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东
摘要:小学阶段的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小学阶段的教学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提升小学的教学质量也就成为了各位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今天我们就小学数学中应用题的教学做一下探讨,希望能够对各位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研究
一、教会学生解题方法、步骤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在遇到应用题的时候教师一味地告诉学生这个题目应该如何求解可能学生只会解这一道题,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把解题的方法、步骤告诉学生的话,那么学生很有可能再遇到类似题目时就知道如何思考了。首先教师要告诉学生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通读一遍题目-筛选有用的条件和关键词-对题目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每一步应该如何解答并列出式子-检查。教师让学生每次遇到应用题的时候先默念一遍步骤再进行解题,这样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另外教师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不要针对一个题目进行教学,而是要针对一类,例如在遇到一个“相遇”的应用题时,教师讲解的时候一定不能只说这个题目应该从哪方面思考而是要进行拓展延伸,不断变换出題的形式让学生来做,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也能提升教学的效率。
二、严抓审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很多学生在做应用题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遇到应用题,看了两句之后就开始进行计算、答题,等答到一半的时候才发现答非所问,自己写的解题步骤并不是应用题中的问题。这种情况不但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而且也使得作业变的很不工整,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要想改变这种情况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审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先把整个题目读一遍,确定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避免出现糊涂审题直接做答的现象出现。其次,教师可以培养学生抓重点的能力,例如应用题:小明有5个棒棒糖,小红有10个棒棒糖,那么他们俩加起来一共有多少棒棒糖,针对这个题目,教师首先让学生指出其中的重点内容:5个、10个、一共,只要一遇到应用题教师就引导学生抓取其中的关键词,养成学生审题抓关键词的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做应用题时,不仅仅需要把题目审好,更重要的是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剔除无用的条件留下重点,并准确分析各个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只有把整个题目的数量关系整理清晰才能把题目完整地解答出来。例如鸡兔同笼的问题(一个笼子里装着若干只鸡和兔子,一共有15个只,40只脚,请问笼子里有多少只兔子多少只鸡),学生们在初次遇到这类题目的时候可能会不知所措,仅有两个已知条件怎么来做呢?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也就是一只鸡有两只脚,一只兔子有四只脚,然后再引导找出各个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联一步步来解决问题。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学生只有正确分析问题,理清各个已知条件和问题之前的联系,题目才能被正确解决。
四、采取合作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实施之后,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但是就应用题的教学而言,有的应用题难度过大如果让学生独立解决的话学生有可能不能完成,因此合作教学的模式也就显得尤其重要。合作教学的模式指的是教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勉强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而是让学生每五六个人成立一个合作小组共同去对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每个学生就自己解题的思路发表一下意见,最终把小组内所有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一下总结,这样整个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举例而言:在对“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相对而行,经过4小时,在距离中点4千米处相遇。甲比乙的速度要快一些,那么甲比乙每小时快多少千米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只有两个已知的数字“4小时和4千米”,如果让学生独立完成的话学生很有可能不知道应该如何下手,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成立小组进行讨论,有的学生会说“我们可以画一下图来解决这个问题,同样走了四小时,甲快一些的话说明他们相遇的地方离乙更近一些,这相当于甲比乙夺走了2×4=8千米”,而有的学生则会说“我们如果按照1/2的路程来说的话,甲比1/2的路程多走了4千米,而乙比1/2的路程少走了4千米,因此这4小时甲比乙夺走的路程是‘1/2路程+4-(1/2路程-4)=8,也就是说甲比乙4小时多走了8千米,每小时夺走2千米”。等小组内所有成员发言完毕之后再组内进行总结,这样整个应用题也就变得简单了一些。
五、总述
小学数学的教学很重要,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应用题就是把数学上的理论知识、数字、概念等应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来解决,所以说应用题就是数学与生活的结合。那么针对这一类题目教师应该如何教学呢?以上是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总结、思考,希望能够对各位小学数学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连满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J].市场论坛,2010,(10).
[2]郑位荣.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J].新课程:上旬,2016,(04).
(作者单位:吉林省榆树市土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