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项目学习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中澳学生基于远程视频的多模态纪录片制作实践

2017-05-10 12:50何其亮
未来传播 2017年2期
关键词:研讨纪录片模态

何其亮

中外项目学习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
——中澳学生基于远程视频的多模态纪录片制作实践

何其亮

远程视频为外语学习创建真实的交际环境,也为中外高校开展合作研讨提供极大的便利。文章以中澳学生基于远程视频开展的项目学习为例,探讨两校学生以可持续发展为题,以纪录片多模态制作为项目成果的实践,在增进问题与研究意识、体验信息的多模态交际、提升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和促进中外合作学习方面,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起的积极作用。

项目学习;远程视频;纪录片;创新能力

项目学习作为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要求通过一系列个人或合作任务,学生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并在具真实性的项目学习中发展高级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1]创新能力作为最高级别的思维能力,是“产生新奇、具有重要价值的观点或产品的能力,是冲破常规和俗套,针对真实世界的问题提出新颖观点、解决办法,或创作出新兴产品的能力”。[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支持下的中外项目学习越来越多。高校英语学习者在中外项目学习中可以不出校门,与英语国家的高校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探讨他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不但可以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他们还在积极参与协作式的探索活动中构建起自己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真实并富有挑战性的任务”。[3]郑大伟、Yang et al.等报道了网络支持下中外协作学习和不同区域的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产生的积极影响。[4][5]Hopper还撰文指出,北德克萨斯大学基于远程视频开展的国际项目学习特别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锻炼其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6]本文将探讨浙江传媒学院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基于远程视频,两校师生以“可持续发展”为题开展纪录片制作的项目学习实践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一、项目理论依据与背景简介

(一)理论依据

基于问题或项目的学习(Problem or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能刺激学生的相像,带来挑战,但“更重要的是它从哲学的层面解释教与学,因此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创新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7]PBL可以概述为包含认知学习、内容学习和社会学习的三种途径。[8]认知学习(cognitive learning approach)是指围绕着问题展开并以项目的形式执行,其核心原理是动机的促进,其学习过程则源于问题,在情境中学习并基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内容学习(contents approach)特别指多学科性的学习,其学习结果对总目标具有示范性意义,强调学习过程中运用理论对问题的分析,从而增进对理论与实践的理解。社会学习(social approach)认为学习过程是社会行为,学习在基于团队的交流和对话中产生,学生学会组织合作式学习,并学习如何分享知识。基于远程视频(video conferencing)的合作学习蕴含以上三个特征,被认为能弥补书本学习与对现实世界理解的空白,具有探究性、引发针对性讨论和促进高级思维能力发展等优势,包括:(1)与学生的生活和经历相关;(2)与课程学习相联系;(3)涉及思辨能力发展和问题的解决;(4)促进创新性思维;(5)有利于小组学习中的集体决策等特征。[9]

数字媒介的发展使话语呈现方式由“页面逻辑(logic of the page)转向屏幕逻辑(logic of the screen)”。[10]纪录片制作不同于一般的视频拍摄,强调对主题多种观点的聚合,“具有揭示、影响、探究和解释的功能”,[11]而且呈多模态(multimodality)发展特征,亦有“网络纪录片(web documentary)”之称。多模态的“设计(design)”概念注重意义构建的“言辞策略(rhetorical strategies)”,探讨诸如影像与文字文本的交融如何实现“认同(concurrence)、互补(complementarity)和差异(divergence)等”,[12]因而纪录片的多模态制作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学习,展示其创新性。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位于西澳洲,与我国没有时差,为国际网络课堂(Global Networked Classroom)的建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经多次商讨和对远程视频技术的测试,两校决定以“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为题,开展基于远程视频的学生项目学习实践。考虑到可持续发展与文化的关系以及项目学习与两校学生正在学习课程的联系,科廷大学选择了课程“From Culture to Culture(跨文化交际)”,因为该课程有时要求学生制作纪录片反映学习内容,而且学习该课程的还有部分“Screen Studies(影视学习)”专业的学生。浙江传媒学院以英语专业的课程《中国文化》(英)为依托,因为学习中有过要求学生拍摄制作中国文化英语节目的实践经历。两校最终商定项目学习以纪录片形式为主呈现学习成果,学生同时思考探索综合文字、图片等多种信息传播形态反映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方式。两校还决定建立专门网站,上传学生作品,面向社会以唤醒全民关注可持续发展意识,促进共同参与。为此,两校对此次项目学习高度重视。为确保视频制作质量,浙江传媒学院还专门选派了几名英语基础较好的影视制作专业学生参加,两校为参加项目学习的学生计入学分。除视频拍摄和制作时间外,中澳项目学习主要在实验室进行,研讨采用Cisco公司的TANDBERG Edge 95MXP视频会议系统,两校建有专门的实验室。我校实验室的三通道数字环幕融合机及9×3,110度弧度大型环幕,能同时显现交流现场、作品或课件演示,呈现讨论的观点,为研讨交流提高了极大的便利。

