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整理/程博
圆桌对话:产业发展,标准先行
编辑整理/程博
主持人
陈 琪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电气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对话嘉宾
万 力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
郭晓岩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耿望阳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夏晓波 安徽省安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研究员
胡少云 讯飞智元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Q陈琪 首先,我们来请万力教授来讲一下智能建筑行业“产业发展”问题。
万力A
关于智能建筑产业发展的问题,我想结合这次会议的主题谈一下感想。
传统的智能建筑无论从设计的标准、产品的研制,还是整个系统的架构,大都基于单栋的建筑或一个建筑群。在智慧园区和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会发现单体建筑放在一个园区后,单栋建筑和园区建筑群,甚至是一个智慧城市的同类建筑,在新的架构下面就会产生有很多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用新的技术手段去解决它;其次,从产业发展角度讲,这也给智能建筑行业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如程大章教授在《工程智能设计的“坎”和“运”》中提到,智能建筑行业的经营范围和业务的广度都会得到一个很大的扩展。今天在座很多的专家,想必也想听听众多企业的对这方面的看法。
陈琪
万力
郭晓岩
耿望阳
夏晓波
胡少云
郭晓岩A
今天圆桌对话的主题是“产业发展”与“标准先行”。由于工作关系,这些年来我参加了一些国家、行业和省市标准规范的编制,因此在这方面有很多想与大家分享的。首先来谈大家比较关心的强条。2012年,我们院(编者注: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搜集整理了建筑电气行业的强条,涵盖强电、弱电专业的有100多本、1000多条。这其中,弱电智能化部分约占有1/3。近年来,国家新编了38本全文强制标准,一些以往的强制性标准逐渐放开为推荐性标准。再说到团体标准,它能够使我们的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在标准的编制上,要做到公正,能够代表行业的发展,而不能以某一家或几家的技术和产品为依据。此外,标准也要形成体系化,同时得到创新,比如智能化行业在检测标准上就有着相对的欠缺。最后,我认为智慧城市和智能建筑应该得到深度的融合,也希望和在座的各位一起为我们智能化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Q陈琪智能化是大家共同的事业,我们当中也有走在产业发展前沿的企业的代表,下面请他们来讲一讲智能化发展中“标准”的问题,共同探讨,相互启发。
胡少云A
在参与标准的编写过程中,我发现,很多的标准和后端工程实施、智能化的交付存在一些脱节的现象,存在指导性不足、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以安防系统中的监控设备为例,在设计过程中,往往要要求达到一定的码流。但这里存在的问题是,需要相应地去配备什么样的交换机才能保证视频的传输是流畅的;相应的存储是什么要求,才能做到回放是流畅的。在标准里,这些并未提及,很多的设计师也并不清楚,这时候就需要集成商去结合厂家的资源、根据对产品的理解做出深化。在标准方面,我认为团体标准对行业的发展有着显著的意义。某一行业、产品的团体标准有助于集成商、产品商参与进来,形成技术上的整合。我是推荐集成商、产品商参与到标准的制定当中来的。企业是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的实现落地的关键,因而企业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正在编制的关于智能化施工的讯飞企业标准,主要从智能建筑、视频安全、数据中心等3个方面入手,这是对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一个补充,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指导。因为这些标准条例对于我们来讲是有用的,所以将它列入企业标准当中。在未来,协会能不能够把一些先进的团体、企业标准提炼出来进行内部的交流,乃至在全行业进行分享呢?这也许会促进智能化行业的一个更大规模的爆发。
Q陈琪相对于国家标准的修编,团体标准有一个优势是可以实现滚动式的修改。例如,我们成立专家委员会,当其中2/3的专家同意修改某一条时则进行修改。智能化行业发展和改变都非常迅速,如果标准规范需要经过1~2年的时间才能得到修改就已经落后了。动态的机制可以让我们的标准规范得到最快、最合适的更新。
夏晓波A
从智能化业务的对象上来看,已经不仅仅是单栋的建筑,而慢慢拓展到了建筑群、园区甚至城市,在广度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目前,智慧城市涵盖建筑、能源、政务、交通、教育等方面。因此,智能化也需要有一个在广度上的发展,探索建筑与建筑、建筑与环境、环境和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可能对智能化行业的设计理念带来全新的挑战。在技术深度上,实现智慧建筑、智慧能源等某一个对象或系统智能化,就要实现基本的数据融合。目前的单体建筑还没有完全做到在一个层面上的数据融合,每个系统都在独立地进行孤岛式运行。这可能是我们未来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挑战。对于集成商来讲更是一个新挑战,因为我们过去更多地去关注设备集成,按照客户的需求完成设备和系统的安装调试。当涉及信息化的集成时,我们要更多关注的是设备运行给客户带来的价值。另外,我们关注的不能只是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周期,而应该还有将来数十年的运行周期。在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当中,PPP等商业模式和新业务的兴起,更将运营业务突出,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机会,要考虑到这些系统如何给客户带来价值,才能够得到项目。在标准方面,我想提及“安全标准”。以往我们在做智能建筑、智能化时,大家都在孤岛运行,没有涉及关键业务,相对来讲是比较安全的。但一旦经智慧城市进行整合,未来还可能会把智能建筑等更高级的系统搬到云端进行,就很可能出现安全问题,甚至存在法律、宗教上的一些阻力。这一系列的标准如果不能提前制定的话,会给后续的系统设计和评估带来困难。因此,我认为“标准先行”是一个正确的观点。只有在不断前行中不停地摸索,这个行业才能得到有效健康的发展。
耿望阳A
智能化的标准从检测、验收、维护再到设计深化,整个系列都是完整的。在整个建筑行业里,我们处于一个最弱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竞争就不激烈。在2015年的一个项目投标中,我们提出了230万元的报价。业主方在跟我交谈时提到,有一个集成商提出了6万元的报价。“6万”与“230万”的背后,是我们行业内生存环境恶劣的写照。这时,我们需要通过标准的规范来营造一个和谐的市场环境,去减少恶性竞争。通过标准提供一个依据,让深度设计通过工作量能够得到相应的报酬。在这个行业里,设计和施工本身就不是对立的,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做好配合,能够把事情做得更好,各自也能得到一个比较好的收入。这是一种共荣共生的关系,我希望深度设计的标准能够带来一个新气象,我也呼吁大家去收取应该收的设计费,不要去做免费设计,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智能化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