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乡音 共圆坡芽陇端梦
——坡芽歌书传承路上几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2017-05-08 06:45许六军
文山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天籁山歌壮族

许六军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留住乡音 共圆坡芽陇端梦
——坡芽歌书传承路上几个鲜为人知的小故事

许六军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在坡芽歌书发现、传承、走向全国与世界的过程中,有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从坡芽村首次赶陇端街,到坡芽歌书发现,再到坡芽山歌的提炼与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再到2015年坡芽村高规格、高质量的陇端街,前后二十余年间,一直有许六军、梁天禄、张晓妹、农会忠四位老人相伴始终,他们不忘初心、不计个人得失的全身心投入,最终留住了乡音,与坡芽村再圆陇端梦。

坡芽;坡芽歌书;陇端街;命好才相会;松音冬嘎

说到坡芽歌书,那是一个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名词;一提起坡芽山歌,人们就会想起壮族歌手唱着山歌上北京,登上央视舞台,在2010年CCTV第十四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团体赛上助推云南队夺得铜奖,那惊心动魄的搏弈现场和激动人心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铭刻于心;想起坡芽山歌漂洋过海到夏威夷让大洋彼岸聆听了中国壮族民歌神奇的天籁之音;想起应邀到北京参加首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周,在国家大剧院、清华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获得的雷动掌声;想起参加中央电视台《歌声与微笑——合唱先锋》的周冠军、月冠军到年度总决赛摘取桂冠获得全国合唱的最高荣誉;想起2015年7月,坡芽歌书合唱团带着天籁之音飞越千山万水,参加第九届世界合唱节荣获冠军组别无伴奏民谣组金奖时,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俄罗斯索契冬季大剧院高高飘扬。回首曾经的过往,金杯金牌和金奖、笑声掌声欢呼声伴随着坡芽歌书一路走来,低吟浅唱高歌猛进,争金夺银一路放歌。毋庸置疑,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各级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众多专家学者指导引领的收获。然而,在坡芽歌书传承的路上还有那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小浪花,笔者一路拣选,把他们写到文章里来,和大家一起享受天籁和辉煌。

首次陇端街 ——全村人的梦

“陇端街”是富宁壮族地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由于陇端街的传统性、广泛性、民族性和特殊性,在2010年首届中国节庆创新论坛暨2010中国品牌节会颁奖盛典上荣膺“弘扬传统节日奖”。

富宁县剥隘镇的壮族村寨都有赶陇端街的习惯。从正月到四月,各村寨都忙着赶陇端街,你方唱罢我登场,红红火火,好不热闹。壮家人都有一种共同的观念:能赶陇端街的村寨就有脸面,被人羡慕,村民就会受人尊敬;反之,赶不起陇端街的村寨是村穷人怂,没有脸面,被人看不起。由于坡芽村穷,不敢请人到村里玩,也就从来没有赶过陇端街。每年陇端街期,坡芽村民们就期待着邻村赶陇端街,和其他村的村民相约而至,去陇端街走亲串戚做生意、对唱山歌看土戏、谈情说爱结友谊。在亲戚朋友的餐桌上,坡芽人还会受到外村人的嘲讽和挖苦。“你们坡芽人只会吃别人的,你们不唱戏、不赶陇端街,舍不得请我们去玩,真是小气……”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坡芽村村民被人讥讽,心里受到很大伤害。每次赶陇端街回来,村民们都议论纷纷:我们不能再受人家的讥讽了,坡芽一定要赶陇端街!

坡芽村过去因为穷赶不起陇端街情有可原,但现在的坡芽村富裕了,生活好了,就很想争一口气,挣回坡芽人的面子,无论如何也要赶一回坡芽的陇端街,这是坡芽全村人的共同愿望和梦想。

1991年10月18日,时任坡芽村村长的农加业组织召开全村群众大会,讨论热烈,出谋献策,一位寨老说:“请村长和黄老师代表我们全体村民到县文化局要求派老师来帮我们建立文艺队,坡芽明年要赶陇端街!”声音沙哑低沉,但却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坡芽村要赶陇端街的要求得到了剥隘镇政府的支持,时任镇长黄志阳表态:你们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政府帮你们解决!10月20日,农加业村长委派副村长农加顺和坡芽小学的黄玉忠老师到县文化局汇报。我(时任富宁县文化局局长)听完他们的想法很受感动,当时立即表示,经费再困难也要派老师帮助你们成立业余文艺队,帮助你们赶陇端街。10月21日一早,文化局选派了具有强烈责任感和丰富的业余文艺辅导经验的张晓妹和罗进兴两位老师于当天随黄玉忠老师和副村长进驻坡芽村。

