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根据青海藏族地区田野考查数据,认为个体、家族、空行母化身,以及民间社群为载体奉持觉域派教法,是当下觉域派教法在青海藏族地区民间的流传形态。不论是在家密宗士“俄巴”和“俄玛”,还是民间宗教社团和尼僧群落,作为青海藏族地区民间的行持者和传播者,均承载着属于自己的一种觉域派教法传承,表达着他们的信仰和宗教实践,虽然奉持样态不尽相同,但作为觉域派教法的载体却延续着觉域派的法脉传统。
关键词:觉域派教法;青海藏族地区民间;奉持实践
中图分类号:B94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覺域派是藏传佛教重要宗派之一。公元11世纪,由藏族著名女佛学家、密宗大师玛久拉仲(???????????????)创立,是藏传佛教史上唯一由女性创立的宗派。在藏传佛教诸多宗派中,觉域派虽然算不上拥有一定势力的大教派,但以自己独特的教法义理和别具风格的修行样态却于“百家”之林定于一尊,构筑了该宗派与众不同的特点,成为藏传佛教具有鲜明个性的一种宗派,在藏传佛教中独树一帜。觉域派曾几度风靡整个藏族地区,不仅对藏传佛教诸宗派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在藏族社会生活中有着深广的影响。直至今日,觉域派的教法义理仍然在流传,且与藏传佛教各宗派合流并存,业已成为藏族地区僧俗信徒共同修持的一个法门。
然而,遗憾的是在学术界长期以来持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在一些前辈的著作中误以为“觉域派从公元十五世纪在藏族地区自行消亡。”①故而,对觉域派的研究迄今很少有人涉足。20世纪90 年代初,笔者在某一宁玛派尼寺调研时,于举行法事仪轨的“宗教现场”发现了被学界判定“自行消亡”,“不复存在”,或“未见有传承”的觉域派法本,并亲眼目睹了其教法仪轨。迷雾现身,令我惊讶不已。由此,笔者开始关注藏传佛教研究领域的一个学术空白,一个迄今在藏传佛教源流中相沿不断,却又不被学界所知的,且误认为“湮没”的宗派——玛久拉仲的觉域教派。本文将依据笔者多年的田野调研并倚重青海藏族地区的个案资料,就觉域派教法在民间的信仰和奉持实践及流传样态从以下几个角度和层面进行论述。
在青海藏族地区民间,觉域派教法得到了民间信众的注重和传习,不仅是在家男女修行者崇奉的教法,而且也是民间群落或宗教社团奉持的法门。因此,不论在信奉藏传佛教的区域,还是信仰传统宗教苯教的地方,觉域派教法都占有一席之地。从肃穆的天葬场,或令人恐惧的坟场墓地,到空旷的山野,僻静的修行地,或者庄严神圣的道场、清静的田园、茅屋僧舍、民居家园,悉乃觉域派教法之存在空域。特别是在传习形式上,则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可谓传习形式多样。从其传播载体而言,个人、世家,以及民间宗教社团或社群构成了修持觉域派教法的主流。与之相应,业已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修行模式和流传样态,从而表达了青海藏族地区民间的奉持特色。
一、嵌入个人的日常生活
嵌入个人的日常生活,是觉域派教法在青海藏族地区民间一种修持样态,主要凸显于在家修者的修行中。在青海藏区笔者造访过一些在家修行者,或者说居士。②当然,这里所说的居士是指藏传佛教的在家修行者“俄巴”(???????)和“俄玛”(???????),以及包括苯教在内的民间在家男女修行者,他们与汉传佛教的在家信徒有别,是藏族民间特有的在家修行群体,有属于自己的法脉传承。可以说,是藏族民间信徒特殊的一种信仰载体和形态。
