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研究

2017-05-11 16:49刘流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7期
关键词:流通产业支撑体系

刘流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互联网+”成为重要的社会热词,流通领域的发展环境及模式也发生极为深刻的变化,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及契合度越来越高。但从实践情况分析来看,国内流通业“爆炸式”的增长,使得传统物流领域存在的固有问题被逐渐放大。如政策导向、法律法规、基础建设、信息集成等,日益成为流通业的发展桎梏。本文从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背景及意义、理论基础、分类等内容入手,结合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出相应的对策方法,以期为推动流通产业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及尝试。

关键词:流通产业 公共商品 支撑体系

2013年我国第七届四次商业经济学会召开,将“转变流通领域发展方式与商业模式创新”作为年会主题,标志着流通产业理论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理论界就转变流通业发展方式、促进商业模式创新与服务贸易、消费增长之间的关系、现有流通业发展现状、问题及趋势进行分析,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流通产业公共产品理论基础

(一)流通产业性质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流通是指从生产到消费所涵盖的中间环节,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的社会生产过程,即生产、交换、消费以及分配阶段。流通一般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其中广义的流通是指所有生产要素在协同运作时产生的流动,如人员、商品以及资金等的变化;狭义的流通是指简单的商品流通,商品的转移过程即视为流通,一般可以分为实体与所有权转移两种。

本文围绕狭义的商品流通展开研究,包括所有参与流通的服务及产品。流通业主要是指物流业、批发业、餐饮业以及生活服务业等竞争性产业,不仅具有社会功能,还承担相应的经济效益,与人民群众生产及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正是由于其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因而在产业发展中需要政府提供相应的支撑,以便于实现经济的有序运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二)流通公共支撑体系

国内展开对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完善政府的管理职能,最大限度地规避过度市场化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从内容构成来看,所谓的公共支撑体系与公共产品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一般情况下,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两类,具有极强的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简而言之,除政策、法律等支撑内容外,其它都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及较强的“拥挤性”特征。

所谓的公共支撑体系主要是指具有全部公共产品的基本属性,并具有相对比例的公共性质的支撑体系。既有设备、设施等硬件基础,也有法律、政策、制度等配套环境建设。国内的公共支撑体系提供对象主要是政府及其职能机构,服务对象则为全体社会成员。随着社会供给关系需求越来越高,政府需要承担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要始终将目光放在公平与效率上,通过调整两者权重,实现私人与公共产品间的互换;从其职能分类来看,流通业可以分为保障体系、基础设施、资源配置以及平台体系等。本文研究的流通业公共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保险体系、宏观政策、基础设施、法律体系以及平台体系,侧重于具体操作层面的研究。

流通产业公共产品分类

(一)纯公共产品

在通常情况下,纯公共产品主要分为产业、产品安全防务以及功能消耗产品等内容。一是流通产业安全防务。自我国进入“十三五”以来,标志着改革开放进入新的调整期,“两个百年目标”即将实现。但随着WTO开放比例加大,也为流通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大量的外资企业抢滩中国,而国内企业显然还没有做好万全的应对准备,如何确保流通产业安全更是成为纯公共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产品安全防务。一般情况下,产品安全指的是产品质量安全,与居民消费、健康密切相关,首先具有非排他性,但消费者通过消费可以享受到应得的利益;其次具有非竞争性,即消费者数量的增加不会对产品质量及数量产生影响,但由于生产关系原因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因而需要政府“行政力量”的参与。事实上,前期的毒大米、地沟油以及其它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商品,都说明支撑体系在产品安全防务上处于失灵状态。三是功能消耗产品回收。随着人文素质的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环境作为共享资源,本身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但隨着各项指标处于临界点,会对整个资源体系造成危害。因而必须要高度重视功能消耗产品的回收,防止因废旧商品流通问题,导致相关产业质量出现不确定因素。政府介入废旧商品流通领域,主要原因在于其回收、管理、处置极为困难,必须要加大其规制力度,才有可能实现有效运转。