听说辅导老师要来坡芽排练节目帮助赶陇端街,全村老幼到几里远的地方迎接;村民们从来没有表演过,连最简单的十字步都教了8天才会,但他们刻苦努力,直到学会为止;没有乐队,文化局又增派农会忠老师帮助组建乐队;没有乐器,这些从未演奏过乐器的青年硬有本事模仿老师带来的乐器自己做了能以假乱真的1把板胡和3把二胡,算是有了自己的乐队;开春过后排练节目时正值早稻栽秧的季节,年轻演员们焦急万分,老人们却说:你们只管排练节目,生产上的事不用你们操心,一台晚会的节目排出来,全村也关了秧门;一位老者久病卧床不起,听说有老师来辅导排练节目明年坡芽要赶陇端街,毅然叫自己的两个孙女也要参加排练。临终时把孙女叫到床前说:我活了一辈子,还没有见我们寨子赶过陇端街,明年我们坡芽就要赶陇端街了,你们要好好排练,我死了也闭眼。老人天天等、日夜盼,还没有等到坡芽陇端街开街,就在无限的期待中离开了人世;距开街还有一个星期,文化馆梁天禄馆长亲临指导,确保顺利演出;为了使坡芽陇端街顺利进行,还自发组织了坡芽民兵巡逻组维持本村的社会治安。

节目还没有排好,摩公就郑重的择了吉日,大人们在一天天的忙,娃娃们在一天天的等,全村人都在一天天的盼,盼望着坡芽村的第一个陇端街,都在想圆坡芽村的陇端梦。

1992年农历三月初四壬子日,阳光明媚的春天,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坡芽村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陇端街开街了。听说坡芽赶陇端街了,远亲近邻相约而至,坡芽村人头攒动欢声笑语。静谧安详的坡芽村热闹了、沸腾了,人们聚集到坡芽村赶坡芽陇端街、喝坡芽土酒、品坡芽美食、看坡芽土戏、唱坡芽山歌,祝贺的话语、羡慕的眼神使坡芽人扬眉吐气、骄傲自豪!今天终于圆了坡芽陇端梦。

老者拦路——最高的礼遇和别具一格的挽留

坡芽村第一个陇端街开街了。由坡芽村民排练的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轮番上演。晚饭后,我因为工作的缘故要返回县城,这可急坏了村民们。未曾想到,我刚走到村口,突然看见村里的寨老、村干部和几个女青年搀扶着手杵拐杖的一位老太太站在村口。我刚到,老人家杵着拐杖颤巍巍地用壮话对我和张晓妹老师说:“多谢领导派老师来帮助我们坡芽赶陇端街,今天晚上无论如何不能走,和我们坡芽过陇端节。”声音沙哑而真诚、细弱而亲切、沉稳而坚定(见图1)。面对坡芽村这种最高的礼遇和别具一格的挽留,面对老人纯朴的眼神和善良的恳求,我和张晓妹老师拉着老人粗糙而颤抖的双手,眼睛湿润了,我们搀扶着老人,和村民们一同返回坡芽村。后来才知道,老者叫娅调,85岁高龄了,是坡芽村年龄最大的老人。

我和老师们留下了,按照陇端街的活动安排,晚上是山歌对唱。入夜,坡芽村的山歌此起彼伏,飘荡在坡芽村的上空。温馨、快乐、幸福和自豪溢满坡芽村。用夜宵时,村民们轮番给我和几位老师唱坡芽山歌敬酒。据后来黄老师讲,这是坡芽村民特意为我们安排的内容。天籁的山歌融进醇香的米酒中,流淌在我和老师们的心里;青年演员们唱山歌敬酒时帅气漂亮的身影萦绕在我和老师们的脑海中,村民们善良、纯朴、真诚、感恩的神情溢于言表。老师们双眼朦胧,品味着米酒和山歌在他们身上肆意浸润的感受;我迷上眼睛忘情地陶醉,惬意地接受天籁的坡芽山歌柔情地刺激自己的听觉神经。是呀,土酒到处都有,但恬静清醇、温婉柔美的山歌只能去坡芽听,漂亮的姑娘加上醇香米酒和天籁山歌的绝妙融合只有在坡芽才能感受得到。

