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露诗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1
排球比赛中,扣球进攻是争取主动、夺取胜利的重要手段,主攻手是扣球的主要得分者,在2014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和世锦赛比赛过程中,中国女排惠若琪、朱婷、刘晓彤等主攻手表现出色,扣球技术灵活多变,对中国女排获得大奖赛第五、世锦赛第二的好成绩起到了重要作用。主攻手是全队进攻的核心,是最强大而积极的力争主动的武器与手段,主攻手的扣球技术水平是直接影响队伍取胜的关键性因素,现通过对2014年世界大奖赛和世锦赛排球比赛中主攻手进攻特点与效果进行研究,针对中日女排主攻手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希望找到异同点,发现中国女排主攻手的不足,为今后中国女排再取佳绩及对以后培养主攻手提供帮助。
1.1 研究对象
2014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和世锦赛中日对抗赛的中日主攻手。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图书馆查阅有关书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搜索。
1.2.2 录像统计法
观看2014年世界女排大奖赛和世锦赛比赛录像,了解中国与日本女排主攻手的进攻特点与效果,并进行统计。
1.2.3 比较分析法
对统计的结果进行比较和逻辑分析,对比中国女排与日本女排的主攻手的进攻特点与效果分析。
2.1 中国主攻手扣球技术特点的研究
扣球是主攻手最为重要的技术之一,主攻手是排球赛场上的核心人物,也是场上运用最多进攻技术的队员之一,在场上的主要任务包括繁重的一传、处理不到位的球以及进行强攻。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调查和观看分析比赛视频,发现中国女排主攻手的进攻逐渐简单化,主要以4号位强攻为主。在2014年两大赛事中国女排主攻手和日本女排对抗赛中,中国主攻手就主要以四号位强攻为主。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女排主攻手强攻直线、强攻小斜和打手有效进攻较高,强攻大斜总进攻数最多,但有效进攻率只有33.3%。中国女排在以后训练中,主攻手除了要保持强攻直线、强攻小斜和打手的威力外,还要加强强攻大斜、吊球和后排攻的练习。
表1 2014年两大赛事中日比赛中国女排主攻队员的进攻技术特点效果分析
2.2 2014年两大赛事中国女排与日本女排主攻手的进攻特点及表现的分析
2.2.1 惠若琪在2014年两大赛事对日本女排比赛中的进攻特点及表现的分析
惠若琪为中国女排队长,中国女排主攻手,身高190cm,扣球高度为315cm,高点进攻是她的进攻手段。
表2 惠若琪在2014年女排两大赛事中日比赛中的进攻特点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惠若琪在中日比赛中充分利用高点进攻,总进攻数96个,打手有19个,且有效进攻率42.1%。她进攻技术相对比较全面,强攻直线、强攻小斜和打手有效进攻率较高;强攻大斜总进攻数最多,但只得了9分。在今后训练中,惠若琪除了要继续加强强攻直线、强攻小斜和打手的威力外,还需要加强强攻大斜、吊球和后排攻的能力,在比赛中多采用有效进攻率较高的进攻技术,比如强攻直线、强攻小斜和打手。
2.2.2 朱婷在2014年两大赛事对日本女排比赛中的进攻特点及表现的分析
朱婷是国内女排有史以来身材最高的主攻,身高已达195cm的她是中国女排的绝对主力,她的扣球高度为323cm,凭借身高和弹跳优势,她的进攻点可以很高、力量也足。
表3 朱婷在2014年两大赛事中日比赛中进攻技术及效果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朱婷在比赛中总进攻102个,有效进攻率42.2%,朱婷利用超手进攻,小斜有效进攻率高达64.3%,同时打手和强攻直线有效进攻率也较高,但吊球和后排进攻相对较低。在以后的训练中,朱婷应继续加强强攻大斜的威力此外还需要加强对吊球和后排攻练习。
2.2.3 刘晓彤在2014年两大赛事对日本女排比赛中的进攻特点及表现的分析
刘晓彤是近年来中国女排涌现的实力派主攻,身高188cm,扣球高度为312cm,进攻力量大是她进攻特点。
表4 刘晓彤在2014年两大赛事中日比赛中进攻技术及效果分析
从表4可以看,刘晓彤打手有效进攻率高达75.0%,小斜有效进攻率也高达66.7%,小斜和打手技术运用的效果非常好。
2.2.4 木村纱织在2014年两大赛事对中国女排比赛中的进攻特点及表现的分析
木村纱织是日本女排队长兼主攻手,身高185cm,扣球高度304cm,从表5可以看出,虽然面对中国主攻手她的身高处于劣势,但其打手有效进攻率也高达41.0%,强攻直线、强攻大斜和后排攻有效进攻率也相对较高。
表5 木村纱织在2014年两大赛事中日比赛中进攻技术及效果分析
2.2.5 内濑户真实在2014年两大赛事对中国女排比赛中的进攻特点及表现的分析
内濑户真实是日本女排主攻手,她身高只有170cm,弹跳力非常好,扣球高度296cm。从表6看,她的强攻直线、大斜和吊球有效进攻率很高,但轻拍有效进攻率0%,没有后排攻,总体有效进攻率达到40.0%。
表6 内濑户真实在2014年两大赛事中日比赛中进攻技术及效果分析
2.2.6 新锅理沙在2014年两大赛事对中国女排比赛中的进攻特点及表现的分析
