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电线路上的“特种兵”
每天,郑璐都要穿好迷彩服、挎好望远镜,行走在高山沙漠、戈壁荒原,用双脚丈量1300多公里的输电线路,在野外的孤寂中品味艰辛、艰险、艰难,在万家灯火中展示坚强、坚韧、坚守。
乌海地区的输电线路有不少分布在贺兰山脉上,每次上山检修,郑璐都要将沉重的工具背在身上,一步一步向山上攀爬。
2011年,自治区第12届运动会在乌海举行。在保电巡查中,郑璐发现两条10千伏线路导线的金属线夹同时发热,温度高达190摄氏度,情况紧急,为确保比赛正常进行,郑璐选择了带电检修,作业现场空间小、危险性大,在闷热的绝缘服包裹下出汗量大,当检修完毕,郑璐像是刚从水中捞出来一样。
2012年春,大风将京海电厂水源线铁塔拦腰折断,30万发电机组在极度高温下运行,水冷系统无法启动,机组面临烧毁危险。接到任务后,郑璐组织应急抢修队连夜出动,近5个小时的紧张工作后,发电机组的温度降了下来,恢复了供电,为用户挽回近千万元损失。
建设安全电网需要“工匠精神”,不断追求极致和完美。在输电线路基础数据台账管理中,郑璐提出“家谱”管理模式,将线路台账视为输电家谱,准确掌握每条线路健康状态。这种管理模式,使乌海输电线路在“十二五”期间,实现220千伏线路 “零故障、零跳闸”,创造了内蒙古电力公司安全运行最高记录。
2013年, “郑璐创新工作室”挂牌成立,截至2016年,有56项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在创新工作室“诞生”,6项成果获取了国家级专利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