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英
摘 要: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要求教师在新理念指导下,利用新的教科书、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在新课改的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实现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历史;有效性
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世界4大文明古国之一,具有非常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优秀背景;所以,历史在学生的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可以有效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增强对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思考和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历史,提升多种能力和素养。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对历史的学习就不再简单的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简单的回忆,而是学习怎样看历史,从而显现出历史认识上重要的教育意义,体现学习历史的价值。
一、對高中历史教学的探究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教育我们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如此。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在新课改下背景下,教师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提出见解,并指出学生意见中的不合理问题,通过共同探究来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用发展和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解决历史问题。另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要结合高中政治中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更加科学地认识历史,以培养学生正确认知历史的能力。
(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对于高中现代史方面,一般的考试题目都要求学生结合实际和用联系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这就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相联系,从而为社会服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注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要把社会作为学生的最大课堂,从高中历史教学内容出发,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从而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大小事,让他们能够有更加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拓展自身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例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让学生自己体会到历史的意义。教师在带领学生去参观的过程中,要建立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提高高中生对历史认识的水平,真正使学生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发现和解决历史问题。
(三)在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上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思考、探讨、研究,在探求过程中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和发掘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好处。
二、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自主学习富有实效
(一)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增强合作学习的效果
学生智力发展存在差异,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各不相同,个性气质各有千秋,这就造成学习速度、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教师在分组时要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从而既能体现各小组之间的均衡性,又照顾到各个小组内部的差异性,让组员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优势,突出每个组员在小组中的地位,合作学习效果必将大大增强。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教师还要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明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他们不仅代表自己这个个体,而且代表所在小组这个团体。每个小组成员都应为本组成员的成绩好坏担忧,都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自己所属的小集体尽力。在课堂上,教师要开发学生的这种团队资源,激发学生之间的团结意识、竞争意识,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著名剧作家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换之后,我们每人就都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思想。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实效、打造高效课堂具有显著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多方式的课程展现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比如学生观看电影《建国大业》后,纷纷表示对重庆谈判、双十协定、辽沈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定都北平、爱国统一战线的建立、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有了深刻的理解,对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革命家、宋庆龄、张澜、李济深、沈钧儒、何香凝等民主爱国人士的光辉形象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利用多媒体教学要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积累历史知识。
利用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远在更西的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成为可能。葡萄、石榴、胡麻、苜蓿等植物移植到中国,印度的佛教在东汉时通过不同渠道传入中国,在中国历经盛衰,延续至今两千多年,随着佛教的传播,渊源于印度以至犍陀罗的开凿石窟、绘制壁画、雕塑佛像等佛教艺术,自西而东传入,在新疆、甘肃、山西、河南等地逐渐与中国传统艺术相溶合,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程朱理学也于宋代传入朝鲜,产生了深远影响。朝鲜还在五代末接受中国科举制,以选拔官吏。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直抵非洲东岸,更是中外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的盛事。近代康有为变法,即以日本为蓝本。“五四运动”提出“民主”“科学”后,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日益扩大。若以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与百年前鸦片战争前后相比较,思想、宗教、文学、艺术以及衣食住行、婚丧礼俗,等等,几乎社会一切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这些变化有利或不利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是与外国文化交流的结果。
总之,为了打造高中历史的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观念,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养成合作学习,探究性的解决问题的习惯;做好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引导者;认真钻研教材,锤炼自身的语言,只有平时的不断积累才能让自己的课上得出彩,学生才能受益,最终目的是要形成和谐、融合的高中历史课堂,让教师教得放心,让学生学得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