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乃运
北京市旅游委举办的一届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我看到山西省带来的参展商品里有好几块砖雕作品,从砖雕艺术的角度彰显山西文物大省的地位和文化魅力不仅新颖,而且有独特而强烈的诱惑力,禁不住就想起了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晋商、票号、黄土高坡上的富足和传统文化的博厚深远。砖雕进入旅游商品开发领域也是别开生面的一个创举吧!
北京砖雕的绝活
如果不是成贤街收藏家李伟先生开设的私家博物馆,我还真不知道砖雕的原件可以收藏。进院门后的门洞墙上有砖雕,地下展厅里也有砖雕,而且设了专门的展柜。他收藏的砖雕作品是否全展出来了我不知道,地下室展柜里的那几块反正挺吸引我的。那是一组单砖儿作品,内容取材于二十四孝图故事,虞舜孝感动天、姜诗涌泉跃鲤 、杨香扼虎救父、孟宗哭竹生笋之类,一砖一图,排列在一起就是浮雕砖的连环画,构图简单明了,不求繁琐奢华,砖砖还雕刻有图中主人公的名字。就是雕刻的这名字,让我阅读起来有些犯难了,比如曹娥,二十四孝故事中没有她,而历史上有关她孝的故事一直流传。曹娥是东汉上虞人,他的父亲落水淹死了,好几天找不到尸体,年仅14岁的她没日没夜地沿江哭泣,哭了17天,在五月五日这天也投了江,以身殉父,却奇迹般的在5天后抱出父尸,传为神话。曹娥投江處建有曹娥庙,她殉父投的那江改叫曹娥江,她居住的镇改叫曹娥镇。这给了我一个疑问:传统的《二十四孝图》是否有多个版本?孝道的经典范例究竟涉及到多少人物、多少故事?为什么非得定编为二十四孝?还有,砖雕图案上,姜诗的署名是忠诗,这又是出于何典?姜诗是又忠又孝忠孝两全的姜诗且忠上更有盛名?是难以两全的忠孝关系处理得非常好的典范?以忠字取代姓氏是种刻意的强调。
李伟先生的博物馆展柜里还有一砖质材料的雕刻品,彩色,壶状,通身雕有花纹,浮雕、圆雕、浅刻各种技法都用上了。它为何物?有人说这是过去贵人用的夜壶形象。听罢只能是一笑。
北京的砖雕绝活大多在四合院里,旧的,在私家宅院的,属于私人收藏,以存留在建筑上的形式,逛四合院能看到不少。古庙里也多见。砖雕的载体类型主要是门楼、影壁、墙、屋脊、牌坊。北京过去民宅的门楼样式很多,叫法也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不同门楼的叫法上,同种同类型的门楼也会有不同的叫法。门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脸面,装饰砖雕,为自己和家人看,更是给别人看的,向外界显摆,就是炫耀财富,炫耀地位,喜欢炫的,在门楼的装饰性上就格外讲究。门楼一般来说,财大气粗、有权有势的家族或家庭,砖雕、木雕、石雕都会用上的,也有对某一种雕刻材料比较偏好,或视条件而对某一种材料用的得比较多的。大体上,门楼的砖雕会出现在额枋、雀替、扁额、墀头、门墙等部位或建筑构建上;院内,影壁上的砖雕往往比较丰富;屋脊,大脊正中的装饰物、大吻(也叫正吻、鸱尾、鳞尾、鱼尾、蚩尾、龙吻等等),戗兽一般也都是砖雕,而墙顶、屋顶瓦的瓦当(也写作瓦珰)是最普通最常见的砖雕物件,是收藏界的热门品种。月台有栏杆的,望柱和栏板也有用砖雕做饰件的。
