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農村发展的进程中,教育是决定一个地区发展方向的重要要素,它维系了一个村庄传统文化的延续,而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则是地区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关键。本文以贵州西部X村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式,通过对整个自然村的村民受教育程度的描述,借助人力资本投资视角,从历史背景、教育投资效益、家庭自主选择三个维度对农村教育发展困境的进行剖析。故而调整教育结构,提高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成为农村教育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农村教育发展 困境
发展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议题,发展最主要的表现是经济发展,而对人才的投资与人才的积累则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人才的培养与积累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根本途径。正如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写到“学校教育的生产价值就在于把投资直接用于培养将来的生产能力和谋生能力上”?,说明了教育的价值是培养投资主体将来生产与谋生的能力。教育是国之根本,农村教育则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教育是决定现代农民的文化素养,从而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与水平。
一、贵州西部X村教育发展现状分析
从自然地理位置上看,X村是隶属于贵州西部Y县X村委会的一个汉族村寨,X村委会下辖8个自然村,其中X村位于乡政府东南方向3公里,地势平坦,年平均气温15℃到16℃。耕地面积4500多亩,主要是山地,还有少量的水田,适宜种植玉米、小麦、水稻、土豆等农作物,生姜是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X村委会总人口4300多人,95%人口是农业人口。X村村全村为汉族,距离村委会1公里。X村有78户,总人口316人,农业人口296人,约占总人口的94%,非农业人口20人,约占总人口的6%。近年来,人们的经济水平迅速增长,而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二是人们生计方式的多样化,获得经济收入的渠道增加;三是国家各种惠农政策的推行。而整村教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通过调研得出,X村从村子成型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而到目前为止,50岁以上的几乎都是文盲,极少数是接受过一年或两年的教育;35岁到49岁之间,大部分人是接受过平均3年的教育,极少数人接受过初中教育,也有小部分是文盲;20岁到34岁之间,大部分接受初中教育,小部分接受过高中教育。只有一个接受全日制硕士教育,成为教师;两人在贵州省内接受本科教育,在读;五人接受专科教育,两人毕业,一人成为教师,一人外出打工,其余三个在读。其20岁到45岁之间人口将近总人口的一半,几乎都外出打工,多数从事体力劳动或参与技术性含量低的工作,甚至是从事对身体有损害的工种。纵观X村教育发展现状,整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比较少,通过教育获得有固定收入职业的人更少。因此,整个村寨经济的增长来源并不是教育投资取得的收益,而是依靠大多数人外出务工获得的经济收入。
二、X村教育发展困境原因分析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地方社会的管理更加深入,国家权力对社会资源进行一系列整合与配置,资源属权处于不断构建的进程中。1958年建立Y县成立人民公社,1963年该X村所在乡镇成立人民公社,对生产资料进行整合,村民以社员的身份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劳动,以劳动工分的形式计算劳动并据此分配个人消费品,而劳动力则成为生活资料获得的重要生产要素。故而,在多数农村,人们更多的是对劳动的投入。并且整个社会物质的匮乏,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微薄,而农村家庭获得经济收入的方式单一,经济上的贫困导致教育投入的不足。故X村文盲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其中女性居多。随着体制的转型,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的提高,这部分人接受短期的小学教育,甚至是未接受教育的村民多数在家务,喂养牲口,少数外出打短工。这部分人的收益在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之后,有部分结余,对下一代教育投入不稳定。如果一旦家中遇到大的变故,下一代的学校教育几乎就会被中断,而学校教育被中断的这部分人则成为家庭的劳动力,参与家里力所能及的劳动,成为一个成熟的劳动力之后多数从事传统的种植养殖业,而少部分人在农闲季节打零工,增加额外的经济收入。故而,通过教育提高人们的技能与增加人均收入等长期性的效益几乎没有得到体现。
从家庭的自主选择角度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口流动的增强,西部农村的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转变。X村接受小学教育之后就进入社会的主要集中在35岁到50岁之间,其中男性居多,但大多数人接受完整的小学教育,这部分人外出务工可以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其中多数从事纯体力劳动或者做技术含量极低的工作,与从事传统种植养殖业的那部分人相比较,获得的经济收入相对较高。这部分人在接受小学教育阶段,其家庭在教育投入上并不稳定和持久,加上繁重的农事生产活动,使得纯粹接受教育的人较少,一旦遇到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辍学来参加劳动,这种情况在当时很普遍。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大部分人接受了小学教育,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人几乎没有。而近年来,X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在管理者多方努力下,人们“靠天吃饭”的观念发生转变,把部分土地的使用权流转到承包商或者企业,通过市场运作,提升土地的升值能力。基于此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凸显,外出务工人口的迅速增加,对于年轻一代的教育疏于管理,故而大部分年轻人在接受完义务教育阶段就辍学,到经济发达的城市务工。虽然父辈为年轻一辈提供教育所需的资金,再加上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以及许多优惠政策,X村20岁到35岁的大多数年轻人接受的教育层度只是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小部分人能够完成高中,极少数接受高等教育。导致这种现象主要是家庭与年轻一辈无形中偶然的合谋。对于父辈来说,贵州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东部南部经济发达地区较为缓慢,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离家比较远,年轻一辈留在家里上学,造成父辈对年轻一代家庭教育的严重不足,甚至是疏于对年轻一辈的教育和正确引导。
从教育投资經济收益期的角度分析,教育投资过程是长期的。并且教育投资收益的迟效性使得大多数人放弃接受更高教育。在农村,一个家庭所有的开支项目中,教育开支是比较大的一项。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所需费用投入主体是国家,家庭投入相对较少。而培养一个中职或者高中毕业生平均需要十二年,培养大学毕业生平均需要十五年到十六年,而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人力、物力的投入远远高于收益。故而,在一些父辈的观念里,如果一个家庭所有成员都外出打工,那么家庭的负担几乎就不存在,反而每个月的经济收入却会成倍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就能够迅速提高。所以,对于年轻一辈放弃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而选择外出务工,父辈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而对年轻一辈来说,同一年龄阶段的人外出打工,取得较高的经济收入,有能力获得想要的物质或者享受更好的生活,而这部分外出打工的同龄人在相对封闭的农村所带来巨大的影响,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接受完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之后就外出打工。
