴建应宿闸与历史上几次大修的经费来源,主要是从增加三县收益的田亩岁赋中取得的公帑,加上部分官绅捐助。而在应宿闸历史上的6次大修中,唯一完全由民间私人出全资的,便是当朝一品、兵部尚书、福建总督姚启圣所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紹兴府西江塘决堤,危及萧山、山阴、会稽三县的数十万亩良田。面对历年潮患所致的洪涝灾难,民间无力承担维修应宿闸的经费。姚启圣获悉后,便亲笔写信给府县主官,主动表示由他独自出资来大修。
在姚启圣大修应宿闸的70余天里,雇用了大批民夫工匠,购置灰铁竹木、置田起土,皆以数百万计。其所费数千银两,全部由他个人出资,未给当地百姓增加过一文负担。在施工中,严把资金使用关、材料采办关、施工质量关,有效地杜绝了工程中“跑、冒、滴、漏”现象。因而,自1682年秋大修完工后,至1795年再次大修之间,相隔了113年,是应宿闸建成并运行期内6次大修中,间隔年份最长的一次。
姚启圣生性豪爽,视钱财如粪土。为了国家与百姓的利益,见义勇为,仗义疏财。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他率领自己的儿子姚仪,拿出五万两银子募集士卒,为国分忧,英勇杀敌,平定了靖南王耿精忠等的反叛。因屡立战功,受到朝廷重用。在尔后收复台湾,统一中国进程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据正史载,姚启圣历年在军前捐银,累计达十五万多两。他捐出的这些私产,均系任香山知县时,因“擅开海禁”被罢官后贸易七年,所积资财,及家乡祖产变卖、向亲朋借贷,经年累月而来。财富来路清爽。他传奇的一生,《清史稿》《浙江通志》与清代绍兴府县方志等史籍均有详载。
作为康熙年间的杰出政治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平定台湾、统一中国的大功臣,姚启圣在繁忙军务中,曾多次捐出巨资,用以维修绍兴府学,修理家乡西江塘、麻溪坝等重要的水利工程,造福桑梓。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在福建总督任上,他已身患背疽,病情日益沉重之际,仍关注家乡百姓疾苦。得知因地方资金不足,应宿闸已多年失修后,便从自己历年积下资财中,再次捐出数千白银作为修闸之资,并在千里外的闽省海防,修书委派其弟、候选别驾姚起(启)凤等千里返乡,与绍兴府县官吏共同赴现场勘察,具体主持大修工程。
而就在应宿闸大修竣工的次年,亦即收复台湾当年,他从平台前线凯旋返回福州不久,便因重病在任上悄然去世,享年刚刚60岁。据清乾隆年间宁波籍史学家全祖望的《鲒崎亭集》载,姚去世之时,“百城惊悼,群聚而哭之于督亭”。“而漳泉二府之民争乞公之遗衣冠葬之其乡,福州之民乞留葬于城外东山。屡说不得,请麻衣执绋。”可见姚启圣深得民心。怪异的是,就在他死后的次年,朝中居然还有人弹劾他,内容大抵是关于他在任上所谓军务“亏空”四万多银两一事。而事实上,堂堂的一品大员姚启圣在死后,竟因家财散尽,而一度无钱入葬。最后,亲属无奈以变卖田产来为其办丧葬,令百姓惊诧不已。福州等地乡人纷纷捐资,为他兴建祠堂,祭祀这位爱国爱民、勤政廉洁的高官。姚公心系故乡,造福桑梓的拳拳赤子之心,天人可鉴,实堪与汤公同辉!在浙江省“五水共治”的时下,人们永远忘不了姚启圣这样爱国爱乡、为治理水患做出无私奉献的先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