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跃进
摘 要:部队院校虽在性质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有着明显的差别,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还是相同的。今天,大学语文在部队院校教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变得越来越不可缺少。鉴于此,本文对部队院校大学语文面临困境和突围方法进行了重点探讨。
关键词:部队院校;大学语文;困境;突围方法
伴随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工作实施的不断深入,部队院校大学语文暴露出了新的问题,在诸多方面上都面临着困境,如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等。这些困境严重制约了部队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影响了学生语文知识素养的提升,必须要尽快将其突破。
一、部队院校大学语文面临困境
引导部队学员塑造高尚人格,提升文化素养,综合素养,培养部队学员良好人文精神与审美能力,是部队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初衷。而且,自部队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以来,语文确实在这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在部队院校教学中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然而,最近两年,部队院校大学语文却逐渐处于尴尬境地,发展困境变得越来越。如大学语文边缘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部队院校教学中的地位日趋下降,学生语文知识与语文素养日渐下降,教师和学生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缺乏足够认识,语文学科定位不准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不够丰富多样等。这些困境导致部队院校大学语文应有的价值得不到正常的利用,语文课程初衷得不到实现。
二、部队院校大学语文困境的突围方法
(一)保留一定空间,提高课程设置合理性
留白是音乐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技巧,借鉴这一技巧,将留白技巧迁移至部队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当中,运用这一技巧对语文课程内容进行设置,使内容课程保留一定空间,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又有利于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由于部队院校大学语文比较注重中国古代文学,注重中国文化的学习,而对于现代文化,西方文化学习不足,加之课时的有限,往往造成重要内容,精彩内容讲解过于匆忙。针对这种现象,对语文课程保留一定空间,利用这一空间增设文学欣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语文写作、演讲、阅读等多种课程,一方面提高课程种类与内容丰富性,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知识面,加强对各种文学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在各种辅助课程的开设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必定会得到有效提高。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多样性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多样性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是部队院校大学语文冲破困境的有效途径。大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对语文学科,语文课程形成正确的、深刻的认识,明确部队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改变以往教学态度,教学观念。着眼于当下,培养自身先进思想与创新思维,提高对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认识,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加强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与知识储备量。依据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革创新,或利用自身经验创造崭新的教学方法,或借鉴国内外有效教学方法对现有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同时,学习和掌握多种不同教学方法,了解每种方法的优点优势,结合语文教学具体内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使用,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部队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水平。
(三)加强显隐结合,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随着隐性课程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隐性课程逐渐走进高校,走进课堂,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们所认识和了解。诚然,隐性课程具有一定缺陷,但其在知识传授传播和学生知识学习丰富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教育改革大发展,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要的当代教育之下。隐性课程伴随显性课程而生,两者相辅相成,部队院校大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对隐性课程的重视,加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機结合,形成优势互补,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实现在同等时间内语文知识向学生的更多、更高效传授。另外,为了改变以往学生错误的态度和认知,调动学生语文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还应发挥隐性课程在课外知识传授上的巨大优势,向学生布置一些课外学习任务,如写作文、阅读一篇自己感兴趣的文章,并将读后感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等。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教育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部队院校大学语文当前还面临着较多的困境,需要院校全体工作者加强合作,不断努力,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语文课程,强化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合作,最终实现各个困境的逐一突破,实现部队院校大学语文的进一步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危璐璟.英语热潮下语文学科的突围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彭书雄.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
[3]袁媛.军队院校大学语文困境与突围[J].中国校外教育,2010(10):92+117.
[4]林宗琳.和你一起读读书——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困境及突围方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7):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