其中,“俄巴”和“俄玛”是青海藏族地区民间在家修行者的代表性人物,从宗派而言,主要隶属宁玛派。他们可以是以村庄为中心结构的,亦可以是以民间社团为中心组成的,且有自己的修行道场和法脉传承。其修行特点是在家修行为重,群体集中修行为辅。就是说,平素在家修行,但时而集中在修行道场集体共同行持法事仪轨。笔者多年来走访过许多“俄巴”和“俄玛”,根据笔者的调研资料和数据显示,觉域派教法是许多在家修行者念修的法门,尤其是“俄巴”和“俄玛”,且在奉持方法上有属于自己的流传样式。以田野调查为例:
个案一
多年前,笔者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勒坚村(??????????????)造访了一位在家修行的“俄巴”(持密居士)——是年65岁的“俄巴”达正(?????????)。③他是一位在家修行的“俄巴”,他的宗教生活非常规范,从清晨到傍晚每一时段的修行非常有秩序,可谓按部就班。除了修持宁玛派教法传承的法门,觉域派教法则是他每日佛事的念修内容,必不可少。
他告诉笔者,其修持的觉域派教法是从毗邻的热贡(?????????同仁)地区受得的。他师从于拥有觉域派教法传承的格鲁派高僧格西希饶仓(????????????????????)和才太仓(??????????)二上师,修得的觉域派教法《觉域空行笑声:游“年”地修行·水晶明镜》(???????? ??????????????????????????????????????????????????????????)的教法灌顶,以及这一教法的经教和导文教授之传承灌顶,藉此曾游修“一百零八‘年(????)地法”,并以觉域派教法的行者“觉巴”(???????)身份和修行规程修持这一教法,圆满了觉域派密法“一百零八‘年地”之修行。
这一教法与他相伴,业已成为他每日傍晚念修的法门。选择这一时段,有他自己的理由,因为在藏族民间,认为傍晚是“鬼神”行走之时,所以,在这一时段念修觉域派教法乃天时地利人合,是日常最佳的修持觉域派教法的时段。
从以上个案,我们不难了解到青海藏族地区民间一个在家修行者——“俄巴”修持觉域派教法的场景。然而,引起笔者注意的是,这位“俄巴”修持的觉域派教法则承接于格鲁派高僧格西希饶仓和才太仓,而且又源于《觉域空行笑声》当中。要知道,《觉域空行笑声》是宁玛派著名高僧隆钦饶绛巴·智美奥色(????????????????????????????????????)著述的一卷部觉域教法经典,也是宁玛派行者推重的觉域派教法经典之一,在这里却跨越宗派而流传。由此可见,在藏地民间,修行者对觉域派教法的奉持并未受阻于宗派的局限,能在相互间流传,从而呈现出民间在家修行者无宗派之见和隔阂的一种流传样态。
个案二
嘎卓(??????????),70多岁,④解放前从塞乐寺一位喇嘛受得“那若空行母”及觉域派教法灌顶,一生把念修此二法门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每日不间断地念修“那若空行母”及觉域派教法,时而独自前往寺院、或某个修行地念修“那若空行母”及觉域派教法。她的修行生活得到了丈夫和子女的支持,随着年龄的增加她把念修“那若空行母”及觉域派教法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全部,身心浸润在教法体验之中,最终以在家瑜伽女的身份而居,成为当地有名的“那若空行母”及觉域派教法奉持者。
在藏族地区每个村庄都有自己所属的寺院,因此,广大信众有许多听闻佛法,或者接受教法灌顶的机会,这为每个修持佛法的在家信众提供了选择适宜自己念修的法门的路径和条件。许多在家信众从高僧大德受得觉域派教法灌顶后,把这一法门作为自己日常念修的教法,以致自己成为一名奉持觉域派教法的“觉巴”,即奉持觉域派教法的修行者和瑜伽行者(????????????)。
此外,在藏族传统宗教苯教,觉域教法也是苯教行者奉持的基本法门,觉域教法信仰在民间同样也得到了苯教在家修者的奉持。如个案三:
