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光平
摘 要:建立起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评估体系,有助于实现高职院校学科专业设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有助于减少高职教学的随意性与盲目性。目前我国高职专业设置标准不统一,掌握专业设置审批权限的部门没有具体的评估标准体系,没能充分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合理设置高职学校专业学科。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设置;标准体系;建设策略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专业化管理水平不高,进一步规范专业设置标准体系,不仅有利于高职院校的与时俱进发展,而且助于完善高职教育体系,使我国高职教育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本文围绕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设置的问题,探讨专业评估体系及标准确立的策略。
一、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体系及指标设置的主要理念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价值
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评估体系及指标的构建理论应当采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理念,有效杜绝传统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设置的随意性问题,力求把专业设置约束在科学的理论体系框架内,实现以往由原则性的管理向标准化管理方向过渡。首先,由传统的行政审批向着专业化审批方向逐步迈进,使高职院校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学科设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更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其次,有效消除以往宽严不等的问题,使传统的非确性校内专业评估方式向着现代专业化的评估体系进行转移,这样更有利于建立全面客观的评估体系标准。
(二)评价体系的构建思路
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设置评价体系及指标的构建工作更应当从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微观探询的方式,构建起更为科学完善的具体指标体系。首先,应当成立专门的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设置评估体系的评价小组,使相关评审人员站在更公正客观的立场上全面细致的做好具体的评审工作。其次,应当根据已经确定的校内专业设备考评的要素,确定好具体的权重比例,力求评价标准更科学,评价内容更全面有效。第三,实现评价形式的多样体化,既保证评价形式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又保证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符合相关的理论要求。應当做好现场评审与文件评审相结合,全面提高评审的系统性与科学性。第四,要在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设置的评估体系及指标构建中实施双评价标准制度,对达不到量级要求的学科不给予专业设置通过,对达到具体分数但是对有一项或几项主要指标达不到具体要求的,同样也不能给予通过。
二、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体系及指标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找出科学的理论依据
保证在可靠的理论依据下建立起的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设置评估体系,才能满足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估工作的需求。首先,高职院校应当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起基本的评估体系,要在专业设置评估中具有必要的前瞻性思维。其次,构建起科学完备的校内专业指标评估体系,保证指标的实用性性,从而使评估体系能够真正的关照各方面的真实情况,使评估标准更具有实用价值,从而有效的指导高职专业课程的设置。
(二)提升指标的可操作性
只有提炼出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才能对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设置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操作指南,不断降低校内专业设置评估工作的操作复杂度,使具体的评估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并且用最终得到的评估分数来指导专业设置实践。首先,具体各项标准应当浅显易懂,能够根据详细的操作说明,有效准确的采集相关数据信息,能通过体加权公式的运算,得到最终的分值。其次,指标的设置要以具体的数据作为基本支撑,应当发挥出当前大数据的实际指导作用,通过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来得到最终结论。
(三)指标体系建设更要全面
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评估体系应当体现出全面性原则,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价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从而满足综对校内专业设置的综合性的要求。首先,应当保证指标体系中的各种指标能综合反映出影响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具体情况,使评估体系更加科学。其次,应当充分考虑校内专业设置与相关专业设置评价指标的关联性,力求把握好专业的关联度问题。第三,各项指标应当构成科学的整体,要在整体中有主次关系,同时又保证各种指标的相互独立,能够独立的反映出某方面特征。
(四)选择的指标要有前瞻性
高职院校主要为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保有设置有前瞻性的专业学科,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未来需要,从而使高职毕业生有更为良好和广阔的就业空间。首先,应当结合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来设置具体专业,保证专业设置能够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科学的调整。其次,能够根据行业的基本状况来综合评定行业指标的分值,保证人才的适应性和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第三,充分考虑前沿行业和朝阳产业的人才需求,围绕未来的技术进行,不断提供人才支持。
三、高职院校专业评估体系及指标设置的具体策略
(一)以社会实际调查为基本依据
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评估体系及指标的确定应当以实际社会调查情况为基本依据,根据必要的预测和可行性认证,最终科学的认定具体的指标体系。首先,把专业发展规律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起来考虑,在深刻把握社会经济发展总量、人口密度、地区消费潜力、产业结构善,地区城市发展规划等指标,从而设置符合社会需要的学科专业。其次,根据不同的层次要求,结构学校的具体情况,在科学谁的基础上,设置不同层级的指标评价体系和具体标准,具体应当从校内专业结构与校内专业布局的角度对学校建设进行考虑,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性。
(二)力求指标体系符合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校内指标体系的确定应当符合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既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又更好的符合学校长远发展规划。首先,应当坚持一致的办学方向,使专业学科设置与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相符合,这样有利于更好的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其次,专业设置与地区的需求保持一致,同时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能够反映行业的前沿要求和未来主流趋势,注重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第三,高职校内专业设置还要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化目标,应当在全面考虑区域性高职院校办学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挖掘出高职学校的办法特色,从而建立有效的评价标准。
(三)考虑合理的专业布局结构
高职校内专业评估体系及指标的确定不仅要着眼于大方向,同时还要从微观的角度考虑高职校内专业标准体系是否合理。首先,应当保证校内专业设置与学校的定位相符合,保证预增专业设置拥有较为充足的教育教学资源。其次,新专业的设置还要考虑与高职传统专业的兼容性,保证提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完整性,实现不同专业的优势互补,助推办学实力的整体增强。第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应当铺设的专业点位过多,不能销蚀现有人才培养特色,这样更有利于高职院校集中精力培养人才。
(四)具体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高职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的设立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达到符合高职院校整体专业设置评估体系指标的要求,在具体设定时充分尊重客观的评估标准。首先,恰当的确定具体的外部标准、内容标准和其它因素,全面配比不同因素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科学的指标分级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其次,对不同指标进行加权评级,使不同等级指标在最终的评分中占有不同的比例,这样更有助于体系出指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同时也体现出对专业设置调整的主观意愿。
高职院校校内专业评估体系的设置及具体标准的确定应当按照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以及高职院校设置专业的未来趋势,在科学可靠理论的支撑和评估下,进行更为合理的学科设置,从而更好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为此,高职校内专业设高估体系的建立应当注重特色与前瞻性,以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专业设置,满足学生的未来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刘金存.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目标定位和原则设定[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6:134-135
[2]张德新,李军,李爱萍.高职院校专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考[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