图1 挽留

坡芽土酒、坡芽山歌、坡芽情意铭刻在我和老师们心中,多少年来始终挥之不去,总有一种再去享受的欲望和再去听歌的冲动。

平常的采风——不平凡的发现

2006年1月,壮族文化电视系列片《丽哉勐僚》开机拍摄。摄制组邀请我为本片提供壮族音乐资料,要求将文山最美的壮族民歌放在电视片作主题歌或片头片尾曲。为此,必须跑遍全州八县壮族村寨采风。当我到富宁采风时,富宁县委宣传部安排到剥隘镇的索乌村和者宁村采风。据调查显示,索乌和者宁都有不少优秀的歌手和很多优美的壮族民歌曲调,去这两个村采风并无不妥之处。但此时我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柔情的坡芽姑娘捧着醇香的米酒唱着天籁的民歌的画面,这些画面十多年来始终深埋在心中,现在又产生了强烈的再去坡芽听歌的冲动:那些漂亮的唱歌姑娘现在还好吗?天籁的山歌今天还在唱吗?为此,县委宣传部谭金花部长把采风地点调整到坡芽村。

2006年春节刚过,一个乍暖还寒的晴天,我和时任宣传部副部长、文产办主任刘冰山、宣传部办公室主任黎盛根和文产办副主任李宁一起,先到老街三寨录音,之后直奔坡芽。找到了十多年前唱歌的歌手,还是唱十多年前的曲调,但遗憾的是,歌手只唱几句就说“忘词了,我去家看一看歌书”。歌书?大家感到奇怪,尾随到他家,只见他从板壁缝中抽出一张纸,上面画有40个图符,他说,歌书有81个图,在农凤妹那里,这40图是男唱的,采风组的几人随便点了几个图符,他都能准确的唱出相应的曲调(见图2)。之后,我们又找到了农凤妹,见到了那块被命名为“中国富宁壮族坡芽歌书”的土布。采风组意识到这种现象很奇怪,必须尽快向县委汇报。采风组录完音回到县城已是凌晨一点钟。

次日,采风组向《丽哉勐僚》摄制组报告。云南省壮学会副会长、云南壮学研究的资深学者何正廷老师仔细地端详这张画有40个符号的“歌书”郑重地说:“这是一项重大发现,因为在壮族经诗中讲,古代曾经有一种叫做‘司莱’的图画文字,但一直找不到实证,这次你们发现了。这种图画文字可以与汉族的甲骨文、纳西族的东巴文以及水族的女书、水书相媲美。由于是记歌的图文符号或图画文字,用壮语讲可叫‘布瓦吩’或‘布莱吩’,翻译过来可以叫‘坡芽歌书’,我建议尽快挖掘和保护。”后来,采风组又向县委政府汇报,再后来……,坡芽歌书走到了今天。

没有想到,一次平常的采风竟然成就了一次不平凡的发现。从那以后,一次不平常的发现引发了一场激荡抒怀、经久不息的咏唱。试想,如果没有坡芽陇端街那些天籁山歌引发采风组到坡芽采风的欲望和冲动,如果不到坡芽而到其他村采风是否会有这种不平常的发现呢?

图2 发现坡芽歌书

天籁之音——流淌在深山寂静夜晚的旋律

为了弄清演唱坡芽歌书的曲调有多少种,是否还能挖掘出一些未知的文化现象,富宁县文化局又邀请我再到坡芽村进行调查挖掘和记录整理。

2007年11月17日至26日,我和壮剧团的吕成权、文化馆的黄玉梅、罗玲、黄丽等几位文艺辅导老师入住坡芽村。初冬的坡芽村,气温变化大。白天,歌手们在冬日温暖的阳光下悠然唱歌;夜幕下垂,温度骤降,歌手们在传习馆内围坐在几堆通红的炭火旁,把演唱坡芽歌书的所有曲调一遍又一遍的演唱。在男女合唱时,男女各自坚守自己的声部不互相影响也不互相干扰,但又珠联璧合顺畅和谐。优美而特别的和声竟然那样干净无暇晶莹剔透。歌手们时而低吟浅唱、缠绵悱恻,时而高亢空灵、顿挫抑扬;似哀怨倾诉呢喃依偎,又像呐喊呼唤激情相拥;有山盟海誓,又有牵挂和不舍;有思恋和哀怨,又有牵手和悲别……。坡芽歌书的情爱内涵在此刻诠释得如此完美和精彩、如此深刻和释怀,完美得令人扼腕、精彩得令人赞叹、深刻得令人窒息、释怀后令人坦然。