(二)准公共产品

在通常情况下,行政、社会、经济等基础设施被视为准公共产品。对于流通业而言,既包括交通、道路等载体,也包括虚拟平台等信息媒介,其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有限非竞争性。长期以来,国内流通业始终被“生产第一”思想所影响,导致准公共产品建设不足。一是传统生产方式滞后。由于国内居民大多都是农民,组织化与市场化程度偏低,导致中间环节过多,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信息失衡现象,但随着电子商务活动的不断增加,使得传统商业模式出现巨大变化,政府必须在政策、管理及调控上发挥作用,使得商品流通能够做到正规有序。二是物流业发达程度是重要经济指标。国内物流体系起步相对较晚,一直处于自由发展状态,冷链物流及园区等基础设施相对缺失,而现有的政策及配套措施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要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加强建设。三是电子商务成为公共产品重要内容。随着“互联网+”思维成为普遍共识,电商化已经成为所有领域必须要融合的重要元素,但由于政策、技术等限制,在流通业公共支撑体系建设上,仍然存在极大的差距,需要持续完善,以便于形成有效的支撑。

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国家顶层设计相对缺失

由于流通业本身所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其必须要由国家政策、法律以及规划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但从实践运转来看,国家对于流通业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崛起,国家在相关文件当中,对流通业发展表示支持,也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加以扶持,各地区以招商引资等方式,为物流业提供方便,虽然市场火爆,但却呈现出无序发展状态,政府对于公共支持体系的认知没有形成完善的思维,致使出现随意性大、发展不够均衡的现象。如物流产业没有与城市建设规划相配套,导致城市建设出现盲点,物流越发达则越混乱;缺乏相应的规划,导致大量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交通配套设施不足,导致运力低下,物流体系运转不畅。总而言之,国内扶持政策较为多元,但相应的配套的实施细则却没有落到实处,导致政策本身操作性及实践性不强。从电子商务规范来看,2005年国内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对市场准入服务进行认证,但对于法律效应、电子商务及电子支付等内容管理仍然处于缺失状态,特别是对于电子商务领域线上、线下融合监管,仍然没有与之配套的监管体系。

(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是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的重要内容,一般由仓储、集货、包装、加工、批发等设施构成,每个省市都存在大型的物流仓储中心,但从整体匹配度来看,与企业现代化发展仍然存在极大的差距。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从基础设施建设来看,一般都是由当地管理机构或企业进行投资,而政府集中投入相对较少;从政府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来看,还存在后续维护资金不足的问题,导致很多设施的损耗度较大,且整体功能下降速度较快。二是配套设施相对不足。从当前流通产业基础设施来看,传统的城市规划当中没有相应的配套设计,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越来越快,流通基础设施配套率反而呈现出下降状态;对于偏远地区而言,其物流配套设施仍然十分简陋,不仅储运设备不配套,现有的设施极为落后。三是冷链系统比例不足。当前,发达国家冷链物流配套率已经接近100%,水果蔬菜的配套率却在90%以上。从国内发展实际来看,截止2015年,冷库总库存量约为5000万吨左右,人均不足35公斤,整体比例不足美国的20%,适用于长途运输的低温冷冻库比较少。

(三)流通管理技术不够均衡

近年来,我国根据各地区存在的差异进行大量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很多地区借助国家的支持,进行大量的流通产业建设,在技术体系上也进行大量的创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内的流通技术相对滞后,管理手段也相对不足。一是对管理技术重视不够。从总体建设水平来看,流通产业在运输、仓储、管理等环节,需要应用大量的管理技术,但从国内管理水平来看,对于管理技术仍然处于忽略状态,从而导致产品在流通中产生大量的耗损,很难实现整体增值,严重损害主体的利益。二是信息化水平较低。从流通产业发展来看,传统运输模式仍然普遍存在,随着电子商务不断发展,流通产业网络差异逐渐显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对流通效率产生极大的阻滞。三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流通产业是否能够取得实效与人才队伍建设密切相关,由于国内对于流通领域长期存在偏见,对于该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远远不足,也致使其人才队伍建设始终在低层次徘徊。四是流通组织化程度不高。流通主体服务能力欠缺,组织规模化程度不高,导致市场的整体竞争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国内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但如果流通成本相对上涨会造成极大的影响,进而降低产品的竞争力。