北京是自辽以后几个王朝的皇都,但民居建筑中的雕饰件整体上看比较简素。也有特殊的,东城区交道口南东棉花胡同15号院的拱门砖雕实在太引人注目了,金刚墙以上全是砖雕,顶部是朝天栏杆,栏杆架在门顶上本就罕见,还全是花雕的,望柱、栏板圈边的花纹雕的那个细,托着栏杆的是同样砖雕的几层仿木建筑构件,券门门额和两侧对称的下弧状三角部位及额头部位全用八宝、宝相花、拐子龙、缠枝葡萄等砖雕的纹饰组合而成,拱门的两侧外墙则雕成多宝阁,阁内雕有暗八仙图案。这么细腻繁复的砖雕建筑装饰真可以和广州的陈家祠、徽州棠樾村清懿堂的砖雕叫板了,而且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建这座拱门的房主是清末一位姓刘的将军,据说他和慈禧太后的交谊甚厚。这位将军是去过广州的,在广州仼上死于辛亥革命军的炮火。不知此仼之前他是否去过广州,是否受过广州砖雕艺术风格的影响。砖雕拱券门只是他家三进四合院内的一个门,三进四合院都很大,而今成了大杂院。
除此之外,我在北京见到过的最花哨的砖雕门楼则是在门头沟区的三家店。门楼很小,没有门洞,但也是满布砖雕。墀头是花篮,额枋是人物,刀工比之砖雕拱门粗糙点,但一条街道上的人物都雕得栩栩如生,刻画的是民间生活的场景,可以看到挖煤人的影子。老房主是个小煤窑主儿?另一家的宅院很大,至少两进院的格局,随墙影壁四角砖雕图案粗放中见精细,三羊开泰、代代封侯、松鹿长寿、梅鹤同春的吉祥题材。
三家店街上,有砖雕门楼的家庭不少,还都不是大户。挖煤人,有钱都用在这上头了。
各地砖雕,有各地砖雕的时尚与风格。有学者说到北京砖雕,认为北京砖雕一直沿袭宋代风格,到明代,砖雕注重整体布局,形象刻画强调体块关系,手法较粗犷朴素,显现出一种稚拙,雕刻工艺以浅浮雕和浅圆雕为主,极少有透雕和深浮雕,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是采用阴刻,构图简单,强调对称,追求简洁,多花卉和几何纹饰,动物和人物较少。到清代,砖雕的制作就日趋细腻了,深浮雕、透雕等工艺得到广泛使用。此说我觉得是比较贴近的。
城里,多明代风格的砖雕,香山公园东门内墙壁上的巨型砖雕则是典型的清代风挌,是龙的图案,龙头高高凸出于墙面,威猛凌厉。不过,这是件复制品或仿制品,很新。
巡游各地的民间砖雕
天津离北京很近,我不知去了多少回了,杨柳青去了两回。杨柳青有石家大院,规模不逊于山西的乔家大院。院里有木雕、石雕、砖雕、天津民俗展,展在玻璃柜里的砖雕,让我确信,民间必有喜好和收藏这些砖雕作品的人。展出的作品,不但雕刻精美,而且便于收藏,它们应是征集上来的。一条沙皮狗,咧着大嘴,眯缝着眼,十分可爱的样子。它是砖材雕刻的,但并不在长的或方的砖上,而是件独立的作品。一只大花篮也是,篮儿是镂空的钱眼图案的花纹,处处有钱之意,又看着就是荆条的编织物,颇具匠心。篮儿上雕寿挑石榴莲蓬各一,福寿子三多的传统吉祥题材,浮雕、镂雕、阴刻全有,却是个平面上的立体感觉,利用了构图的透视关系,当是门墙墀头上的,却也不见砖底儿,完全独立成品的一个花篮,像壁挂。是从墀头上切割下来的?能切割便说明建筑上的砖雕,只要看着好,就都能取之当文玩,或挂或摆或收藏。还有一只独立的砖雕大花篮儿,也很精美。那间很大的展厅里柜面上、玻璃柜上陈列了数量众多的砖雕作品,还有照片。有一件明显是建筑构件上的砖雕作小品,刻的是人物,一主一仆,取的是仆人给身穿官服的主人举壶斟酒的瞬间,来自何典不知,画面干净利索,人物关系明确,有静有动,生动有趣,体量又小,收在家里会给日常生活增添不少乐趣。天津以多小洋楼著称,老式旧宅大院也不少,砖雕的数量和丰富程度不可低估。天津有好多砖雕艺人盛名在外,据说,这和天津是座移民城市有关。天津的砖雕工艺是随着建筑的装饰艺术的兴盛而生而发展的。在天津,砖雕也称刻砖,能操作此业的匠人被称为刻花活或凿花活的。清道光年以前是由瓦工兼作,道光年以后发展成独立的专门行业,从此历久不衰,代有传人。
