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三体现”

2017-05-09 01:39马直青
关键词:课堂教学

马直青

【摘要】品德课堂教学是德育育德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理解教材的设计理念,把握品德教材的特点,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和生活逻辑,树立品德课程是综合课程的意识,进行多层次教育;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儿童品德形成的自我建构;树立师生的生活经历、经验都是课程资源的意识,强调师生交互影响的共同创造,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

【关键词】课堂教学 综合课程 自我建构 共同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214-02

小学品德教育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把教材作为师生共同活动的基本范本,通过师生的对话与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等联系起来,产生交互作用,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知识和能力,逐步形成道德价值判断。品德教育课堂要体现品德课综合课程的特点,要体现儿童的自我构建,也要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创造。这样,才能提高品德教学的实效性。

一、小学品德课堂教学要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品德课程要统整品德教育、健康教育、劳动教育、自然教育、环境教育、生活教育、安全教育和科技教育等内容,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课程。课程设计己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行为、价值与态度等综合为一体。通过对学习内容和生活中的问题呈现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认识社会的整体视野,促进儿童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在相互作用中得到和谐发展,让学生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对各种生活行为,学会做出正确、合理的价值判断,选择有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生活方式。

比如:我在上《画画我自己》的课时,共设计四个活动:活动一说说我自己。课前,我要求学生每人画一张自画像交给老师;上课时,教师把学生的自画像贴在黑板上,请同学们猜猜他们是谁;被猜中的学生上台做自我介绍,说说自己的姓名、年龄、兴趣爱好、外貌特点。这一活动既要学生对着镜子找出自己的特点画自画像(即画的练习),又要审视自己,说出自己的特点(说的练习)。活动二我的小档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小时候的照片,让大家猜猜照片中的人是谁。然后请学生拿着自己的照片说说自己的优点、特点,并写在本子上(文字组织练习)。活动三听听别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的。听听爸爸妈妈眼里的“我”,老师眼里的“我”,同学眼里的“我”,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活动四画画“我”的新形象。制定的学期新计划和新目标,设计自己的新形象,可以用文字来描述,也可以用图画的形式来表现。

以上活动课,我会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适时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如:当学生说到自己体弱多病时,可以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教育,鼓励学生多锻炼身体,不要吃不洁食品,注意个人卫生等;当学生说到自己不爱做家务或懒惰时,可以进行劳动教育,通过事例说明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当学生说到自己比较调皮,经常奔跑或爱冒险时,可以进行安全教育;当学生说到自己喜爱飞机模型或爱做手制作时,可以进行科技教育;当学生说到爱劳动或有随手扔垃圾的习惯时,可以进行环境教育等等。这个教育过程是诱导性教育过程,不存在批评问题,如果学生能够说出自己的缺点或曾经违反纪律的事还应给予表扬,进行诚信教育,在课堂上尽可能地挖掘可教育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引导,整个过程是在肯定、和谐的气氛中进行的。

这样,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就充分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點。教师树立综合课教学意识,有了这个意识,就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即时表现”进行教育,让学生对道理更加明白,行为更加积极,更好地发挥品德课知识探求、价值形成和能力发展的综合育人作用。

二、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过程要体现儿童品德的自我建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生活经历、人际关系和生活环境都影响着品德课程的学习,当然也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品德课的教学既要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但又不能是现实生活的简单翻版,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才能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教材是通过对儿童生活的精心筛选、提炼而浓缩成一个生活情境。上课时,教师把课文的情境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是一个真实、完整的生活。

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因此,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可见,儿童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通过儿童生活实践的体验和感悟来建构。

比如:我在上《我是一个小帮手》一课时,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的艰辛,懂得作子女的应该关心父母,学会基本的生活本领和简单的生活技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给父母添麻烦。2、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应当为家庭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主动承担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做他们的小帮手。3、具有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教学时设计了五个活动:活动一角色扮演:家务活动我承担。1、课前要求学生参与家务劳动,体验父母做家务的辛劳。2、请有参加家务劳动的同学们演课本剧,再现生活场景。3、说一说,你能为家里做些什么,今后怎样做才更好。活动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说说生活中哪些是自己的事情,这些事情中你会做什么。2、开展“露一手”比赛,比一比谁的本领强。活动三我是小小发明家:1、收集生活中小发明的资料。2、展示自己小发明,说一说自己还发明了什么。活动四小辩论:她该不该开门?1、表演课本剧《她该不该开门?》2、把学生分为两组(赞成或不赞成)进行辩论。3、教师点评,说明开门先辨别对方的身份,不要随意给陌生人开门。活动五一周“小帮手记录”:要求学生每天都应参加一项以上的家务劳动,并做好记录,请父母写写评语,教师检查,对做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

这节课,我没有过多讲道理,而是通过再现生活场景,组织讨论、辩论来明白事理,着重引导学生参与家务劳动,注意收集生活知识,掌握生活技巧,生活中的小发明;通过社会案例警示,掌握基本的防护知识等。整个教学活动,我都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认识自己的义务、体恤父母的辛劳,养成勤动脑、动手的习惯过程中,对《我是一个小帮手》产生共鸣,通过一周“小帮手”的记录,使学生真正成为父母的小帮手。

这样的教学过程,正是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反映儿童的现实需要,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让儿童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然后用社会的道德标准审视自己的生活,得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体现了儿童品德形成的自我建构。

三、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活动要体现师生的共同创造

现代教材功能观认为,教材只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范例,是供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参考文本。所以,小学品德教材的设计上己经强调教材的开放性,强调教材只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一个基本的依据和内容,教师上课时可(下转171页)(上接214頁)将个人对教学内容的构想和生活经验知识投入到教学中去,同时也要为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的内容留有余地。

正如上述《我是一个小帮手》教学实例中,同样体现了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课程精髓。我把教材展示的情境转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实现由教材情境转向儿童经历的现实生活情景,这个生活情景的主角就是学生,是学生自己在做家务、在体验父母的辛劳、在收集生活小知识,在动手搞小发明,对“能否开门”是学生自己在辩论,对培养劳动意识、形成劳动习惯是自己在行动。我在活动中,在观察、在指导,对出现偏差的提出质疑,对表现出来的积极行为、健康意识、有创意的举动给予及时的肯定。

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从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儿童生活中鲜活的事例,指引学生参与家务实践劳动,设计在学生的假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讨论中学习安全防护知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劳动意识,拓展了学生思考方式,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三体现”,是新课程的要求,体现了品德教育课是综合课程的特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了教材、师生的经验、师生互动以及家庭、社会、自然等都是课程内容的观念,扩展了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坚持以学生的体验、感悟为主,促进了学生品德教育的自我建构,提高了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纪靖.构建本色课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谈新课程理念下《品德与生活》教学的三要素[J].新课程:小学,2015(1):190-191.

[2]何业军,焦深泽.道德情感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的体现[J].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从“会读”到“会写”的课堂教学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教学探讨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活与实
课堂教学中示范应注意避免的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