完德措(??????????)、30多岁,⑤生活在信仰苯教的一个村庄,和藏族地区广大信众一样无宗派门户之见,17岁始,每日磕100次等身头,曾游历藏地,朝拜隆务寺(??????????????)、拉卜楞寺、塔尔寺,以及拉萨大昭寺等前、后藏的许多寺院。因患眼疾于2003年由母亲相伴从自家霍那琼温拉卡(????????????????????)沿着羊肠小道,磕等身头至拉卜楞寺,藏药浴治愈。2005年7月,笔者在旺加寺考察时与她同住,说来旺加寺修行不久,已受菩萨戒,取法名德钦桑姆(???????????????),并以瑜伽女的身份加入旺加寺三年期的闭关修行。 三年出关后,以在家瑜伽女修持她在旺加寺受得的各种苯教教法,包括苯教传承的觉域教法。
此外,在田野调查中笔者获悉,有这样一位苯教在家修行者,他一生奉持传统宗教苯教传承的觉域教法,时而从苯教寺院请出家人在家举行法事仪轨,将觉域教法作为其中主要的念修内容。因此,在信仰苯教的地域,融在传统宗教苯教中的觉域教法,往往依其传统被在家修行者奉持传习,业已成为藏区民间在家修行者修持的一种法门。有的则终生仅只依此教法修行,以体验坐落于个人心中的教法信仰。
从以上个案可以观见,觉域派教法在青海藏族地区民间或作为个人密法修持内容,在男女信徒当中得以传习,或以俗家举行的法事仪轨之形式在青海藏族地区民间流传。从奉持者而言,他们生活在不同的信仰区域空间,奉持着不同法脉传承的觉域派教法。然而,觉域派教法却深深地嵌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并落实于个人的信仰体验之中而投身于此,而且在身份认同上为“俄巴”、“觉巴”和瑜伽母,有一定的宗教造诣和修学藏传佛教和苯教的背景和修行经验。可以說,觉域派教法修持在这里呈现出纯粹个人的信仰体验和功能意义。
二、家族世袭和化身传承
以个人和家庭为中心修持觉域派教法,是觉域派教法在青海藏族地区民间的一种宗教表达和实践。同样,以觉域派始祖玛久拉仲的化身信仰和认知觉域派教法,也是觉域派教法在藏区民间的认同路径。换言之,公元11世纪玛久拉仲创立的觉域派教法在青海藏族地区民间不仅形成了以家庭,或以家族为轴心世袭承继的觉域派教法传承,还以空行母的化身延续和表达着对玛久拉仲身份的认同。依据笔者调研的个案为例:
笔者曾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嘎杰(??????????)乡察曲囊村(???????????????????),走访了一个宁玛派“俄巴”世袭密宗师家庭。我访问的主人公是“俄玛”华措吉(??????????????),是年,她83岁,⑥思路却非常清晰,高大的身材,一张美丽和善的面孔依然可见年轻时的丽人风韵。她是当地非常有名望的觉域派教法修持者。
“俄玛”华措吉,1927年出生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嘎杰乡察曲囊村的一个宁玛派世袭密宗师家庭,父亲贡桑多杰(????????????????),是一居家密宗师,母亲名华毛措(???????????)。她为二者之独生女,聪颖美丽,从三、四岁时跟随其父习文识字,学习藏文和日常念诵法。日后随父亲修学宁玛派教法,并受得宁玛派伏藏大师杜迥仁波切(?????????????????????)之“新伏藏近传觉域派教法”和玛久拉仲的“金刚黑忿怒母教法”等。其中“新伏藏近传觉域派教法”和“金刚黑忿怒母教法”对她日后的宗教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成为她一生修持的重要教法。从17岁时,她独自在当地著名的神山多日崖(??????????)的一处山洞修行,直至获得各种验觉和修行经验。遵循觉域派教法轨范游历“一百零八泉法”修行获得大成就,在当地以觉域派教法成就者而享有名声。30岁时,与邻村的居家密宗师杜都嘉(???????????????)成婚,生有一女,并和女儿一起生活。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实,她的修行生活也从幕后走向台前,常常为上门求法医治疾病的当地群众等解除痛苦,深受村民的尊重。值得一提的是,觉域派教法中有许多祛除和医治疾病的法门。觉域派祖师玛久拉仲称其教法,是“医治四百零四种疾病的妙法”。华措吉老人也依自己的法术医术为人们祛病驱邪,满足当地人的需求。