山西的建筑装饰艺术令人惊叹叫绝。山西人会做买卖,开票号,经商,足迹踏遍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赚了钱就回老家盖房子,现在依然保存完整的大院不下十几座。山西砖雕历史悠久,早在金代便成就辉煌。我去过一趟晋中榆次老城,进老城之前是孤陋寡闻,没把它放在眼里,溜达进老城的老街,一下子看傻了眼,你看看金夫人的门脸儿,那砖雕图案布的!别瞧一水的青砖色,既对称又富丽堂皇,全在细活儿上找齐。老街呈十字,东西南北铺展,过中心的过街楼往西,凤鸣书院那一带的临街建筑,简直就是石刻砖雕的博物馆。书院的围墙布满砖刻的书法作品,都是历代名流的名诗名句和书法笔迹。当然,都是今人仿书的。外圆内方的西瓮城内,有一座残败的小庙,庙殿不存,两石人和砖坊却巍然耸立,砖坊上的砖雕和砖刻书法值得品鉴。据称,这是座关帝庙。太原的晋祠,是北宋的建筑奇观,晋祠三绝享誉古今。入祠后的一座影壁,上面砖刻的福禄寿三星和八仙过海,虽不是旧迹,却并不比盛名的晋祠古雕逊色。山西的那些著名的晋商大院,我仅去了三座,乔家大院和常家大院各去了两次,发现砖雕在大院的建筑装饰中并不是格外耀眼的,它只与繁多的石雕、木雕共辉,展示了工艺纯熟精湛,构图繁复饱满的民俗画卷,无论是书法、人物、花鸟、博古器物还是纹饰,都是美轮美奂的精品,各种雕刻手法的运用炉火纯青,而且砖雕建筑构件的形式创新不穷,表现力极强,而且内容丰富。那是一部丰繁的砖雕民俗大书。
徽雕和苏雕,看过,但因去得太早,没有留下片子,在广东尤其是广州陈家祠拍摄下的那些砖雕照片,什么时候看都满溢着震撼性的视觉冲击力。陈家祠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1.5万平方米,三进三路九堂两厢厝的格局,石雕、木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等七大建筑装饰艺术集于一身,各呈风采。它嵌在山墙上的砖雕作品格外引人注目,题材是粤剧中的经典故事场面,边框饰吉祥图案,下端的装饰图案里雕有中西结合的扇着翅膀的小天使。在山墙上嵌得过高,人物太多,雕刻过于繁复精细,眼神不好只觉一个乱,用镜头拉近了瞅,你不得不敬佩砖雕艺求家的鬼斧神工!建筑与园林雕塑的细腻与精致程度见所未见,人物刻画更是细致入微,动作、表情、衣饰……再多的人物没有一个是糊弄塞责的,连衣服的花边都照实雕出,而整体上,立体感、层次感又是那么强烈。长卷的立体连环画。从艺术上讲,如此繁复精细的雕刻未必值得称道,但在工艺上,它确是做到无与伦比了。它是砖雕艺术大花园中的佼佼者。
硬花活家族里的软花活
其实我最早认识的砖艺术品不是砖雕而是砖画。
硬花活这个词儿被用来称砖雕。我想,不应该单是指砖雕,石雕、玉雕、木雕都是适用的,作为雕刻材料,它们都不比砖软,而且刻出来也都是花活。画砖应该不属于硬花活之类,它是用砖做材料,但它是画上去的。
头一次去甘肃河西走廊旅游时遇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事,其中一件便是荒凉的戈壁滩上钻古墓看墓画砖。戈壁滩是只长骆驼刺不长草的地方,长草就是绿洲了。骆驼刺也应该说是草吧?草的一种?就是太干巴,太硬,叶儿尖尖的,全身滤去了水分,绵软的肉体轻易不敢招惹它们,怕发生流血事件。它们是骆驼的食物才叫骆驼刺?那骆驼的舌头和胃是怎么征服了它们的?饥饿让骆驼比人刚强。也许,是因为这种硬刺草和骆驼一样耐旱才叫骆驼刺的吧?戈壁滩上还有一种东西与骆驼刺共撑荒凉,那就是砾石、砾石滩、砾石丘。戈壁滩上的砾石丘砾石滩在阳光下白刺刺亮晃晃的,在时刻让人联想到海市蜃楼的大地上书写着眼下的荒凉,但更书写着曾经的水之丰沛富足,它们大多是颗粒很小的鹅卵石,水少水稀都雕塑不出这等模样。更重要的是时间,只有久得超出想象的时间才会让它们有如此形条。甘肃省会兰州来的陪同我们的导游说,就在这遍地砾石滩砾石丘下有几千汉代古墓。不知她此说的依据是什么,也不知其范围是指整个河西走廊呢还是指肃州区果园乡西沟村六组这一片。
