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渥雷本:以树之名

2017-05-10 13:26托马斯·马勒
海外文摘 2017年5期
关键词:彼得树木森林

托马斯·马勒

彼得·渥雷本是一位来自德国的守林人。他编写的《树的秘密生命》一书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观点》杂志将与他一起漫步于森林之中,探索树木生命的秘密。

在德国靠近比利时的地方,有一个名叫许梅尔的小村镇,镇中仅有470位居民。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彼得·渥雷本就住在这里。在这个埃菲尔山的积雪渐渐融化的时节,这位53岁的畅销书作家带领我们走进一片拥有4000年历史的古老原生树林。这场生动的探寻缓缓展开,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一些枝干脆弱的“树孩子”——一人多高,却只有铅笔粗细的山毛榉。这些树乍看之下似乎只有几岁大小,但彼得走上前去细数了枝条上每年发芽时所形成的木疤,然后告诉我们,它们已经长了80年了。这些小树蜷缩在一棵大树的荫庇之下。大树接近200岁了,一直如同母亲一般为它们提供充足的糖分和营养物质。这些小树只能享受到大树枝叶间漏下的3%的阳光。如果不出意外,它们可能还要继续这样生长两个世纪,直到荫蔽它们的大树渐渐向疾病和死亡低头,并在一场夏季的风暴里得到最后的解脱。到那个时候,这些小树中的一棵将会在一场光合作用的盛宴中迅速生长,成为王者。“也许就是最右边的这棵。”彼得玩笑道。他有一个简单的小窍门,可以判断年轻的树木是在韬光养晦等待时机还是在不遗余力茁壮成长:如果树木横向的枝丫比纵向的茎干更长,那就说明这棵小树正在压抑自己,努力地用接收到的微少阳光来支持生长。

几米开外的地方,这位导游又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孩子园地”。园地里有奇形怪状、样貌稀疏的“小丑娃”,也有一些品貌端庄的“好学生”。大自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而要做她课堂上的“好学生”,便应显现出独立自主的品质。一棵山毛榉每年能够结出3万余颗果实,而如果它一直活到400岁,产量便是180万。根据统计,在这180万颗的果实中,只有一颗最终能够长成成年榉树。“饶是如此,山毛榉已经算是走运的了。”彼得说,“如果是杨树,10亿颗果实中才能结出一棵树。”

两年以来,彼得·渥雷本都是世界上最出名的守林人。他留着络腮胡,发型是“聪明绝顶”的地中海。他的守林人制服里总是塞着《纽约时报》,有德国媒体带来的,也有“恰巧来自柏林或慕尼黑”的粉丝带来的。《树的秘密生命》一书自2015年5月在德国出版后,一直未曾下过德国《明镜周刊》的畅销书排行榜。作者原本只打算卖个1000来本,没想到出版后火爆异常,销量竟达到了65万,甚至连马丁·舒尔茨和希拉里·克林顿都拜读过这本书。《华盛顿邮报》曾这样评价:“读罢此书之后,再次漫步林间,感受将与以往大不相同。” 甚至有人说,是彼得·渥雷本让德国人重新拥有了森林,这是国家的里程碑。对于这样的评价,彼得嗤之以鼻:“说得好像其他國家的森林就没有故事似的!”他不像浪漫主义诗人那样,在作品中倾注一腔艰涩难懂的心绪,而是用通俗易懂又富含想象力的笔触为我们解读树木的生命。

我们也在林间同彼得一起思考了树木的生存和死亡。如果一棵临近的树倒下,在冬天时情况还好,因为这时干燥的树皮紧紧地附着在树干上,摩擦碰撞的伤害不会很大。但若是在夏天,树皮与树干之间的形成层被水分滋润,这层保护就变得脆弱不堪。擦伤一旦形成,用不了10分钟,菌类的孢子便能侵袭上来。“看看这根树干上菌类的足迹,说明这棵树可能最多再活100年了。”看过了被孢子侵袭的树干,彼得又带我们来到了两个布满苔藓的树桩面前。可以想象它们在几百年前还是郁郁葱葱的大树,也许是被煤炭商人无情地砍倒,如今只留下两个树桩。其中的一个还十分坚硬,另一个却早已风化脆弱。我们感到十分好奇,前者是如何在因砍伐被剥夺了光合作用之后还能够继续生存的?实际上它是沾了邻居的光。附近的树木通过根茎给它提供了养分。这样的补给看起来倒是有点像人类社会的退休养老福利了。不过接下来才是这场树林之行最令人期待的部分。彼得开始认真地寻找地上的白色纤维。这也是他书中最精彩的一段——关于“木联网”的描述。这是一个由真菌的菌根和树木的根系交错联结起来的网络,这个概念在1998年《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中首次被提及。“木联网”的存在使得树木之间得以互相交换资源,甚至在面对有害昆虫的威胁时能够以1秒/厘米的速度触发电流警报。“这些树木相互支持,因为抱团更易生长。它们知道,当气温条件极端恶劣的时候,它们需要这些同伴一起来维持温暖的环境。”

《树的秘密生命》一书赋予了树木人性的特征,向大众揭示了树木之间互相交流、帮助,甚至互相教育、共同承受压力的行为,恰如人类社会一般。用彼得的话说,这是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但若谈论到树木品种问题,他却倒向了“德国选择党”(德国右翼政党,在难民问题上的态度强硬)的一边。整整两个世纪以来,德国林业人员都在痛斥北欧针叶树的引进。它们比榉树长得快,但是严重扰乱本地的生态系统。这并不是什么“种族主义”的原则。“如果这些树木都长在自己原本的地方,那么我都是喜爱的。我每年都会去萨米,因为喜欢那里的云杉。但山毛榉遍布的德国和法国,却完全不是适宜它们生长的地方。德国人会因为侵占婆罗洲的油棕榈而气愤,却并不关心自己国家的原生植物。”这位守林人曾来到我们的朗德省,却深受敏感嗅觉的折磨。“这完全是一片人造的松树林,你甚至能嗅到空气中干燥的味道。当你闻到松香,这其实是针叶林的呐喊。法国就是因为引进这些松树,才会火灾不断。简直就是储存了一堆燃料。”

