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琳
去年冬,我在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市实习,这是一个海滨城市,靠近赤道,常年高温多雨。经济水平还很落后。
早在1970年代,中国为这位非洲兄弟修建了坦桑铁路,运营至今。实习期间,我参加了坦桑尼亚国家博物馆,令我惊讶的是,博物馆展品虽少,但却专门辟出一个小版块,讲述中国援非医疗队。通过参观,我得知,早在1964年,中国就派出了第一批援非医疗队。
初识医疗队
圣诞是坦桑尼亚的公众假期,我决定利用假期去桑给巴尔岛度假。听朋友说桑给巴尔岛有个中国援非医疗队,就特别想去拜访。恰好,我的一位朋友在桑岛孔子学院工作,认识岛上中国医疗队的医生。刚到桑岛,她就带我们参加了医疗队的聚餐。于是,我认识了桑给巴尔岛上一群无名英雄——中国医疗队。
桑岛气候炎热潮湿,医疗卫生条件也更落后些。在桑给巴尔岛总统府旁边,有一个三层的房子,已经很老了,院子栏杆上贴着红纸黑字写的几个大字“欢迎祖国亲人”。桑岛医疗队是中国第一批援非医疗队之一,每两年更换一批医生。这里有泌尿科、麻醉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妇产科、眼科、心脏内科、普通内科、中医和影像科等10个科室组成,中国派驻在此的医生都是从医多年、经验丰富的专家,至少是主治医生以上的级别。每个科室一名医生,再加上一名翻译和一名厨师,整个医疗队一共12人。铁打的营地流水的医生,在这个热带岛屿上,一驻扎就是52年。
在桑岛的日常
黄晓东医生来自无锡市人民医院,这是他来桑岛的第二年,主要负责麻醉和危重病人的救治。除每天坐门诊,还要培训当地医务人员,很多基本知识都要从头培训。去年回国探亲,自费购买了投影仪赠给科里,方便大家上课。
桑岛当地人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但是他们对医生、老师都非常敬重。中国医疗队声誉非常高。有的人甚至从很远的村子里走路过来,让中国医生给他们看病。“很多国家都有医生过来,做手术示范,短期培训等,一般停留一到两周,而中国医疗队是唯一一个数十年长期驻扎在此的医疗队,并且每年都有药品、医疗器械捐赠给当地医院。”黄医生骄傲地说。
桑岛医疗条件差,工作环境简陋,停电是常有的事,基本的药品和器械也经常短缺。当地医务人员水平比较落后,技术不娴熟,因此很多工作中国医生都要亲力亲为,例如手术前的清洁工作在国内本该护士完成,在这里也只能自己上阵。
“这些都只是小问题,在中国医疗队里,每一个医生代表一个科室,整个医疗队只有10名医生,每一个人都必须有独当一面的能力,”黄医生说:“在国内遇到难题,可以向上级求助、与其他医院医生联合会诊,但是在这里,你必须独自面对这些难题。”黄医生负责的是麻醉和危重病人救治。在桑岛行医的两年里,最让他难忘的是一次救治中国船员和一次救治当地危重病人的经历。
黄医生刚到坦桑时,一天傍晚送来了一位在远洋船上烧伤的中国海员,船上条件有限没有及时处理,烧伤面积很大,还有感染。医疗队立马组织医生对这位船员进行抢救处理。但由于当地条件很差,很容易在此发生二次感染,必须马上把这位船员送回祖国治疗。一开始航空公司不同意他登机,医疗队和航空公司多次交涉,和国内医院对接后,这个船员最终得以回国治疗。在医疗条件落后的非洲把同胞从死神的手里抢回来,黄医生和他的同伴感到无比自豪!
一天凌晨五点钟,黄医生被电话吵醒,有一急诊脑外伤病人需要紧急手术。经诊断,这名患者是硬膜下血腫,当时神志昏迷,若不及时开颅止血会危及生命。给患者全身麻醉没多久,麻醉机便提示氧气马上将耗尽,只能使用简易呼吸球囊并同时联系相关人员送来备用氧气瓶。那时主刀手术的是当地医生,平时此类手术展开很少,手术技能也不太成熟,因此导致术中大量出血。患者血压严重下降到无法测量,心跳几乎骤停,急需用来输血的血液却迟迟等不来。医生一直说不行了,但是黄医生还是不愿意放弃,果断使用肾上腺素进行紧急抢救。三小时手术后,终于将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来。
在桑岛的这段时间里,这样的危重病人,黄医生已经做了将近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