肃州这个名字出现在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西汉置郡,西凉国在这儿建过国都,再往古据说曾是九州之一的古雍州西界,神农和五帝之一的颛顼的辖地,当年当是水草丰美兴盛安乐之地,但从大都市北京走来又逛过不知多少大都市的我死活接受不了这里曾经繁华的概念。都是那白得刺眼面积极大的砾石滩砾石丘闹的,它的位置在酒泉市的东部。
砾石滩下确有古墓,而且对游人开放。不过那墓不是汉代的,而是唐代的。墓标了号,从1号到5号。这里公开打出的旗号是唐代模印画砖墓。游客可买到的不是画砖而是画砖画的复制品——纸画,而且以12生肖画为主。纸画不好说是拓片,画到砖上去的画能拓吗?但若说模印砖画就不同了,模印画是有模具的,模具是刻好了图案和花纹的,相当于一种印刷术。模刻的花纹有凹凸感,印成的画就可以拓。我的印记里,我看到的墓砖画主要是平面的,时间过得太久,不好确认。因为此次去敦煌,在博物馆里又看到了墓画砖,还是平面画的感觉。不知专家对模印砖画怎样界定的。也许仅是按模具做砖,在烧成的砖上再画画就是模印砖画?
12生肖砖画在古墓里占了重要位置。深达仅近2.5米,室长5米多一点点的1号墓,其全室上下六面50余平方米的砖画画面中,位于后室第一层竖砖中镶嵌的12生肖模印画砖特别引人注目,它们均匀地分布在四面墙壁,每面三幅,按八卦方位中的五行方位顺时针方位排列,从北向东向南向西依次为亥猪、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一生肖一砖。2号、3号墓亦有12生肖画砖。除了生肖画,1号墓还有形若金刚力士的人物画,系浮雕式的画像砖,在门两侧。还有仿木斗拱图案画砖,在第二层,仿照地面真实的建筑,雕刻或镶嵌有柱础、楹柱、斗拱什么的,柱础上画有大力士。第三层为竖的仪仗模印砖,每块砖上都是两位骑马前行的男子;还有乐伎模印砖,有管乐伎、弦乐伎,男的吹箫吹笛,女的或抱弦弹拨或手抚古筝。规模不小,仪仗模印砖70多块,乐伎模印砖50多块。2号墓3号墓模印彩绘画砖的主要内容是墓主人的生平故事,是骑马出行图,文武各骑一马,前武后文的马队,从墓门两侧进入,在墓室北墻正中央会合后再原路返回。4、5号墓深达11米多,近12米,4号为双室墓,5号为三室墓,5号墓有长达37米的墓道,两墓的墓门上有高大的门楼式照墙,照墙上嵌砖雕、门阙、斗拱、彩绘砖。彩绘砖有人身鸡首或牛首画,还有青龙白虎蛙人什么的。墓室内镶嵌的彩绘画砖重点表现农耕、畜牧、炊厨、出行、日常生活起居之类的情景。五座古墓,分属三个不同时期,墓室墓砖多种多样。在艺术上,就画砖上画的水平来说,评价太高我不敢苟同,线条流畅、造型传神、描绘准确是肯定的,但整体上感觉略显粗糙,像是地方画工所为,乡土艺术家的风范,但它们很珍贵,能从中看到当时上层社会是什么样子,也能感受到当时的文化理念、社会风貌、生产与生活方式。
河西走廊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都有古墓和墓砖画,时间从西汉到魏晋到唐宋都有出土,离嘉峪关不远的魏晋画墓我们也看了。近期得知,画砖不仅河西走廊有,国内其他地方也有。
砖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方砖在那个时期已出现并投入使用,在砖上的雕刻起始阶段可能不是出于建筑上的装饰作用,而是出于精神需求,出于祭祀和崇拜。
砖雕经历过明清的大繁荣后有退出历史舞台的可能,砖雕文玩的开发会是一种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