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017-05-09 01:39杨铭
速读·下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更新完善激发

杨铭

摘 要:创新思维能力是在一般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它是后天培养和训练的结果。教学过程既是一个可控的信息流通过程,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途径,对教学过程中各种结构形成的优化制控与调节,则是大面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本学科的特征,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创新;观念;更新;激发;动机;改进;完善

江泽民同志曾经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本文就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分析,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前提

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教师应具有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创新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求异性。所以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养成探求真知的习惯。为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营造出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共同商讨,各抒己见。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不盲目,不迷信。“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知师”的古训,“人非圣贤,孰能无惑”的道理,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其次,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你认为这道题怎样做应更合理了?”“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进行解答吗?”

再次,教师要多采用“讨论式”课堂教学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本、老师和同学的勇敢挑战者。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新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发数学知识的双向教育功能。传统的课堂教学仅限于知识的传授,数学创新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把数学思想方法这一“暗河流”的发掘与渗透作为思维训练的突破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载体,成为名副其实的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取的数学知识这一“明河流”不再是孤立的、零碎的,而是以系统完整的“集成块”形式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为教知识而教”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真正发挥了知识的全部教育功能。

二、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心理学家布鲁纳把“动机原则”作为一个重要教学原则,认为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兴趣可以产生学习动机,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之一,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赞可无这句话说明了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以乐于求异的心理倾向作为一种重要的内驱力。教师妥善于选择具体题例,创设问题情境,精细地诱导学生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要及时予以肯定和热情表扬,使学生真切体验到自己求异成果的价值。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教师则要细心点拨,潜心诱导,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学生渐渐生成自觉的求异意识,并日渐发展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在面临具体问题时,就会能动地做出“还有另解吗?”“试试看,再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一下!”的求异思考。

三、改进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手段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我们的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克服了传统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的弊端,使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与发现者数学思维训练的课堂教学,第一位的教学目标是过程,知识的获取是积极思维的自然归宿。“问题——研究——解决”是课堂教学的三大环节,在这三个环节的进程中,让学生充分感知知识的发生、形成的脉络,在原有认识基础上,在直观感知的氛围中,促使学生进行主动、丰富地想象与猜测,诱导他们进行合理的类比、归纳、抽象、概括;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结论、说明结论、应用结论,并在不断发现、不断探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是我们应有的教学追求,数学既能锻炼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能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主体思维善于在事物的不同层次上向纵、横两个方面发展,向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对事物全面的认识。

为此,教师应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揭示数学问题的实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凝练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先对问题趋于解决后,由此及彼,系统地研究相关的问题,做到解决一题就可解一类题,即触类旁通。以对应用题的训练为例,教师要善于从横向、纵向、逆向、系统等多層次、多方向上进行演变、扩展、加深,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不增加学生负担,又能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

四、教师应完善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教学评价偏向以课本知识为唯一标准,往往要求十分细化,偏重速度和熟练,很少鼓励创新。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生评价要鼓励拔尖,鼓励专长,鼓励创新。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对有创新的学生要提出表扬,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猜你喜欢
更新完善激发
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