按照家族世袭的传承方式,其教法的传承人为她的外孙白玛(?????)。白玛剃度出家后,曾在西藏林芝(???????)的喇嘛林寺(???????????)修学宁玛派教法和伏藏大师杜迥仁波切之“新伏藏近传觉域派教法”等,并获得传承灌顶。
以上个案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俄巴”世袭密宗师家庭修持和传承觉域派教法的情景和样态,父亲传给自己的女儿,女儿再传给自己的外孙,以家族的传承形式一代一代地将其家族传习的觉域派教法承继下来。至此,我们还可以发现, 以宁玛派“俄巴”世袭密宗师家庭延续的这个家庭,其家庭成员“俄巴”的身份开始发生变化, 承继这个“俄巴”世家觉域教法传承的第三代人,外孙白玛是出家僧人。居家的“俄巴”身份,被出家僧人替代,但在宗派归属上保持传统的纯正。基于此,我们可以认为,宁玛派“俄巴”世家传承的教法,对法嗣传承人在身份上抑或无特制规程。
再来看玛久拉仲化身的空行母在藏区民间的表达形式,从公元7世纪的吐蕃第一位智慧空行母化身佛学大师益西措嘉(????????????????),到11世纪的智慧空行母化身觉域派祖师玛久拉仲,在藏族地区有许多女性享有空行母的殊荣和尊号,她们是化身的一种符号象征,往往与佛法密切关联,且有一定的佛法背景,其身份的界定则与某个佛母连结而冠名,从而拥有了空行母化身的特性。透过这样一种宗教力量,女性在藏传佛教中实现了自主性,在藏区民间亦获得了更多的认可,以至于作为崇拜的对象,赢得了信仰者的敬仰。于此,笔者表述的觉域派祖师玛久拉仲,其“空行母”的特性则以“化身”(??????????)的形态得以延续,业已形成藏传佛教女性活佛体系,⑦传承至今。而在青海藏族地区民间以玛久拉仲“化身”冠名的“空行母”(???????????),也在自己的信仰空域传承觉域派的传统。以嘉益卡卓玛(??????????????????)为例:
嘉益卡卓玛是嘉益(甲乙)寺(??????????????)⑧的活佛和住持,系觉域派创始人玛久拉仲的转世化身,通常称呼她为嘉益卡卓玛(??????????????????),即嘉益寺的空行母。嘉益卡卓玛的渊源与贡日卡卓玛女活佛体系有关,是第五世贡日卡卓玛·贡却丹贝旺茂的在民间的转世化身。
2005年7月17日,笔者专程到嘉益寺调研。幸运的是,一直想拜访但总是无缘的嘉益卡卓玛,从医院出院回到寺里不久。见到嘉益卡卓玛时,她正盘腿坐在僧舍外面的草坪上,看她女儿——收养的,收拾牛粪。我恭敬地献上哈达等,把拜访的意图告诉她,她一个劲儿地说:自己不值得造访,等等,最终她还是和我聊了许多。
嘉益卡卓玛,名为丹措卓玛(???????????????),俗名卓玛措(????????????),1938年5月13日,出生于同仁县曲库乎乡(??????)加佳村。在她出生前,马家兵打死她的父亲、姐姐,打伤兄长,母亲认為她是一个不吉利的女孩,在森林生产后把她遗弃在那里,后被舅舅收养。6、7岁时,跟随在旺家寺旺加活佛囊钦(行宫)做行脚僧的兄长来到旺加寺,在那里开始学习藏文。11岁时,从古帝寺(??????????????)堪钦希瓦措(?????????????????)受居士戒,赐名丹措卓玛。16岁时,受沙弥戒,赐名洛桑香曲卓玛(????????????????????????)。后以贡日卡卓玛之另一化身游历各地,也曾修持过“一百零八泉法”觉域派教法。二十世纪60年代来到海南州,在共和县的曲沟、贵南县的沙沟一带游历,从事宗教活动。25岁成为海南藏族自治州政协委员,后定居曲沟乡苏乎拉村,1974年迁居倒淌河乡嘉益(甲乙)村,一直生活在这里。