(四)流通主体内部制约严重

从流通主体内部影响因素来看,仍然存在很多制约要素。一是行业标准缺失。从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发展来看,目前仍然没有形成行业统一标准,无法给予行业足够的支持。从目前流通产业发展来看,无序发展已经成为普遍的状态,必须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加以规范,以便于能够对流通产业产生足够的影响,进而推动行业的整体发展。二是电子商务领域监管缺失。从电子商务发展来看,监管问题已经成为业界普遍的共识。如电子合同、交易规则、资金支付、交易安全及权益保护等,这些电子商务构成都存在规范性不足的现象,使得流通产业形成极大的障碍,也为其健康发展埋下极大的隐患。三是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从流通产业内部管理来看,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状态,“家族式”的管理模式,使得行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另外,传统管理模式对于流通产业发展影响较大,现代管理思维很难发展及融合,使得产业结构始终无法做到科学、合理。

加强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构建与支撑体系适配的保障机制

加强顶层设计。国家必须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符合流通产业发展规律的公共支撑体系,使得所有相关要素能够得到有效的规范和约束,从而形成良性发展状态。对于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而言,鉴于国内复杂的管理形势,政府成为最有可能对行业进行管理、规范与整合的主体,因此政府必须要发挥好宏观管理作用。政府职能部门必須要转变思维,积极对行业加以约束与管理,通过全方位的监管,使行业逐渐向符合发展规律方向发展,体现出顶层设计的最大效益。

完善政策法规。物流产业本身就具有服务性、公共性与基础性等特征,无论从人力及财力投入都只会解决眼前问题,无法对产业本身发展产生影响,因而必须要从政策法规入手,通过对宏观环境进行规范,使产业结构调整得到正向影响。对于政策法规而言,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司法解释,增强其实践性和实效性;要注重意见的反馈与搜集,注重对倾向性问题的把握,能够通过定期分析数据的方式,获取市场对于政策法规的反映,从而制定有效的措施,解决其中存在的不足。

制定发展规划。对于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而言,不可能通过努力一蹴而就,必须要通过持续的规划,稳定实现预定目标,因此必须要根据国内流通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有效的规划;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及标准,对于流通行业实施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于不符合标准要求的产业主体必须要坚决清退,以保证市场的健康发展。如流通产业整体布局,根据地理位置、消费能力及人口数量等要素进行制定,从而有效避免同业内耗与无序竞争;要根据对外贸易需求,构建区域性的大型物资集散中心,从而增强流通产业的仓储及集散能力。

(二)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及常态化管理

确保公益属性回归。公益属性是流通产业的根本属性之一,社会效益是其内在的目标。必须要通过政府建设与流通产业发展相适配的产业结构,将流通业的公益属性凸显出来,增强相关领域的竞争力和流通效率;流通产业结构必须要突出服务功能,只有将商业与流通业有效结合,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绩效,因而其服务指数也是决定产业生存及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政府可以通过免税减税、提供支持以及完善设施等方法,为流通产业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从而形成明确而强大的支撑效应。

加强国有资本控股。当前,流通产业最大的构成主体是民营企业,国有资本虽然有一定的介入,但由于对传统流通业的认知问题,使得国家并未对该领域有所重视,使其一直处于边缘状态。政府要通过建立管理委员会或集团公司的方式,对于整个市场进行规范。要采取国有控股、产权回收、公建配套等方式,积极介入到各地具有公益及服务性质的流通领域中;政府必须要设置专项资金,对于流通产业进行持续性的投入,以确保基础设施能够得到有效维护,从而产生更大的使用效益。

实施设施常态管理。要将流通产业管理推向常态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使流通产业成为社会所有领域的必要融合内容,从而推動产业发展。要建立规范化制度体系,使得流通产业能够得到持续支撑,要将专业定向管理变为常态管理,体现出对流通领域的关注;政府要在投资、税收、用水、用地等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常态化管理意味着流通行业成为所有行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通过与其它产业融合产生更大的支撑效应。