彼得坐在他的树林研究所里,悠闲地泡上了一杯茶,缓缓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在波恩城里长大,从小就喜欢养乌龟、蜘蛛这样的小动物。出于对自然的喜爱修学了林业之后,彼得却发现这门专业更多地是专注于林木的经济利用,而非生态研究。在坐了4年办公室后,他被调派到许梅尔从事林业工作。那时的彼得兢兢业业地践行着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为了盈利砍掉最漂亮的树木,在受伤的树干上喷洒化学药剂。但渐渐地他开始问自己,是不是要停止残害这些他未曾保护的森林。相较于屈服于利益,将树林视作木材的工厂,或是二氧化碳的净化机器,这位理想主义者另辟蹊径,尝试了一种不同的方法:开展旅客生存训练、修筑山林木屋,用马匹替代推土机器……用保护的方式替代砍伐,换一种途径实现森林的经济价值。2002年,他又从瑞士引进一个绝妙的主意——接受骨灰的森林墓地。如今这片墓地中已长眠着5000位故人。只需要花640欧,就可以在森林之中得到一块简单的墓碑,400欧则可以买一个可容纳10人的墓穴。这样的埋葬方式让逝者得到一片安宁的静土,同时也保护了森林。“一座自然的森林会带来更多的益处,”彼得这样解释,“所有人都知道,巴西或印度尼西亚的热带丛林与我们息息相关。在德国,人们总说我们的森林很健康,但实际上德国只有2%的森林真正受到保护。”

彼得的这些尝试却遭到了领导的怒斥,因为他们一点也不赞同这种离经叛道的做法。同事也排挤他,因为他们不想加班来修造什么木屋。2006年,彼得辞去了林业局的职务,打算侨居瑞士或者斯堪的纳维亚。但许梅尔的市长挽留了他,并且直接任命他為守林人,允许他继续之前的试验。彼得的经营获得了成功,该市的森林成了盈利项目。但此时他已经不是公务员了,所以也有闲暇时间写点自己想写的东西。但到了2009年,彼得又突然感受到了危机。“我想拯救更多的森林。休息4年后,我学会了放松,拯救了自己。我知道树木的寿命很长,甚至能达到百年。如果能管理得好,它们还可以活得更久。”

他觉得自己的这本书不应该是对图利之人的复仇。他只是简单地希望读者能更多地考虑树木,而不是仅仅为了自身的健康来关注森林。“人们会花好多钱去肯尼亚旅行,但实际上我们身边就有更好的森林!”为了让这些“更好的森林”能够被更好地欣赏,彼得用了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撰写。即使知道一些读者可能并不习惯于将富有人类情感的词汇与植物联系在一起,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赋予笔下的树木以人的性格。“如果我只是用枯燥乏味的专业术语来讲述最新的科学发现,所有人都会觉得无聊透顶。这让我想起当年在课堂上学习的技术,它们科学、实用,却并没有教会我们把树木当做社会生物来看待。”

守林人在他的书中描写了省道旁的“三胞胎树”。它们紧挨着生长,树冠都交叠在一起,早已是当地的一道风景,却又因为彼得在书中的特意描述而变得世界闻名。秋天到来的时候,这3棵树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尽管生长在完全相同的自然环境下,最右边这棵树的树叶变黄的时间却总会先于它的两个“兄弟”。接下来的一到两个星期,另外的两棵才会跟上节奏。用彼得的话来说,毫无疑问,这便是树木各自拥有不同的“性格”了。其中的一棵焦虑谨慎,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秋寒就战战兢兢地早早落叶;其他两棵则更加勇敢无惧,继续坦然地享受着光合作用,储存额外的能量,以避免在一场10月的狂风中被击垮。

除了“三胞胎”,彼得还在他的书中写到了“街道的孩子”——城市绿化树。这章简直是巨杉和法国梧桐版的《雾都孤儿》。这些原本杂乱成长的小树,却要为了城市的美观而被强行修剪枝丫。根系在被行道限制的坚硬土地下艰难地生长,树枝接受游人攀附的摧残,还会时不时被小狗尿一身。

这本书在全世界的流行意味着现代人对于动物的关注也逐渐开始转移到了植物的身上。它们不再只是“东西”,而是值得尊重的生命。“我只是呼吁人们思考,他们对树木的了解是多么得少。”对于彼得来说,关于树木最神奇的部分莫过于水分的运输。水分从树木的根系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枝叶,最长的时候要运行100米的距离,是如何做到的?“蒸腾作用和毛细作用都不足以解释这个难题。”不过这位热爱树木的守林人却也并不是个环境保护狂。他在冬天也会烧木材取暖,而且毫不留情地嘲笑那些“拥抱大树的人”。“就算我们承认树木能够回应人们的感情,但以他们的节奏也需要个把小时的时间了。不好意思,人类和植物的感知速度确实有偏差。”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可能会令彼得陷入窘迫:这本畅销书卖得这么好,又有多少棵树牺牲成为纸张呢?

[译自法国《观点》]

猜你喜欢
彼得树木森林
彼得,彼得,吃南瓜
树木之最
彼得潘
彼得潘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哈Q森林
树木之最
火药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