青年歌手们唱,老人们还不时提示、指导和纠正,娃娃们在大人身旁跟着哼学着唱。寂静的夜晚、微弱的灯光、通红的炭火、老人、青年、娃娃和着天籁的山歌,俨然一幅自古至今口传心授、代代传承的泛黄了的“坡芽歌书传承图”的真实再现。是的,坡芽歌书就是这样永不停滞地传承、永不消逝的咏唱。

静谧的坡芽,安详的夜晚,在火塘边,一串串恬静温婉的旋律、一阵阵清新柔美的天籁之音在宁静得似乎凝固的坡芽村中流淌,从远古流淌到今天,从今天流淌到永远……

命好才相会——经典这样炼成

坡芽歌书山歌队于2009年7月、8月先后参加文山州、云南省组织的青歌赛获得金奖。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继续融入民间更深入地挖掘、记录和整理壮族特点浓郁的壮族民歌曲调来接受云南省备战CCTV第十四届青歌赛审听专家的筛选,最终确定是否出征青歌赛。

在往几届青歌赛上,原生态唱法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是“高尖硬”“喊吼嚎”的风格特点。但壮族是水的民族、水的生活、水的性格和水的山歌,有“水柔美”和“醇甜润”而凸显天籁的壮族民歌特点。有的专家提出把“高尖硬”的特点融入壮族民歌以迎合评委和电视观众的固有印象和审美需求。按何种风格记录和整理壮族民歌令坡芽歌书山歌队十分纠结。

应县委宣传部邀请,文山学院党委书记熊荣元指派我于2009年12月15日至27日到富宁和邹汉松老师共同整理坡芽山歌。我们二人经过分析,决定还是以柔的特点为壮族民歌的风格来记录和整理参赛曲调。

在富宁的那几天我正患重感冒,高烧不退、咳嗽不止,但此时必须坚持。

《命好才相会》是壮族民歌中各种曲调都要唱的内容。从歌词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来看,上半部分是男女之间苦苦相恋、含情脉脉的情感表达,下半部分是情感升华,欢愉喜悦的心情和充满信心的海誓山盟。为此,我选用了流行在富宁阿用乡的温婉伤感、悲凉凄楚的著名曲调〔吩丫玉〕作为上半部分的原生素材;下半部分则选用了流行在花甲乡的空灵高远、舒张豪放的〔吩喂嗨咧〕来与〔吩丫玉〕形成旋律对比,增强情感张力;同时还在下半部分运用了坡芽村民间歌手常用的纯四度音程平行进行的双声部演唱形式使曲调达到高潮。框架结构搭成后就请来了当地著名的〔吩丫玉〕歌手刘会明教演员演唱,之后又请来文山学院恩荣泽老师和州文化局退休干部郑巧玲老师来教发声、用气、情绪处理等演唱技巧,最后又到昆明经过专家们的不断打磨、提升和强化训练。《命好才相会》终于顺利通过审听,代表云南省队作为参赛曲目出征青歌赛。在青歌赛上,《命好才相会》在团体赛上获得了当晚所有比赛曲目的最高分99.77分而助推云南队战胜对手获得铜奖。

在此之后,《命好才相会》这首经典曲目就成为了各种赛事和在各种场合展示坡芽歌书的主打曲目,经久不衰。

经典就是这样炼成的。

松音冬嘎——一次特别的展示

云南文山坡芽歌书山歌队带着幽静委婉、清新流畅的坡芽情歌在央视舞台惊艳亮相后立即受到媒体热议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全国电视观众好评如潮。但专家评委们却认为民间不可能有如此完美的合唱民歌,《命好才相会》是创作歌曲而不是原生态民歌,决意要到坡芽村作实地调查。受云南省委宣传部的邀请,原生态组评委组长田青教授将于2010年5月29日到坡芽听歌。