通过此次项目学习,两校认为学生可以较好地实践交际能力、思辨能力(解决问题的分析技能)、技术运用技能(如拍摄、制作)、信息技能(获取信息、探寻新观点的技能)和职业技能(规划工作、独立开展工作和在团队中开展工作的能力)等。以可持续发展为题展开研讨,可以加深两校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通过对本国实际的观察,思考两国不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拓宽视野。围绕可持续发展以纪录片形式反映主题,同时实践多种媒介的介入,使交际意义更加完整,体验实践全过程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项目实践过程

参加此次项目学习的科廷大学学生共16人,我校学生19人,两校各配备专业教师2名。依据项目学习相关理论,结合此次项目学习的特点和成果要求,实施过程主要经历了细化选题、撰写报告、形成小组、研讨拍摄、交流成果和总结评价几个步骤。整个学习研讨过程也分为4个阶段。

一是前期准备:双方教师对视频、音响、播放等相关设备进行了测试,再次确认本次学习的目标、过程、成果形式和评价方式等。同时双方商定项目学习全程为13周,每周课堂视频讨论一次,每次约3小时,学生视频拍摄、制作时间约4周。为确保项目学习的顺利实施,澳方提供了“澳大利亚政府可持续发展报告(www.environment.gov.au/nationalsustainabilitycouncil)”一份供两校师生参考学习,了解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主要内容和要点,同时组织观摩相关纪录片作品,分析多模态介入的特点及观点呈现的主要手法,教师做相应必要的辅导和解释。

二是项目启动(2周):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双方首先细化选题。两校的每位学生报告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选题,并简要陈述开展研究的思路。随后学生要求针对自己的选题写出200字左右的研究报告,并上传至一个共享平台。在第二周的视频研讨中学生作相关的补充,然后根据相似的选题,中澳学生各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至5人。成员之间立即建立联系方式,开展对问题的研讨。

三是项目小组拍摄、制作研讨(9周):中澳相似选题的小组商讨拍摄思路和计划,互提建议,外出拍摄4周。集中后用2周时间两校学生交流、讨论视频作品,互相提出改进建议和后期剪辑、完善措施等;项目小组花2周时间研讨除视频外反映主题的其它媒介的介入运用,如文字、图片、声音等,最后小组用1周时间讨论网站网页的设计,网页的中英文语言、图片运用、视频作品的上传与链接等。

四是项目交流总结与评估(2周):两校各小组通过远程视频进行作品演示和介绍,回答相关提问,包括英语表达、字幕问题等。中方每位同学要求上交一篇学习总结,包含个人承担的任务、完成任务情况、与澳方学生的合作交流情况、对项目的评价等。教师综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中完成任务情况及作品等对学生作出最后评估。项目完成后科廷大学师生团还专门来到浙江传媒学院,座谈两校开展项目学习的情况,交流心得。浙江传媒学院对两校学生发放了问卷调查表,收集相关数据。

三、结果与讨论

为了解这次基于远程视频开展的中外项目学习效果,我们采用了全程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开放性访谈、分析学生研究报告和作品等方法对项目的实践过程进行了研究,特别从问题探究意识、信息传播方式和合作学习等方面重点了解学生的看法。结果显示,中澳学生对基于远程视频的项目学习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具信息时代特征的新型教育平台,具有前瞻性意义,对开展中外合作学习、增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培养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几年,各类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阅读推广的平台也越来越丰富,如: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阅读推广、基于移动终端的阅读推广,基于社会化媒体的图书馆阅读推广等。显然,现代的社会媒介是阅读推广活动重要平台和手段,但是纵观国内各类型的图书馆,在阅读推广网络平台的建设方面仍然比较薄弱。据调查研究,全国39所985高校图书馆网站中设置阅读推广平台仅有21所,占总量的53.8%[1]。图书馆的网站是展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重要平台,也是读者了解一所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服务手段以及活动的重要的途径。借助图书馆的网站加强阅读推广平台的建设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阅读推广方式之一。