(三)提升公共支撑体系规范化标准

条块统筹,确保管理环节衔接有序。对于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而言,必须要通过条块分割方式,建立符合产业发展的网络。要根据交通运输特点,构建符合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要素的路线与网络结点,从而增强其辐射效应;要进行统筹规划,提升服务的最大效益,避免因重复建设和盲目竞争而造成资源浪费;要依托电子网络,建立诚信档案、信息追溯以及网上监督等功能,从而提升产业的规范化发展绩效;要做好流通产业区域衔接工作,防止出现“空档”,消除行业发展的障碍。

加强规范,形成行业统一标准体系。要根据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发展需求,建立符合行业发展规律的标准体系,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对行业实施有效的约束;要建立分级制度,通过设置相应的门槛,将流通主体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事先设计的标准进行监管,以便于根据标准实施准入和退出机制,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要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对国内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加以研究,不断将先进的成果融合到公共支撑体系当中。

不断创新,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发展现代流通产业必须要依靠大量的专业人才,国家必须要从产业发展高度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发展计划,从而能够为流通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政府必须要加强对从业者的技术及管理培训,可以通过讲座、邀请专家以及参观学习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培养,形成梯次发展结构;要注意培养和保留优秀人才,注重发挥行业人才优势,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从而提高与国际接轨的可能性,转变单一的管理模式,将现代物流意识逐渐拓展到整个行业当中。

(四)构建信息化智能化内部管理网络

加强物流保障体系建设。要结合流通产业发展实际,构建符合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政府应当结合国情,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发展经验,构建行业协会、政府以及产业的联动机制,从而有效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要根据市场规律制定相应的发展政策,为产业注入活力,对产业进行规范与发展,从而使企业能够得到有效的支撑;要给予流通企业最大支持,从税收、贷款等角度,为产业发展提供最有力的发展条件。

构建信息辐射网络平台。要建立统一的公共支撑服务网络,积极鼓励流通企业制造商、供应商进行EDI、EOS信息交换,增强行业信息的传递速度,提升整体处理效率,从而为流通产业规范化、信息化发展提供最有效的技术支撑;由于国内资源结构复杂,产业覆盖区域较大,必须要建设具有一定辐射能力的网络平台,从而能够使信息选择及应用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要与信息部门协同,由商务部门牵头,研究制定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则,为产业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完善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产业的重要组成内容,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建立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处理及低温配送中心,从而有效加强产业建设;要通过政策扶持方式,鼓励企业在产业及目的地建立低温设施,从而实现源头控制;要加强技术储备,加强对气调库及自动冷库技术的研究与推广,从而提升产业发展绩效;要在冷链物流中推广RFID、二维码及跟踪信息记录仪的方式,实现对信息的跟踪与管理,从而有效提升政府的处理及监管水平。

随着国内对外贸易的不断增多,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发展契机,必须要加强其公共支撑体系的研究,使流通领域得到有效规范与发展。要从强化政府责任、加强产业规范、营造政策环境以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使产业真正进入良性发展状态。

参考文献:

1.卢文刚.广东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

2.依绍华.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构成及政府介入方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4(3)

3.2013商业经济理论观点综述理论观点之三—流通产业公共支撑体系研究观点综述[J].商业时代,2014(5)

4.周强.论我国农产品流通支撑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5.李肃.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山西省特色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发展[J].对外经贸,2015(7)

6.刘天军,胡华平,朱玉春,霍学喜.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8)

7.周凌云,顾为东,张萍.新时期加快推进我国流通业现代化的战略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3(9)

8.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课题组,宋则,依绍华.我国流通体制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12)

猜你喜欢
流通产业支撑体系
佛江高速永隆涌旧桥顶升施工支撑体系应用分析
高大模板支撑体系施工安全质量与控制
安徽:打造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资本支撑体系
超重梁模板支撑体系的施工要点
实现中国梦的支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