听说北京的专家要来坡芽听歌,大家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命好才相会》曲目将在坡芽村接受“调查”,这是一个让顶级专家认识坡芽情歌的最佳机会;紧张的是如果坡芽村的歌手唱不出纯四度音程平行进行的合唱效果,《命好才相会》将被判定为创作曲目而不能参加原生态组的单项决赛,天籁的坡芽山歌将遭受深度质疑。山歌队的队员们在忐忑不安中期待专家的到来,而县委领导们却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在谋划着如何完美展示坡芽歌书原生态民歌。万一……没有万一!决策者们运筹帷幄、沉着应对。

2010年5月26日早,我在广西田林县参加广西北路壮剧文化艺术节,正在紧张的做田野调查,突然接到时任富宁县委宣传部长谭金花的电话:田青教授将于5月29日到坡芽听歌,请你务必于今天晚上赶到坡芽村组织展示活动。我接到电话着实吓了一跳,这种事情绝不能草率地轻易承担,一旦出现万一,你就要背负千古骂名。但我转念一想:《命好才相会》原本就是原生态民歌,纯四度音程平行进行的合唱方式就是2007年那次采风时从传习馆火塘边流淌出来的天籁之音,经得起调查。于是我收拾好摄像设备乘大巴从广西田林一路颠簸连夜赶到坡芽并立即组织歌手演唱双声部民歌。听说来听歌的是北京来的大专家,看得出村民们十分兴奋,更多的还是极度紧张。越是兴奋越找不着调,越是紧张就越不知道如何唱。凌晨1点钟了,仍然越唱越糟,怎么办?如此下去将功亏一篑,如何是好?

27日全天练,28日接着唱,依然找不到特殊和声的感觉。我慌了,田青教授明天就要到坡芽了,《命好才相会》面临裁决,命好不好在此一举,坡芽情歌的命运前途未卜。我愧对坡芽情歌,我辜负了山歌队和县委领导的信任和重托,我绝望了。此时,我感到头晕眼花、口干舌燥、脸色发白。靠在墙边坐下,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闭上眼睛平复心情……。稍事休息,重新进行演唱,我努力把歌手们的记忆拉回到2007年在传习馆唱歌的情景,引导他们去寻找传习馆火塘边流淌出来的天籁之音。这时,渐渐听到一种似曾相识的旋律,这串旋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和谐,对!这就是当年从传习馆火塘边流淌出来的天籁之音。我看看时间,已是2010年5月28日中午11点42分。我急忙架起摄像机,把这串旋律录下来,急忙找到农凤妹,问她:这种唱法叫什么?农凤妹淡定地说:“松音冬嘎”。汉意“双音交融”,太绝妙了,天籁的合唱,纯真的称谓。原来纯四度音程平行进行的合唱形式在坡芽叫做“松音冬嘎”。此刻,我全身轻松,心里在呼唤:田青教授,您来吧,“松音冬嘎”欢迎您。

28日下午继续唱,晚上歌手们兴致不减,越唱越美、越唱越和谐。深夜,演员们该回家做准备了。为了迎接明天田青教授的到来,翻出最新的服装,蒸好五色花糯饭,静等北京老师的到来。

29日黎明,坡芽村突降暴雨,瓢泼大雨导致坡芽到剥隘的乡村公路多处塌方,道路泥泞,北京专家不能进坡芽听歌了,临时决定改在剥隘展示。天刚亮,坡芽村全村村民徒步赶往剥隘参加坡芽山歌展示。年轻人背着老年人、挑着几甑还冒着热气的五色花糯饭,娃娃们赤着脚,大家一起行走在泥泞的土路上。

我担心村民们因道路泥泞而不能准时赶到剥隘展示,于是找到镇里最高的房子,站在房顶上眺望坡芽至政府所在地的公路上,远处,一长串穿着黑衣服的坡芽村民们正在艰难缓慢地朝前移动,场面震撼并感人至深,我的眼眶湿润了,心里在说:前进吧,“松音冬嘎”,命好才相会呢!

田青教授还未到,坡芽全体村民就到齐了。

11点,省州县领导陪着田青教授一行来到剥隘,当他们听说坡芽村民冒雨徒步6公里赶来剥隘展示时,微笑点头连声称谢。

吃完午饭由我主持展示坡芽山歌。当轮到展示“松音冬嘎”时(这是重点展示曲目),我强装淡定地介绍“松音冬嘎”,但内心却十分担忧:坡芽的歌手们呐,千万不能出错,好好的展示吧。

坡芽村民们面对北京的专家,极度紧张,表情僵硬,音色有些干瘪,但音高没错,纯四度音程平行进行准确无误,毕竟是火塘边流淌出来的天籁之音,怪不得呢!