嘉益卡卓玛告诉笔者,自己比较喜欢用丹措卓玛这个名字,也有人称她“岗日卡卓玛”(??????????????????),意即“雪山空行母”,是“贡日卡卓玛”讹化的谐音。然而,嘉益卡卓玛最初虽然也是以贡日卡卓玛的化身问世,但是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只是贡日卡卓玛“名字之化身”。二十世纪40年代初期,在认定第五世贡日卡卓玛·贡确丹贝旺茂(1892~1934年)时,嘉益卡卓玛也曾声称为其化身,最后和她同一地区的另外一位女孩被认定为第五世贡日卡卓玛的转世。1974年,嘉益卡卓玛在倒淌河乡甲乙村定居后,则以“嘉益卡卓玛”著称。那时,她主要在当地行医,自己采药材,配制藏药为群众医治疾病,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影响。1984年,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嘉益卡卓玛在甲乙村创建了自己的寺院,并以妇产为主,开办诊所,服务当地牧民。
就像嘉益卡卓玛这样以玛久拉仲化身来界定其身份的空行母,在藏区民间不乏其数,有形成制度体系的转世化身,时间上一脉相承,有史可寻;也有个体独立的,被某一上师誉为玛久拉仲转世化身的空行母,但时间上则跨越几个世纪,可以说,玛久拉仲化身的空行母不时出现,不囿于时空之界限。然而,通过她们我们却可以明了藏区民间对玛久拉仲及其教法的信仰和认同,从表层看,她们是玛久拉仲的化身,一种宗教的高阶的象征符号,但是其涵义非常深厚,她们的身份承载的不仅仅是玛久拉仲觉域派教法的传统,更是延续觉域派教法的一种载体。可以说,在藏区民间,觉域派始祖玛久拉仲及其教法在得到信众认同、接纳的同时,却在藏地民间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且成为藏区民间修行生活的组成和信仰表达。
三、民间宗教社群的实践
如果说以上是以个体形态的在家修行者或“居士”为中心的在青海藏族地区民间相沿流传的觉域派教法修持样态,那么,在此还可以透过笔者调研的个案来了解一种结社的集体修持觉域派教法的民间宗教群落,了解他们是如何表达其宗教实践的。以“喇嘛智妥巴”为例:
“喇嘛智妥巴”(????????????????),系藏语,其中“喇嘛”(?????)意即“上师”;“智妥巴”(???????????),意即“成就者”,“喇嘛智妥巴”,即“上师成就者”,是指藏传佛教修持金刚密乘证悟密法深奥义理而获得成就的修行者上师。
历史上,在笔者的家乡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曾有以“喇嘛智妥巴”结社而构建的民间密宗修行群落,或者宗教社团,当地人称他们为“喇嘛智妥巴”,或称其为“赤噶日楚巴”(????????????????),即“以赤噶地区为中心居山修行者”。⑨然而,从今日的行政区域划分而言,它是一个跨区域、跨地方的,但却又有无法割离的地缘关系和法脉关系的安多藏区民间密法修行群落组织。“喇嘛智妥巴”有属于自己的修行特色,平时各自修行,则以“日楚巴”居山修行者,或“觉巴”即修持觉域派教法行者的身份,游历各藏传佛教修行圣地,或者深山老林、天葬场等地修行,只有在“喇嘛智妥巴”社团举行法事仪轨时,集中在某一修行地,或道场共同奉持该社团行持传承的教法。
“喇嘛智妥巴”修行群落,“文革”时解散,2006年农历2月重新组建,并于是年农历二月初八,在笔者家乡的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地之一洛多杰扎寺(?????????????? ),又称玛龙洛多杰扎(?????????????????????),“玛龙”(????????)即黄河谷地,"洛多杰扎"(??????????????)意为“金刚崖”,简称“扎”(???),即山崖,或“多杰扎”( ???????????),⑩进行了重组后的第一次“喇嘛智妥巴”传承的农历“二月灯供”(?????????????????)大法会,历时20多天,有100余名“喇嘛智妥巴”参加了这次大法会,悉皆身着黄色袈裟,此乃“喇嘛智妥巴”仪表威仪特征。由此,中断了几十年的“喇嘛智妥巴” “二月灯供”大法会得以恢复和延续。