从人力资本投入的角度来分析,地区经济长期的和可持续的发展,关键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则是重要的支撑和促进发展的因素。而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依靠外出打工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很容易受到外部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以及间歇性。
三、基于人力资本视角探索贵州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方向
人力资本与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育的发展,推动人力资本的开发,进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则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在思考贵州西部农村教育发展方向上,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人口质量,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故而,发展农村教育与人力资本的关系可以描述为相互影响的循环关系。但是面对贵州西部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人口基数大,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现状,调整教育结构,增加人力的投资与有效使用成为农村教育长足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角度,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地区经济不均衡的发展导致地区教育投入的不同,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并不均衡,对于西部贫困的农村,政府除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与创吸引高素质教师的环境以外,教育结构也必须调整。基础性教育是引导贫困人口建立全局性、持续思考的先导;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与技术型生产者的重要途径,通过职业教育把贫困地区的普通劳动力转换成新型的技术人才。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教育的结构也应有改变,调整成以基础教育为基础,职业教育为重点,外出务工者的技术教育培训为推动力的教育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此外,政府要管理好教育市场,加大教育的投入、提高质量效率、增长教育教学点。并拓宽办学空间,以市场调动全社会资源服务于教育,大幅度提高教育资金投入的畅通化、便利化和专业化。农村基础教育设施与教育投入的非均衡发展,会阻碍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人力、物力、技术等也受到影响,故而政府应该加大贫困地区教育的财政投入,并制定配套政策,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激励社会资金的投入。
二是增加人力资本的投资,促进人才的有效使用。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教育发展的差异,进而导致劳动力素质的差异,由劳动力素质差异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正如威廉·配第所论述的“有的人,由于他有技艺,一个人就能够做许多没有本领的人所能做的许多工作。”?说明了劳动力素质的重要性,在劳动力市场,有技术的劳动力比没有技术的劳动力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获得更多增加收入的渠道。而劳动力素质的差异则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减小,马克思认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一定的教育训练。”故而,提高劳动力的技能,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更有优势,通过教育培训是重要的途径。西部农村地区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却很低。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人口质量,培养多层次的人才,是保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贵州是人力资源外出的主要地区,而贵州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大量外出,使得整个人口结构呈现一种非均衡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东西部人才进一步的扩大。故而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不足,通过增加教育的投入,培养和增加农村人口的“造血”功能,对外出劳动力知识、技术、特长的培训,为劳动力的分流与转移提供积极帮助,使其到发达地区务工更有竞争力。
三是加大西部农村文化的建设,确立人力资本发展的现代观念。
西部农村大部分外出的人员都从事纯体力劳动、技术含量较低等工作,这就使得通过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来提升人力的效果微乎其微,而一个地区想要保持稳定长久的发展与延续,都离不开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因为“人力资本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家能力,这表现在农业和非农业生产、家庭生产、学生用于其教育的时间及其它资源,向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定居条件的地方迁移等方面。”所以接受的教育程度高低与人力资本开发水平是相互影响的,接受较低的教育程度就导致人们所从事的职业选择面有限,其所创造的价值与其所能够创造的价值都是有限的。而对对人的培养,应牢固树立教育的基础性作用,认识到人力资源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然而,由于个体家庭思想的局限性,只着眼于近期的收益,并不考虑长期延续性,形成对人力资本的不重视的观念。因此,结合当地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因地制宜的制定宣传政策,加大西部农村文化建设,及时获取更多的信息,使其认识到学习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与学习新的劳动技能在增加家庭经济中的作用。
西部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教育投入低,年轻人接受教育程度低,而外出务工导致人口的结构性失衡,使得地区的自我革新的能力减弱。然而,对通过接受更高层次教育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合理发展农村更高层次教育、科学规划更高层次教育的人力资本投入是发展与稳定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美)西奥多·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M].吉林人民出版社,第60页.
[2]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第12页.
作者简介
蒋平英(1987.08-)女,贵州盘县,硕士,中共晴隆县委党校,研究方向:民族教育、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