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涛,宋奇亮,刘小宁,高银山,丁维盼,沈延伟,齐君华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陕西西安 710020)
姬塬油田西部长8油藏圈闭及类型研究
熊 涛,宋奇亮,刘小宁,高银山,丁维盼,沈延伟,齐君华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五采油厂,陕西西安 710020)
圈闭是适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其形成条件决定着油气藏的基本特征。姬塬油田西部横跨陕北斜坡带及天环坳陷,构造简单,为一宽缓的西倾单斜,平均坡度小于1°,不发育大型构造,仅在局部地区发育因差异压实作用等形成的低幅鼻状隆起。受控于该区构造条件及沉积相展布等,可识别出岩性圈闭、构造-岩性复合圈闭以及由非渗透性砂岩对渗透性砂岩遮挡形成的物性封堵圈闭,这些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场所。
姬塬油田;长8油藏;圈闭类型;油藏类型
本次在对研究区长8油层组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储集砂体发育规律的详细研究并结合部分油气显示和试油数据,对研究区油气成藏条件进行较为系统地分析。根据长8构造特征和油藏特征分析,研究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圈闭、岩性圈闭和物性圈闭,分别形成构造-岩性油藏、岩性油藏和物性油藏[1-3]。
在姬塬油田西部地区,在单斜构造的基础上局部发育鼻状隆起或洼陷,导致了构造的起伏。在该起伏的基础上,叠加岩性的变化,则形成了构造-岩性圈闭。例如塬21-97井,构造上表现为向上隆起,形成鼻状构造,长821小层砂体在鼻状隆起的背景下并向Y22-95井方向延伸并尖灭,形成圈闭(见图1)。在该圈闭中,构造作用与岩性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圈闭的形成与演化。
姬塬油田西部地区,在单斜背景下的小型鼻状隆起较发育;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频繁的横向相变与纵向相变为岩性圈闭的形成创造条件,二者为构造-岩性油气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油气的充注过程中,由于构造与岩性的控制作用,造成了油气在构造高部位的聚集。油气聚集于鼻状构造中,并受岩性控制,聚集于尖灭的砂岩中,形成了典型的构造-岩性油藏。
构造-岩性油藏在该地区较为发育,是最主要的油藏类型。构造幅度低,砂体厚度小,但油藏面积却在构造因素与岩性因素共同控制下较大,形成连续油藏[4-6]。
图1 姬塬油田西部长8构造-岩性油藏
岩性圈闭指储集层因岩性横向变化,或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在地层圈闭中,除了某些透镜体及生物岩礁体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层圈闭都与构造因素有一定的联系,或与区域性地层倾斜有关,或与原有的构造条件有关。但是,控制地层圈闭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沉积条件的改变[7-10]。
在岩性变化大的砂、泥岩沉积剖面中,薄层砂岩相互交错叠置或上下均为不渗透泥岩所限,在横向上亦渐变为不渗透泥岩,砂体呈楔状尖灭于泥岩中,这就是砂岩尖灭体地层圈闭。其封闭机理主要是由于岩性变化而引起的物性相对变化从而形成封堵,在适当的空间配置关系下形成圈闭。
长8油层组发育的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分支间湾泥频繁交互,导致岩性在平面上和垂向上频繁过渡。这为岩性圈闭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构造角度来看,区域上地层向西倾斜为岩性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构造基础。
长811砂体在Y399-45井和Y400-49井之间尖灭(见图2),砂体上下均为泥岩封堵形成良好圈闭,油气在该圈闭中大量聚集形成岩性油藏。姬塬地区长8油藏主要集中在长81中,其控制因素主要为沉积作用。在沉积作用约束下形成受泥岩封堵的砂体是最好的储集体,形成的岩性油藏为该地区主要油藏类型之一。
图2 姬塬油田西部长8岩性尖灭圈闭与岩性尖灭油藏
物性圈闭是指同一砂体,由于沉积及后期成岩改造表现出砂体储集性能的非均质性,从而在砂体的上倾方向由于油气运移阻碍形成的一种圈闭类型。
该类圈闭在低孔、低渗地区发育较多。在研究区,砂体沿河道方向延伸较远。在后期成岩改造过程中,由于地层流体不甚活跃,各区域成岩差异造成物性差异,在这个差异的基础上造成砂体侧向上的封堵,与上下泥岩共同构成物性圈闭。
长811-2和长812-1砂体呈薄层状连续分布(见图3)。在长811-2中,Y88-22井和Y89-23井砂体物性较差,在横向上形成封堵,为Y89-22井和Y89-23的砂体形成圈闭提供基础。长812-1中,Y88-22井和Y89-22井中砂体相对致密,对Y88-22井的砂体形成垂向的遮挡,为Y89-22井和Y88-22井区域上形成圈闭创造了条件。
图3 姬塬油田西部长8物性圈闭与物性油藏
在姬塬油田西部形成的物性圈闭油藏多为油层-差油层,砂体的侧向物性变化及上下泥岩的遮挡共同构成了该类圈闭,上下泥岩的生烃为其提供了一定的油气基础,以上因素共同构成了该类型油藏。
(1)研究区在构造作用较弱的背景下主要形成了以沉积作用为主要控制因素的岩性油藏和岩性-构造油藏等。
(2)沉积相在横向、纵向上的频繁变化形成了砂、泥交互叠置的沉积模式,在该模式的中,泥岩充当了盖层、遮挡条件和烃源岩的角色,同与其互层的砂体构成较好的生、储、盖组合,经过生烃作用后,油气经过较短的二次运移充注于邻近的砂层中形成良好的油藏。
[1]公繁浩,鲍志东,季汉成,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长6段储层成岩非均质性[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41(3):639-646.
[2]公繁浩,鲍志东,刘丽,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特征[J].世界地质,2010,29(4):614-621.
[3]公繁浩.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6油层组小层沉积微相特征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C].第十一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182-183.
[4]史超群,张金亮,徐淑娟,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安组延九段沉积环境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10):98-106.
[5]高剑波,庞雄奇,王志欣,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碎屑岩储层低渗特征及含油性主控因素[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1):5-12,18.
[6]张春雷.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中下部岩性油藏预测[D].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05.
[7]窦伟坦,刘新社,罗静兰,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坡折带、斜坡类型与油藏的关系[J].沉积学报,2010,28(6):1129-1134.
[8]张明山,王天新,王萌,等.姬塬古高地东斜坡侏罗系油藏特征与勘探策略[J].特种油气藏,2007,14(4):17-21.
[9]肖柯相.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藏特征及成藏主控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10]王昌勇,郑荣才,王成玉,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中段岩性油藏成藏规律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0,22(2):84-89,94.
TE122.12
A
1673-5285(2017)04-0112-03
10.3969/j.issn.1673-5285.2017.04.028
2017-03-28
熊涛,男(1984-),研究生,工程师,2013年毕业于俄罗斯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专业,现在长庆油田第五采油厂从事地质研究工作,邮箱:xt_cq@petro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