“喇嘛智妥巴”传承的农历“二月灯供”(?????????????????)大法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主要以“供养”和念修为主,如法会之名称,灯供、净水供、曼陀罗供等,是法会“供养”的一部分,经赞梵呗和修持觉域派教法是法会的另一部分内容。每日凌晨四时起,念诵各种经赞,下午修持觉域派教法。这里要说明的是,“喇嘛智妥巴” 修持觉域派教法,是从玛久拉仲传承延续至格鲁派行者当中的觉域派教法。我们再从格鲁派行者修持的觉域教法来类别,“喇嘛智妥巴” 修持的觉域教法,属于以拉卜楞寺为中心传承的觉域教法。
“喇嘛智妥巴”传承的农历“二月灯供”法会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当地民众的“供施”,与洛多杰扎寺有传统“供施”关系的香火村,或者说,香火村的每个家庭都是“二月灯供” 大法会的“供施”者和供养人。故而,届时有当地的广大群众前来受听各种教法。可以说,“喇嘛智妥巴”传承的农历“二月灯供”大法会,是与当地信众互动的一种民间大法会。
从笔者搜集的“喇嘛智妥巴”的调研资料,我们不难看出,觉域派教法是其中行持的主要法门,占用着每日法事仪轨的下午半日。可见,“喇嘛智妥巴”社团对觉域派教法的重视,使得觉域派教法以藏区民间宗教社团奉持的形态传习相沿。
笔者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以民间宗教群落形态存在,以其为修行生活的尼僧,?对觉域教法则情有独钟。在觉域派教法的修持实践方面,表现出她们的行持特色。以洛多杰扎寺(??????????????)尼僧群落为例:
洛多杰扎寺,是笔者长期进行田野考查的重点之一。洛多杰扎寺历史悠久,是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源地、复兴地和修行圣地。公元843年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后,“三贤哲”(??????????????)?及拉隆贝吉多杰(??????????????????????)从前藏至此地,隐居修行,从密宗大师拉隆贝吉多杰的弟子中,还出现了以“尖扎地方十忿怒”著称的十位大成就者。历史上,萨迦班智达、东智仁钦、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一世章嘉扎巴沃色、赛康巴(??????????)等著名高僧大德和大成就者曾踏访此地,凿开岩壁建有佛殿、佛堂、佛塔等,在藏区颇有影响,前来朝拜的信教群众络绎不绝。从二十世纪80年代,有数名尼僧在洛多杰扎寺大经堂右侧建僧舍,过着佛教早期“阿若兰”的修行生活。多时有14余名尼僧,有时只有5名尼僧,但她们不隶属于洛多杰扎寺,而是依附洛多杰扎寺修行而聚集成的民间尼僧群落。
