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赴台北特派记者 谢戎彬 马俊
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大陆赴台湾旅游人数再创新低。蔡英文上台后,两岸关系遇冷,陆客大幅缩水,岛内旅游业到底是什么生态?台当局推行的“新南向”政策效果如何?《环球时报》记者近日随第七届《旺报》两岸征文大陆媒体团环岛采访,一路经过十个县市,所见所闻或许更有说服力。
我们到了一个“假的台湾”?
在前些年两岸密切交流时,台湾给大陆游客的印象是“挤挤挤”。《环球时报》记者行前咨询过曾多次前往台湾采访的同事,在他们的描述里,从景点、夜市到购物商店,台湾几乎到处都是操着不同口音的陆客。但这次《环球时报》记者在台湾的所见所闻完全不同,甚至让人怀疑是到了一个“假的台湾”。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大陆游客最喜欢的景点之一。《环球时报》记者行前,有友人特别提醒,观看著名展品“翠玉白菜”和“毛公鼎”时,简直就是前胸贴后背,一定要小心别被挤掉包。然而《环球时报》记者在台北故宫参观时,每个展柜前通常也就三五个游客,甚至有足够的空间能换着角度给“翠玉白菜”拍照。在台北故宫的商店,熟悉情况的台湾媒体人也说,以前商店里经常是摩肩接踵,现在顾客倒是有了充足的空间,可以充分挑选商品,但商店的流水也少了很多。
台湾夜市是陆客喜欢体验的场所,但无论是在主打原住民风情的花莲东大门夜市,还是在高雄最大的六合夜市,《环球时报》记者听到几乎同样的声音:陆客比以前少了很多,生意也明显没有以前好做了。一名卖烤肉的高雄老哥说得很明白:“我们两岸同文同种,口味相近,所以大陆人比那些外国人更喜欢我们夜市的食物啦。”
更出乎意料的是,在曾被称为“最拥挤景区”的日月潭,早上10时左右,除了媒体团一行之外,整个日月潭码头竟然没有碰上几个游客,所有游船都静悄悄地停靠在岸边。停留的短短15分钟,让《环球时报》记者意外地享受到了台湾山水的静谧之美。
这些“意外”的背后是台湾旅游业的惨淡经营。有岛内业者透露,今年五一假期来台陆客一天约5000人,不到去年的一半。主要面向陆客的旅馆、游览车、购物店,有的已经倒闭;有的还在苦撑,但收入明显下降。台湾官方统计显示,今年1至3月,累计来台观光陆客团是203042人,同比减少60.7%,自由行261833人,同比减少35.8%。
“新南向”政策靠谱吗?
大陆游客的急剧减少,对于台湾东部的县市影响尤其大。一名负责招商的台东县官员坦承,“我们这里除了农业和旅游,就没其他的了”。台湾东部县市地处台湾中央山脉和太平洋的“夹击”,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再加上历史因素,这些地方缺乏规模化的工业,经济主要靠旅游业和农业。《环球时报》记者跟花莲县县长傅昆萁、台东县县长黄健庭、台东县议长饶庆铃等人面对面地谈到了当前的两岸关系和陆客减少的问题。傅昆萁说,花莲是当前台当局两岸政策的受害者,陆客是全世界购买力最强的客源,拒绝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无疑是违逆了世界潮流。台东县县长黄健庭在深深忧虑陆客大幅减少的同时,还不忘借机大力推销台东县的美景,他说:“以前去台湾旅游的人,大多就是绕台一圈,很少停下来去感受。台东是一个适合深度游的地方,欢迎大家来感受太平洋热带风情。”
自两岸关系进入低谷以来,通过环岛游方式到台湾东部的陆客明显减少,像太鲁阁这样的东部名胜,以前坐大巴车进去,可能在山路上要被堵上半个小时,而现在则是一路畅通。尽管台东等地通过举办国际热气球节等活动吸引了部分西方和东南亚游客,但这毕竟是杯水车薪。台官方统计显示,3月来台旅客中,越南旅客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34%,约增加1.96万人,是增长最多的国家;而同期陆客则少了44.6%,约减少16.2万人。
更重要的是,这些外国游客没有陆客那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也缺乏对台湾的持续兴趣。一名住宿业从业者抱怨说,陆客以环岛游为主,在岛内往往会停留六七天;现在东南亚游客基本就没人环岛游,即便来到台湾东部,停留时间也极短。台湾地区许多天然环境跟东南亚国家相近,珊瑚礁、沙滩都类似,如何能吸引他们?
“新南向”对台湾东部县市的农业同样缺乏吸引力。因为台湾与东南亚气候和物产都很相似,本地盛产的水稻和热带水果很难打入同质化严重的东南亚市场。台东的地方官员对把当地特产的“释迦”等水果卖到大陆相当积极。不过《环球时报》记者在交谈中也发现,不少当地官员对于向大陆推介台湾特产的思路,仍局限于广交会等传统模式,一直为进军大陆的渠道发愁,对网络电商平台知之甚少。在得知大陆流行网上购物后,还主动打听台商能否直接在天猫上开店卖特产。
台湾旅游下一步怎么走?
尽管陆客锐减,但《环球时报》记者感受到,台湾在旅游项目上的创意和细致仍值得大陆学习。《旺报》副社长刁明芳感慨,台湾没有大山大河,在城市建设上也不够现代化,但台湾的长处是在细节上下工夫。台湾高僧星云大师创立的佛光山,没有那么多古迹,但精心营造的劝人行善的氛围,给人的印象远好于一些被过度商业开发的寺庙。
位于花莲的文创园区是在拥有百年历史的花莲酒厂基础上改建而成,《环球时报》记者在这里看到,原先的仓库、车间如今被改造为各种艺术空间。近年来台湾各地都建有特色各异的文创园区,已成为颇有人气的新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