(一)增进问题研究意识

对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认识首先引发两校学生的思考,“可持续发展为什么对世界很重要?为什么对中国/澳大利亚很重要?你为什么认为这个问题对你很重要?你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这些问题不仅增进学生对主题的认识,还引发他们对本国、本地发展现状的思考。而且,学生还被要求换位思考,即中方的学生试图了解“Perth(西澳洲首府)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哪些问题”,澳方的学生试着考虑“杭州存在哪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样两校学生在研讨中既学习异城文化,也加深了对不同文化下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双方从对文化的相互了解开始,在研讨中逐渐形成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如下表所示:

主题话题中方选题澳方选题SustainabilityPopulation(人口)Transportation(交通)HeritageProtection(遗产保护)WasteRecycling(垃圾回收)独生子女问题老龄化与年轻人就业问题杭州公共自行车家用小汽车与公共交通油纸伞的文化回旋镖与澳洲文化杭州南宋一条街Perth古建筑与CBD商业圈大学校园的生活垃圾处理小学生如何处理生活垃圾;新旧观念对比

两校学生希望通过对相近话题的探讨,解释文化如何支配人们的思想,决定社会的发展。另外,根据选题学生要求写出研究报告,内容包括研究目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案。如科廷大学一学生的研究报告对学生的启示较大。针对“垃圾处理与回收”这位学生在报告中写道:“我要探讨的是它怎样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行为(national exercise)而不是个人的选择(individual choice),并计划观察了解小学生对垃圾回收与处理的观念和行为;同时还想通过一位老人的视角阐述‘垃圾处理与回收’的新旧观念对比。”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独创性、探索性、思辨性、多向性思维品质等得到充分发挥。

(二)实践和体验信息基于视频的多模态交际

视频用于记录发生在真实世界的具体问题,特别用于解释抽象的知识概念,展现解决问题的技巧。纪录片以视频为基本载体,涉及策划、拍摄、后期制作等环节,并传递文化意义。可持续发展纪录片的制作实践使学生在以下方面得到锻炼:⑴怎样制作以可持续发展为题的纪录片(对内容的理解);⑵怎样运用视频和编辑视频素材(技术技能);⑶怎样运用镜头和编辑视频展现主题思想,打动观众(阐释技能,含跨文化意识);⑷怎样在团队中提出、综合不同见解,协力完成作品的制作(合作技能)。此外,在实践中学生意识到纪录片中的视频并不是信息的唯一传播方式,网络的优势有利于各种媒介的介入,形成多种模态的交际共同阐释主题。针对可持续发展,中澳双方认为多种模态的运用更有利于阐释主题意义,视频只是一种基本模态,起着基本的或基础的交际作用。因此,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针对话题的主旨意义,结合视频的交际内容和特征,探索如何运用其它媒介(文字、声音、图片、图表等)合适地强化和补充,协同完成交际意义,在实践中领悟不同媒介参与交际可能给受众带来信息接受的变化和对情感的影响,体现了很强的创新性。此外,针对本项目的网站建设,两校学生结合网站功能与网页要求进行设计研讨,选择视频、图片,撰写中英文文字解释和相关说明等,共同的交流研讨使两校学生对多模态特征和交际策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提升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能力

针对我校学生,锻炼和提高用英语解释中国文化、利用媒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是对他们课程学习的目标能力要求。尽管平时有不少的实践,但这次任务真实、复杂,挑战性强。如在介绍“油纸伞”时,面对澳方学生对其文化意义的疑惑,要清楚解释这一特殊中国文化事物及其深层内涵就非常不易。以视频形式表达可持续发展也涉及许多文化的内容,如我校学生在介绍他们制作的以“人口”为题的纪录片时,怎样使英语民族理解“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涉及中国的文化背景,因此如何使故事的叙事、语言的表达等更具跨文化特征至关重要。澳方师生诚恳地提出了建议,甚至对英语表达和字幕也提出了改进意见。这种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实践拓展了学生思维,有效地锻炼了能力,是对实现课程学习目标的有力补充。

澳方学生渴望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此次项目学习为他们提供了许多了解中国文化的机会,加深了他们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识和理解。他们认为,只有面对面的交流才能使不同文化的人群更容易意识到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如他们在介绍boomerang“回旋镖”时中方学生也不易理解),并思考解决的途径,而这些在一般的课堂上是无法解决的。