在这里修行的尼僧均来自附近村庄,多为青年尼僧。近年,她们以在洛多杰扎寺修行的日楚巴·官却嘉措(????????????????????????????)为师,修学《道次第广论》、《皈依经》等,获得了不少佛学知识。她们的修行方式各具特色。平时各自修行,每逢农历初一、初八、十五、三十望晦日等,在尼僧拉姆卓玛的主持下,集中在某一僧舍举行相应的法事仪轨。其中,受过觉域派教法灌顶的尼僧,则把觉域派教法作为日常课诵行持,主要念修“黑忿怒佛母法”等相关教法内容。比如,尼僧拉姆卓玛(??????????????)主持时,以她为主修持的觉域派教法是《觉域教法前行摄收法》(???????????????????????????????????????????????????????)、《依妙金刚瑜珈母之觉域教法便携法·空行心滴甘露》 (???????????????????????????????????????????????????????????????????????????????????????????????????????????????),该经典由阿措寺(??????????????)的普巴·格勒嘉措·贝桑布(??????????????????????????????????)著书于桑耶寺(??????????????),当下为阿措寺传承的觉域派教法。以尼僧次成卓玛(??????????????????)为中心,承继的是智格哲宗寺(??????????????????????????)?传承的觉域派教法,以尼僧丹增措姆(?????????????????)为中心,修持的觉域派教法是拉卜楞寺传承的《玛久空行耳传之甚深道常持瑜伽·极便携笔书》、《寂息甚深道·酬补侧记》,及其系列法事仪轨。
在藏族地区,出家女性的修行模式不尽相同,依附某个寺院、修行地,或者某一喇嘛上师,三、五人聚集一起修行,结为群落修行,笔者称其为群落尼僧,乃藏传佛教尼僧最普遍的一种修行生活模式,也是藏区民间出家女性的一大特征。她们有自己依止的喇嘛上师,也有自己行持的教法。其依止的喇嘛上师和所奉持的教法,直接决定了她们日后的修行生活。其生存模式往往以民间个体的,或者群落形态的修行者自居。觉域派教法作为藏族女性自己创立的宗门教义,犹如“黏合剂”,成为她们选择和奉持的教法,并伴随着她们一生的修行生活。从洛多杰扎寺尼僧群落的觉域派教法实践,呈现藏区民间尼众的一种行持特点。值得留意的是,虽然尼僧群落都依附洛多杰扎寺在修行,然而,她们修持的觉域派教法却分别传承于阿措寺、智格哲宗寺和拉卜楞寺等不同的格鲁派寺院,各有法脉传承,修持的内容不尽相同。就行持规模而言,属于尼僧群落的修持内容,但作为一种觉域派教法的修持实践和信仰表达,每个尼僧却承载着觉域派教法的一个传承,有着细水长流的功能和价值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觉域派教法在青海藏族地区民间的流传样态及其践行特色以及所产生的影响等,都有了较为明晰的认识和把握。认为在藏族民间,不论个体还是群落或宗教社团,悉皆与觉域派教法保持着一种源缘关系,并于这种关系中觉域派教法以多种样态、不同的法脉传承,被身份不同的僧俗行者,在不同的空域奉持传习,以使觉域派教法得以流衍,伸展,且构筑觉域派教法在藏族民间流传的重要特点及其社会表征。认为个体、家族、空行母化身,以及民间社群为载体奉持觉域派教法,是觉域派教法在当今藏地民间流传的不同形态和表达方式。一言以蔽之,觉域派教法在藏地民间以各种形式得到广泛流传。
注 释:
①见《西藏佛教史略》等。
②居士,源于佛教,系佛教四部众之一,佛教用以称呼在家佛教徒之受过“三归”、
“五戒”者,为“邬波塞迦”或“优婆塞”,即居士。梵文“邬波”,为亲近、
接近,或者恭敬的意思;“塞迦”的意思是善业、善法、善。译为中文,就是
亲近事。“事” 的意思很广,包括事业、事务等等,但此处是指善法、善事。
因此,居士的意思,就是接近、亲近善法,成为佛教的四部众之一。故而,按
照一般的概念,泛称在家信佛法的人为居士。
③2006年8月2日,调研笔记。
④2010年,调研笔记。
⑤2005年,调研笔记。
⑥2007年7月,访谈笔记。
⑦贡日卡卓玛女活佛贡日卡卓玛(??????????????????)是安多藏区有着一定影响的一位
女性活佛,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女活佛体系,是甘加扎嘎尔贡巴(????????????????
