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治水二三事

2017-05-11 17:49王春华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7年4期
关键词:林则徐福州西湖

王春华

林则徐不仅是一位禁烟功臣,而且是一位治水功臣。林则徐不但善于治水,而且还把治水的思想与经验编著成书《畿辅水利议》,留传后人。《畿辅水利议》提出了关于农田水利的12个问题,阐述了京城地区推广水稻种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还结合福州西湖周边农田水稻栽培、插播、田间管理情况,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历代先辈在京城周边试种水稻及其成效做了较详细的论述,以事实论证京城地区旱田改种水稻的可行性。

非常时期两次堵缺口

林则徐两次在非常时期、非常情况下应命堵黄河决口。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黄河先在兰阳八堡决口,接着又在武陟马营决口,水高于堤,溃决多处,黄河主道阻断,河道淤积更为严重。形势日趋恶化,河道败坏,河臣治河无术,多为堵口抢险疲于奔命。同时,河工也成为一些利禄之徒损公肥私的捞钱机会。林则徐就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后,立即进行周密调查,发现了许多漏洞。他据实上奏,条陈清楚,直指要害,上疏建议被皇帝重视并采纳。其实林则徐所指各种弊端是针对当时河南巡抚琦善的,因此朝廷责成琦善按林则徐的意见办,决口迅速被堵住了,中饱私囊的缺口也被堵住了。

清道光四年(1824年)7月,林则徐因母亲病逝回福州奔丧守孝。11月,苏北高家堰十三堡、山盱六堡被暴风雨冲垮万余丈,洪泽湖水外注,阻断了水道运输。水道运输遇阻,威胁到京城粮食、物资的供应,人心惶惶,朝廷震动。皇帝深知林则徐的治水才干,虽晓他丁忧期未满,但因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只好给林则徐下特旨,命其“夺情”赴南河督修堤工。当林则徐身着素服赶到高家堰工地时,看到堤岸残缺,黄水遍地,满目疮痍,他立即上堤查勘。此时水浪搏击堤岸,喷溅如雨,人在堤上,顶风逆势,站立不稳,林则徐全然不顾,坚持从头到尾,全段查勘并详细询问前期堵口情况。由于林则徐不避嫌怨,刻苦任事,堤工进展顺利,半年之后高家堰堤工完竣。林则徐终因疲惫过度,导致失眠、全身浮肿、虚弱怕风,直至连房门都不敢出,只好回福州治病调理。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林则徐因坚持禁烟得罪权贵被革去职务流放新疆伊犁。恰逢当年初夏黄河在河南祥符三十一堡(今开封张家湾)决堤,皇帝见灾情严重只好收回刚下达的遣戍成命。林则徐为拯救百姓于水患,收到谕令即日夜兼程赶赴堵口现场。

到达工地后,林则徐不顾旅途劳累,立即投入抢险。大水当前,刻不容缓,他一面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一面日夜和民工吃住在大堤工地上,鼓舞大家的士气。过度的劳累和寒湿,使他脾虚、流鼻血、咳嗽不停、声音都哑了。但工程现场各项工作都离不开他,他只得带病坚持。此时各种中伤他的谣言扑来,不少人说他苛刻催工以邀功,有的河吏捞不到油水,就百般阻挠破坏他的堵口抢险。在河道总督王鼎的支持下,他顶住了种种压力。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大堤终于在翌年2月堵口合龙,迫使咆哮的河水回复故道。林则徐率领民工堵口修复的黄河大堤,西起现在的水稻乡马头村,东至柳园口乡小马圈村,全长7.5公里。开封老百姓为感念他救城救民之功,就把此堤命名为“林公堤”,在堤的一侧建了林公祠、塑了林公像。一百多年过去了,林公堤依然安然无恙,犹如一道高高耸立的坚固巨壁,保卫着古都开封。

为开发南疆兴修水利

由于清廷财政的弊端,加上官侵、吏蚀、民欠等原因,财政愈显困难,而历年依靠协饷支撑的新疆财政,更显短绌。要解决这些财政问题,须大兴屯田,而屯田的前提就是要兴修水利。

在伊犁将军府,林则徐翻阅大量新疆屯田档案资料,特别关注有关水利的记载。结合新疆的实际,他提出屯田备边、充实边防的“民屯”主张。而实现“民屯”的关键在于垦复阿齐乌苏废地。鉴于伊犁财力困难,阿齐乌苏渠(后称湟渠)采取分段捐资修建的办法,林则徐带头捐资承修了湟渠最艰巨的龙口工程。为节省开支,保证工程质量,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林则徐亲自带领民工挑沙挖石,建坝筑堤,钉桩抛石。施工中,林则徐还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引进和推广了内地水利建设中的许多经验和技术,只用4个多月就筑成一條长3000多米、宽10多米的大水渠,垦得荒地16万多亩。伊犁屯田初见成效,新疆各地竞相仿效,出现了垦荒的新高潮。