新锅理沙是日本女排主攻手,身高只有173cm,扣球高度295cm,在比赛中她总体有效进攻率为37.3%,主要靠强攻直线得分,面对中国女排高大队员的防守,拼技巧的她主要靠线路变化得分,强攻直线效果最好。
表7 新锅理沙在2014年两大赛事中日比赛中进攻技术及效果分析
2.3 中国女排与日本女排主攻运动员扣球效果的对比分析
排球比赛中,扣球进攻是争取主动、夺取胜利的重要手段,主攻手是扣球的主要得分者,主攻手在比赛中扣球是否成功,是获取胜利的关键。高质量的扣球不但可以激励全队的士气,振奋全队的精神,还可以挫伤对手的锐气,给对手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如今在比赛中主攻队员的进攻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国女排的主攻手在比赛中不但肩负很多的进攻任务,还要接一传与拦网,可以说在比赛中主攻手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
2.4 中国女排与日本女排主攻运动员扣球总体效果的对比分析
从表8可以看出,在2014年世界大奖赛和世锦赛中日女排比赛中,中国队主攻手和日本主攻手进攻总数分别为221次和220次,进攻总次数基本等同。比赛中中国队主攻手直接得分与日本队主攻手的直接得分比例差别不大,其中朱婷的扣死率是最高,而打手出界却是木村纱织最高。中国队主攻队员扣过的次数是是100次,占其进攻总次数的45.2%,日本队主攻队员扣过的次数是是69次,占其进攻总次数的31.4%,中国队主攻手扣球的扣过比例远远高于日本女排,高了3.8个百分点。中国队主攻队员的扣球被拦回次数是8次,占其进攻总次数的3.6%,日本队主攻队员的扣球被拦回次数是15次,占其进攻总次数的6.8%,这意味着中国队主攻队员扣球的隐蔽性比日本队主攻手的好。中国队主攻队员的扣球被拦起次数是7次,占其进攻总次数的3.2%,日本队主攻队员的扣球被拦起次数是24次,占其进攻总次数的10.9%,中国队主攻队员扣球被拦起比例远远低于日本队主攻队员。中国队主攻队员的扣球被拦死次数是5次,占其进攻总次数的2.3%,日本队主攻队员的扣球被拦死次数是17次,占其进攻总次数的7.7%,中国队主攻队员扣球被拦死次数比日本队少,被拦死比例也比日本队低,中国队主攻运动员的扣球失分率比日本队低。中国队主攻队员扣失的次数是14次,占其进攻总次数的6.8%,日本队主攻队员扣失的次数是11次,占其进攻总次数的5.0%,可见中国队主攻队员的扣球失误率比日本队主攻队员的扣球失误率高了1.8%,这意味着在比赛中中国队承受心理压力是比日本队大得多。
表8 2014年两大赛事中日比赛中国女排与日本女排主攻手队员扣球效果体统计结果一览
从2014年女排两大赛事中日比赛中国女排与日本女排进攻主攻手进攻效率一览表看(见表9),中国队主攻扣球直接得分为86分,占其进攻总次数的38.9%,日本队主攻扣球直接得分为84分,占其进攻总次数的38.2%,中国队主攻扣球直接得分比日本队主攻手直接得分多,扣球得分率多0.7%。在个人来看,朱婷得分率是最高的,高达42.0%,但失误率高达9.4%,以至于她是进攻效率最低的一个,接着到内濑户真实、木村纱织和新锅理沙分别为40.0%、37.8%和37.3%,而刘晓彤的得分率却只有的34.8%,且中国队总计失误率为6.8%,和日本队相比,高了1.8个百分点,这正是中国队总计进攻效率比日本队总计进攻效率低0.1个百分点的主要原因。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中国女排中国运动员的总体得分率是比日本女排主攻手高,但失误率也高,才导致进攻效率比日本女排低。
表9 2014年女排两大赛事中日比赛中国女排与日本女排主攻手进攻效率一览表
3.1 中国队女排主攻运动员在比赛中得分率基本与日本队持平,但失误率却比日本队主攻手高,说明中国队主攻运动员发挥不如日本队主攻手稳定,其进攻效果总体上分析不如日本队主攻运动员,这是导致中国女排主攻手扣球效率低的主要原因。
3.2 中国女排主攻手强攻直线、强攻小斜和打手有效进攻较高,强攻大斜总进攻数最多,但有效进攻率不高,吊球和后排攻的技术也不全面。
3.3 中国队主攻手更多的进攻主要是4号位强攻,利用高的扣球点和力量完成的,而日本队主攻手更多的进攻以2号位和4号位强攻,且是依靠个人能力的定点强攻。
4.1 从比赛分析,中国女排主攻手有着身体高度的优势,但得分率与日本女排主攻手基本持平,失误率比日本的高,在以后训练中应注重扣球攻击性与稳定性,有针对性地建立实用的训练体系。
4.2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看,中国女排主攻手强攻直线、强攻小斜和打手得分率最高,而强攻大斜、吊球和后排攻技术还欠缺。在以后训练中,中国主攻手除了要继续加强强攻直线、强攻小斜和打手的威力外,还需要加强强攻大斜、吊球和后排攻的练习。
4.3 在以后训练中,中国队应在利用扣球点高和力量的基础上,再利用打吊结合,增加对手的心理压力。
[1]扈重干.排球运动教程.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2011.6.重印).
[2]吴国正,董雪.排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10.
[3]丰国,祝嘉铭.排球技战术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12:75-91.
[4]李子林,李毅钧.中国女排轮次进攻打法特点研究[J].体育科技,2014,35(4):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