???????),即甘加白石崖寺的第一活佛或寺主活佛。通常人们称她为“阿勒贡日
仓”(?????????????????),“阿勒”(?????)即青海、甘肃等藏区对转世化身活佛的
一种称谓,贡日(???????)之名后加“仓”(????),表示尊称,即贡日活佛,现
已传承至六世,在藏区享有很高的的地位。六世贡日卡卓玛·格桑丹曲卓玛
(??????????????????????????????????????????),现任拉卜楞尼寺主任等职。
⑧嘉益寺位于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倒淌河乡甲乙村境内,距离县治所在地恰
卜恰镇28公里处,这里的海拔是3412米。该寺隶属藏传佛教格鲁派。1980
年,始建嘉益寺,第十世班禅大师为寺院题名“哦才泰林”(????????????????),意
即“神奇度脱洲”,嘉益卡卓玛任住持,并成为该寺的活佛。1988年,嘉益寺
对外开放,寺院规模不大,占地27亩,其中大经堂一座5间,佛殿一座3间,
僧舍28间,原有32比丘僧伽。现有28名,寺院管理委员会是这里的最高组织
机构,有3人组成,嘉益卡卓玛是该寺的寺主和活佛,为海南州政协驻会委
员,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嘉益寺也是藏族地区为数不多的由女性活佛
或空行母住持的寺院之一。
⑨赤噶地区,依据今日的行政区域划分,即指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但
在历史上,今日的尖扎地区等亦为赤噶地区所属。
⑩洛多杰扎寺,位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城,西约4公里处的洛多杰扎
山崖峭壁中,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发祥地,著名修行圣地。洛多杰扎寺历
史悠久,公元843年吐蕃赞普朗达玛灭佛后,“三贤哲”(??????????????)及刺杀
藏王朗达玛的密宗大师拉隆贝吉多杰从前藏逃至此地,在山洞中隐居修行,
从密宗大师拉隆贝吉多杰(??????????????????????)的弟子中,还出现了以“尖扎地方十
忿怒”著称的十位大成就者。故此,这里成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源
地、复兴地和修行圣地。元代,萨迦班智达赴凉洲与元朝会谈途径此地,初建
本康(?????????)即十万佛殿1座,内藏有桑杰朗布(????????????????)的一碗舍利。清
代,第一世章嘉扎巴沃色(???????????????????????)的弟子哲乃亥仁钦·赤列彭措(???????
??????? ??????????????????)曾凿开岩壁建佛堂1座,塑立佛像,自己在此住修20年。此
后,约16世纪后叶,阿哇寺(????????????)住持阿坝曲结曼兰扎西(??????????????????????????
????)和艾格智钦在佛堂内广置佛像、佛经、佛塔等。后被清兵毁壞,由赛康巴
(??????????)活佛修复。山崖上曾有24处修行洞,内置许多石雕佛像。该寺系格
鲁派,由拉莫德钦寺(????????????????????)每年派人轮流管理,为其属寺,以修行
为主。曾几度被毁。近年来,附近四庄:即马克堂(??????????)、勒建(????????)、麦
什扎(???????)和洛库(??????)的信教群众集资修复了部分窟洞佛殿和建筑,重
塑佛像,并在崖前平地上建立了大经堂和僧舍数间,早先由四庄僧人轮流管
理香火,后由拉莫德千寺和玛龙古鲁寺(???????????????????)的僧人管理香火,2009
年8月,洛多杰扎寺从修行地成为寺院,日常住寺僧人有7人,并建制了法事
仪轨,届时有拉莫德千寺和古鲁寺的僧人举行法事。
?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由于其修行生活模式的不同,可大别为几大类型,诸如住寺
尼僧、住家尼僧、群落尼僧等等。详见德吉卓玛:《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吐蕃王朝末年赞普郎达玛在雪域高原发动了一场禁佛运动,卫藏地区的僧侣四
散,在拉萨曲水河边曲卧山精舍静修的肴格迥、藏饶赛、玛释迦牟尼,史称“三
贤哲”,或“三智者尊”,遂驮律藏一驮, 取道阿里、噶洛,经今新疆南部,
辗转来到青海黄河下游谷地(古称玛珑),先后移居今尖扎县城北约40公里
处坎布拉林区的阿琼南宗、加让乡的洛多杰扎等地,今化隆县金源乡境内的丹
斗地方,又今乐都县中坝乡的央宗坪和今平安、互助等县红崖子沟沟口的白马
寺(白马寺所在处山岩,人们以玛尔释迦牟尼和藏饶赛之名命名,至今称“玛
尔藏岩”。相传肴格迥一度修炼于离白马寺不远的一个山沟,后称之为“肴格
沟”。)潜行收徒传教,最终将佛教从这里回传到卫藏腹地,藏传佛教称此为“下
路宏法”。
?阿措寺、智格哲宗寺均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