(四)促进中外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的社会性,有助于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13]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共同的主题,两校学生面对目标任务,由共同的研究兴趣而分成了自然的学习小组,小组学习研讨的基本形式必然促进了合作学习。中澳学生虽然相隔万里,但在远程视频、信息共享平台、Skype、电子邮件等通讯技术的支持下,他们课内课外积极交流,尊重各自文化,共同探讨,相互促进,实现真正意义的中外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他们相互借鉴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考方式和学习理念,锻炼各种能力,特别是与人沟通交流、听取不同意见、寻求支持与合作、提出不同意见、组织和决策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问卷调查显示,中方95.2%的学生认为主要是真正体验了如何开展合作学习;通过合作学习,90.5%的学生认为扩大了视野,85.7%的同学认为分享了观点,76%的同学认为结交了朋友。而澳方学生在问卷调查中谈得最多的就是:“different way to learn/communicate, cooperate, work together”,其中一名学生写道:“I have benefited greatly from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hinese students and the opportunity to compare our learning.”

四、结 语

本项目研究表明,作为课程延伸和一种社会实践形式,基于远程视频与国外高校开展项目学习对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积极意义。远程视频能创建中外学习的真实场景,为外语学习带来生动、真实的交际,也为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研讨,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等提供极大的便利。本次中澳项目学习以可持续发展为题,旨在探索真实世界的问题中加深学生对课程和文化的理解,锻炼各种能力,同时拓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体验信息教育技术。项目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尽管可持续发展涉及自然科学、政策、经济等领域,但主要是文化问题;人类活动引发的环境问题是合理性与文化价值和文化视野发生冲突的结果(UNESCO,2002,见Du,et al,)。”特别值得指出的是,项目学习的纪录片制作实践为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创建了良好的环境。[14]学习任务真实并充满挑战,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释发生在身边的事件,从不同侧面和视角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纪录片制作中视频和多模态的协同运用使学生的创新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基于团队的学习方式锻炼了他们从独立到相互依存的与人交流合作能力。作品制作本身只是一种手段,而“重要的是学生全程参与的重要思维和社会过程,它们最终将帮助学生获取跨学科的(元)认知技能并能对参与探究的主题作出深度的阐述”。[15]本项目的实践表明,基于远程视频的中外合作学习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值得不断探索和实践。

[1]高艳.项目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界,2010(6):42-48.

[2]Boden M.In a nutshell.In M.Boden(Ed.),Thecreativemind:Mythsandmechanisms(2nd ed.)(pp.1-24)[M].London:Routledge,2004.

[3]顾佩娅.多媒体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J].外语界,2007(2):2-8.

[4]郑大伟.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6):75-77.

[5]Yang J.,Huiju Y.,Cen S.-J.,Huang R.Strategies for Smooth and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Onli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J].EducationalTechnology&Society, 2014,17(3):208-221.

[6]Hopper S.Bringing the World to the Classroom through Videoconferencing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J].TechTrends:LinkingResearch&PracticetoImproveLearning,2014,58(3):78-89.

[7]Du Xiangyun,Su Liya,Liu Jingling.Developing sustainability curricula using the PBL method in a Chinese context[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3,61:80-88.

[8]Graaff E.,Kolmos A.Characteristic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J].InternationalJournalofEngineeringEducation,2003,19(5):657-662.

[9]Payne F.,Gooday M.,Coutts,N.,et al The use of videoconferencing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f the Global learning and International Classroom Project [EB/OL].http://www.sera.ac.uk./docs/2006/programme2006final.pdf.

[10]Kress G.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 [M].London,England:Routledge,2003.

[11]Renov M.Theorizing documentary[M].New York,NY:Routledge,1993.

[12]Hafner C.A.Embedding digital literaci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Students' digital video projects as multimodal ensembles[J].TESOL Quarterly,2014,48(4):655-685.

[13]张法科,赵婷.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4(6):46-50.

[14]Connie K.F.Ng,Christoph A.Hafner and Lindsay Miller.Enhancing Creativity in Higher Education:A Digital Video Project for Hong Kong University Science Students[J].InternationalJournalofInnovationinEnglish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2014,3(1):3-18.[15]Swan K.,Hofer M.Examining student-created documentaries as a mechanism for engaging students in authentic intellectual work [J].TheoryandResearchinSocialEducation,2013,41(1):133-175.

[责任编辑:高辛凡]

本文系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中外合作模式的课程教学改革”(KG2103282),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远程视频技术促进创新能力培养的中外项目学习研究”(146231785)和国家留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08330513)的研究成果。

何其亮,男,副教授。(浙江传媒学院 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G43

A

1008-6552(2017)02-0129-06

猜你喜欢
研讨纪录片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案例研讨课的困境及未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