展示结束,田青教授意犹未尽,提出要去看坡芽村,因大雨而公路塌方,田青教授就踩踏泥泞徒步进村。教授的执着和坚韧、调查的细致和严谨、科研的锲而不舍充分展示了一个音乐家对民族音乐的坚守和尊重,令人肃然起敬。

田青教授30日飞回北京,6月3日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学术讲演中介绍了坡芽歌书的“松音冬嘎”:“面对民间,面对这么广大的国土,面对 56 个民族,面对这么丰富的民间民族文化,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我们常常会发现意想不到的东西存在。比如今年的 CCTV 青年歌手大奖赛,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坡芽村的原生态演唱 《坡芽歌书》,就让人耳目一新。 歌书记录在布上,上面有81 个图画,每一个代表一首歌。村子里人一看图就知道是什么歌。他们唱同样一首歌,对唱的时候男、女是两个不同的调子;合唱的时候男、 女唱一个曲调,但是在两个隔着四五度的不同调性上唱,音响非常和谐,以至于让人怀疑这究竟是真的原生态,还是当地文化馆事先排练的。结果调查发现,当地真正的农民就是这样歌唱的,他们坚持自己声部的能力非常强,从头唱到尾,哪怕中间有断开 “说”的部分,还是会找到原来那个调再唱下去。这种能力,就是最好的合唱队也不一定做到。所以,民间的歌唱真是让人感觉到以往我们对声乐的理解太肤浅了。”

一次特别的展示为《命好才相会》验明了正身,从此披荆斩棘,一路高歌。

留住乡音——不忘初心的四位老人

20多年前的1992年首次坡芽陇端街,圆了全村人的陇端梦,仅仅是为了争口气、挣面子,终于扬眉吐气、骄傲自豪了,那是坡芽人的初心。而今,坡芽歌书蜚声海内外,备受社会广泛关注。坡芽村不是被鄙视而是受赞颂;坡芽人不是遭讥讽而是受尊重;坡芽村的快速发展令人羡慕遭人嫉妒,但圆梦坡芽陇端街是坡芽人的初心。初心不忘,春风浩荡。

2014年坡芽村新村长上任伊始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忘初心,再圆坡芽陇端梦。县委也想把坡芽陇端街作为传承坡芽歌书的平台。平台一致、目标相同,最终确定举办2015年坡芽陇端街。

县委宣传部确定由我和梁天禄、张晓妹、农会忠四位退休老人为坡芽陇端街的总策划和总导演。活动宗旨和总原则是“留住乡音”;活动内容是两台晚会:一是民歌演唱会,二是回归民间的经典壮剧《螺蛳姑娘》。

本次陇端街出现了“高规格、高质量、高难度、大规模、大众化、大年龄”的“三高三大”现象,大家都在为我们四位老人担忧,你们能行吗?

说来凑巧,1992年坡芽首次陇端街也是由我们这四位老师承担总策划和总导演(那时平均年龄才43岁),最终连赶三年陇端街,成功圆梦,这也是四位老人的初心。23年后的2015年,我们都已退休,最大年龄71岁,最小也58岁了,平均年龄66岁(见图3)。我们还能帮助村民再圆坡芽陇端梦吗?