伊犁垦荒的成功,激发了朝廷开发南疆的想法,而要实现这想法,朝廷需要林则徐这样清廉、精干、务实的官吏。于是,皇帝下了一纸命令,要林则徐去履勘乌什、阿克苏、和田、库车等地的荒地。

为了实现当时改革派防边、备边思想,时年61岁的林则徐,尽管年迈体衰,还是抱着“但期绣陇成千顷”的期望和“敢惮锋车历八城”的豪气,毅然前行。

查勘中,他经历了一夜下雪3寸的呼图壁严寒,跨过了结冰的清水河,穿过了日炎土燥、飞尘扑人的奇兰戈壁。根据勘查,他认为南疆若欲开垦,当以振兴水利为先。在兴修水利的过程中,林则徐针对当地经年少雨、气候干燥、地面蒸发过烈、渗漏严重的情况,推广兴修坎儿井,并制定了《经久章程》。在他的示范引领下,不久坎儿井遍布新疆河谷一带。当地老百姓深为感激,纷纷建祠立碑纪念他,有的地方在井栏石上镌刻“林公井”、在水渠旁立碑为“林公渠”、在绿林地带竖匾为“林公林”。

殷殷深情报桑梓

林则徐宦海生涯涉及14个省,江苏是他任官时间最长的地方。江苏是富庶的稻米之乡、财赋重地。林则徐自清道光二年(1822年)出任江南淮海道起,无论身任何职、品级几何,他都身体力行,大兴水利。这期间,他上报朝廷有关治水的奏折就有60多本,实际谋划、指挥,参与疏浚的河道、港汊、塘湖有70多处。

清道光三年(1823年)正月,林则徐升任江苏按察使。入仕10年,他清廉、能干、务实,开始受到皇帝的赏识,辗转升迁,进入宦海生涯的辉煌时期。京城10年的观察和思考,使他十分清楚江苏水利建设关系到朝廷税赋和水道运输大事,这交通命脉还关系到百姓的生计和国家的命运。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接任江苏巡抚,上任不久,就见识了十年九灾的江苏旱象。桃源县有人强挖桃南于家湾十三堡堤岸,引黄河水灌溉田地。黄河之水急湍汹涌,顿时把决口冲开九十余丈,注入已经水满为害的洪泽湖中,使江北洪泽湖周边州县田禾被淹,水灾严重的村庄雪上加霜,灾区迅速扩大,淮扬一带一片汪洋。

林则徐在积极组织救灾的同时向皇帝奏报,请求缓征江南赋税,拨发赈银,以解燃眉之急。在《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中,他言辞委婉但恳切地指出,民生问题与国家稳定息息相关,体恤百姓,减免赋税,可使民困暂缓,社会稳定,则国家亦可安稳。这本奏折文情并茂,忧国忧民的情怀跃然纸上,使朝廷缓征漕赋,民间争相传抄诵读,一时“洛阳纸贵”。

福州西湖不仅风景秀丽宜人,还是重要的水利系统。这里也是林则徐青少年时代常待的地方。此处有他的读书处,有他与好友欣赏湖景的记忆,也有面对洪水泛滥、湖面干涸的深沉思索。福州西湖对他关心水利关注民生,一辈子奔忙在治水路上,有重大影响。

清道光八年(1828年),因父亲病故,林则徐按制回福州丁忧。此时的福州西湖湖身淤塞、流水不畅,稍下大雨水就漫上岸来,稍有旱情便湖水干涸,水利作用遭严重破坏,无法贮水和灌溉农田,周边老百姓的生计受到严重影响。看到原来湖面宽阔、湖水清澈的福州西湖变得“脏乱差”,林则徐再也坐不住了。他只身素服来到总督府,面见闽浙总督孙尔准,提出疏浚西湖之事。正苦于找不到合适治水人选的地方官,当即与林则徐商定由他主持疏浚整治西湖,并派海防同知陆我嵩和闽县知县陈铣二人协助配合。一开始资金落实不了,林则徐说服官吏和乡亲们自筹经费,借宛在堂设立“西湖工局”作办公场所。疏浚期间,他担任整治总指挥,从拟定施工方案到具体的实施步骤,都逐一把关。他还身先士卒察看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福州西湖长时间被侵占,堰塞干涸处深浅不一,杂物交陈,他经常脚踏淤泥奔忙在现场。他注重细节,仔细测算出具体的土石方量和各个环节的用工量,并标明注意事项。在他周密计划、安排和把关下,数百民工合力疏浚,每个环节井然有序,福州西湖疏浚任务一年就完成了。

重浚后的福州西湖水色碧绿,环境清幽,成了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林则徐也时常流连于秀丽湖山之间。守孝期满,赴任途中他还满怀喜悦地作诗道:“小西湖上采菱船,十里芙蓉浅水边。倘忆白鸥与偕隐,巷烟古木也依然。”

猜你喜欢
林则徐福州西湖
《林则徐》
시후 ( 西湖), 야간 개장 재개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西湖的六月十八夜
林则徐禁烟
寻味福州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