2014年11月1日起,四位老人开始进驻坡芽村,2015年4月28日为云南省壮学会演出,30日坡芽陇端街正式开街,筹备时间整整半年。

在坡芽陇端街的“民歌展示会”上展示了坡芽歌书的传承模式:最大82岁最小58岁的11位老奶奶演唱的坡芽山歌古朴沧桑、低沉深邃、哀怨凄苦,与她们的满脸皱纹和满头白发共同见证了坡芽歌书的古老和神秘,诉说着她们坎坷人生的酸甜苦辣;歌书传承人带领一群幼儿围坐在竹桌旁学画图符学唱山歌,稚嫩的脸庞、清脆的童声共同展示坡芽歌书的传承方式;最大8岁最小3岁的12位幼童用她们的可爱童声演唱坡芽山歌,预示着他们将来就是坡芽歌书的传承人;来自于民间传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升华为经典剧目,今天再回归民间、全体演职员都是坡芽人演出的壮语民间版五场壮剧《螺蛳姑娘》扣人心弦、掌声不断,专家和观众都赞叹“专业剧团都演不出这种水平”,成了那段时间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门话题。演出成功背后的艰辛付出无需细说,但需要特别提起的是担任总策划总导演的四位老人,他们是为了坡芽歌书和云南壮剧这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本着对坡芽情歌的热爱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的责任心开展工作的。他们在坡芽排练的时间正值冬天,昼暖夜寒雾水重。白天顶着太阳演唱山歌,晚上冒着雾水排练《螺蛳姑娘》,每天晚上到次日凌晨排练结束时身上的衣服已被雾水浸透,冰凉潮湿。体弱多病,带病工作是他们的常态,村民们过意不去而时时嘘寒问暖,端水送药无微不至,之间的坡芽情缘感人至深、令人动容。

图3 不忘初心的四位老人

“命好才相会·2015坡芽陇端街”成功了,四位老人和村民终于再圆陇端梦。“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四位老人,你们也该歇歇了。

子承父业——两代人共圆陇端梦

坡芽陇端街是坡芽人的初心和几代人的梦。坡芽歌书和云南壮剧都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坡芽陇端街是传承保护坡芽歌书和富宁土戏的平台和手段。为了陇端街,坡芽村几代人不忘初心共圆陇端梦。这种不懈的追求和锲而不舍突出地表现在坡芽的父子村长身上。

1991年时任坡芽村村长的农加业召开群众大会并派人请来几位老师辅导排练,在1992年破天荒第一次赶了坡芽陇端街,使坡芽人扬眉吐气,那时儿子才15岁;2014年儿子农定新上任坡芽村长,为了实现坡芽陇端梦,效仿父亲的做法,召开群众大会共商圆梦大计,为了表示决心,全村61户,户户都签字画押,请求举办坡芽陇端街,最终感动县委宣传部,派来了1992年的原班人马四位老师耗时半年再圆坡芽陇端梦。

传承坡芽歌书和富宁土戏是坡芽陇端街的永恒主题,留住乡音共圆坡芽陇端梦是坡芽人的不忘初心,世世代代的坡芽人为了留住乡音而不懈努力,一代一代地传唱天籁的坡芽山歌。

记得砖瓦—— 念想石沙

这些小故事的所有人物平庸浅显、平淡无痕,他们从来没有体味过掌声和欢呼声,金杯金牌金奖也与他们无缘,因为他们仅只是坡芽歌书这栋精美的艺术大厦的一块砖一片瓦,只是坡芽歌书传承路上的一颗石头一粒沙;他们从来没有获得过光环和鲜花,只因他们是一朵朵无声无息、默默无闻、不忘初心、与世无争的小浪花;他们只会在汗水苦水泪水中摸爬滚打;一切的付出一切的奉献只是为了天籁般沁人肺腑的情歌,为了神秘而多情的坡芽!

笔者把这些小故事写在这里,无意为他们论功行赏,只是想让这些小故事的所有人物知道自己也曾经为坡芽歌书的传承铺过路垫过脚,进而激发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为坡芽歌书的传承再作贡献,迎来更加辉煌的坡芽!也希望关心坡芽歌书传承发展的人们,记得这些薄砖片瓦,念想一颗颗石头一粒粒细沙。

(责任编辑 王光斌)

Keep Boya Song Alive and Realize Longduan Dream: Several Unknown Anecdotes in the Inheritance

XU Liujun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Yunnan 663099, China)

There are several unknown anecdotes, in the inheritance of discovering, inheriting and developing Poya song books in China and world. Four old men, Xu liujun, Liang tianlu, Zhang xiaomei and Nong huizhong, have been accompanying the Poya songs for over 20 years from first performance in Longduan street, discovering and refining to walking to all the country and world and to the highly grand Longduan street in 2015. They keep Poya songs and realize Longduan dream with their selfishless effort and persistence.

Poya; Poya song books; Longduan dream; lucky people effect; Songyindongga

J607

A

1674 - 9200(2017)01 - 0006 - 07

2016 - 11 - 02

许六军,男,壮族,云南富宁人,文山学院退休教师,主要从事云南壮剧音乐的创作与研究。

猜你喜欢
天籁山歌壮族
天籁
山歌还要妹起头
郑庆余《逝去的记忆
——天籁》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天籁之诗(外四则)
苗山歌
苗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