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的教学团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管理理论的一个热点,它的提出给电大系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简述了电大系统教学团队的发展历程和内涵,分析了地市级电大教师队伍的现状和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总结了参加教学团队的地市级辅导教师在团队中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地市级电大 教学团队 作用
自电大开办以来,一直沿用中央电大制定纲领性文件,省级电大按上级文件组织办学,地市级电大也就是基层电大实施办学的教学模式上。即中央电大研究制定大学的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工作规程、质量标准;组织协调专业、课程和学习资源建设;开展教学质量检查评估等工作。省级电大则根据中央电大的相关政策规定,研究、制定分部的具体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设置、管理所属地方学院及学习中心;组织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服务,以及相关教学资源、特色专业和课程建设和质量检查、评估等工作。地市级电大制定具体发展规划和政策;组织招生、考试和相关教学管理、质量检查工作;与所在地相关部门、企业等单位合作,充分利用国家开放大学各类学习资源和培训项目,大力开展相关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工作。电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学,但电大在教育层次、教学质量等方面与普通高校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上世纪90年代一直热议的“教学团队”, 给电大系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简述了电大系统教学团队的发展历程和内涵,分析了地市级电大教师队伍的现状和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分析总结了参加教学团队的地市级辅导教师在团队教学资源建设所起的作用。
一、教学团队的概述
早在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的普通高校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教学团队,如同事互助小组、学术沙龙,论坛等等。1993年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和史密斯对团队概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他们认为“团队就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远景目标、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2]我国的教学团队则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围绕“教学团队”这一课题,许多高等院校的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07年刘存宝博士将教学团队定义为“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的远景目标,为完成某个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目前,对教学团队的阐释归纳起来一般有以下几种:(1)教学团队是由某一专业或某一课程的教师组成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群体;(2)教学团队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先进、重大的教学改革项目为牵动,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基地等建设为重点,开展教学研究和教学建设的核心队伍;(3)教学团队是指为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建设目标,由教学任务相近的教师组成,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与负责,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结构,有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有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途径,经常性地开展教学改革,经常性地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经常性地开展学术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实现共同发展,实现携手前进的教师群体[3]。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远程高等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分布全国各地。但是,电大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多头、分级管理的弊端也日渐显现,迫切需要整合整个系统的师资队伍,构建系统内更加默契的协同合作。在电大发展的不同时期,已经有许多教育管理者对远程教育师资整合,从不同角度的进行了理论研讨和各种形式的实践探索,比如“中心教研组”模式和“课程教学团队”模式等。所谓的“中心教研组”即是把整个电大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基于运行机制之角度,从教学全过程考虑实施教学工作的。其实质就是把全国电大系统作为一种教学研究协作体,是“大教研室”理念的种物化体现。这种组合模式,组织松散,活动次数不多,行政色彩较浓,成员构成往往受到层级、职务、职称等影响,实质上只是一个教研合作和经验交流的常设平台,整而不合[3]。2009年启动的“课程教学团队”模式,则是基于课程建设,团队目标相对明确,以任务为中心推动师资整合的,其建设成果正在进行时。
电大系统的教学团队分为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团队以专业或课程为基本建设单位,设团队主持1人,由专家名师、骨干成员组成。团队成员来源于电大系统的教学人员和普通高校高水平专家及合作行业专家。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具有合理的年龄、职称、学历和专业结构,符合优势互补的原则,本校、基层电大、其他高校及企业成员比例恰当。
我区2015年12月份还要求各地市级电大教师填报“教学团队成员承担课程申请表”及“教学团队教师基本情况表”。地市级电大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在教学团队中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不得不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地市级电大教师队伍的现状及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因地市级电大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各地经济发展也不尽相同,当地各类教育的发展水平也不相同,特别是欠发达的偏远地区的远程教育师资建设与其它层次电大的师资队伍建设相比严重滞后,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队伍数量不足,地市级电大教师数量严重短缺
近几年,电大的在校生数量大幅度增加,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至2008年年底,全国电大专本科和一村一的大学生在校2249670人,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职工85751人,专任教师50602人,外聘教师35194人,以专任教师数核算师生比为1:44.5,以专兼职教师核算师生比1:26.2[4]。美国学者的一项目研究指出,远程教育的师生比以1:25较为合理。我们很多的师生比学校远远超过这个比例,特别是地市级电大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更为严重。
(二)教育投入短缺,教师素质有待提升
偏远地区的地市级电大,由于财政困难,教育投入一般投到普通教育的中小学,对属于高等教育序列的广播电视大学,只保证人员工资,人头经费,至于教育设施的添置更新,只能靠电大自身创收投入。以国家开放大学年年都有举办的几期“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培训班”为例,参加该培训班的老师,几乎都是中央电大总部的教师和省级电大分部的教师,来自地市级电大参加培训的教师寥寥无几。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素质只能依靠自己创造条件,自己深造和学习。
(三)专业开设多,专业与任课教师不配套
近年来,地市级电大根据当地的社会就业需求,适时开设了许多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般地市级电大开设的专本科专业加起来有20个左右,并且专本科专业齐头并进。由于编制的问题,教师队伍不能及时补充,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一人身兼数职,甚至部分老师一人带十几门课,任课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成了“万事通”、“万金油”。还要一些地市级电大开设了自己学校没有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教学开展情况、学生学习质量可想而知。
(四)学历偏低,学历结构不合理,学科分布不合理,年龄结构不合理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地市级电大大多不是独立的学校,是与当地的高职学院,中职学校合并的学校,由于师资共享,拉低了整个学校任课教师的学历水平。因学校的老师编制控制严格,这几年进编的老师非常少,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虽然学校开设了适合社会发展的新专业,但学校并不能因开设新专业立即配置相应的专业教师,只能让学科不同,专业相近的老师代专业课,学科分布也不合理。
(五)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缺乏远程教育领域最新的知识技能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较新型的教育形式,有别于传统的模式。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特别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更新的挑战。部分教师不善于也不习惯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电大系统各类教师培训,通常采取的是不定期的、会议的形式或报告的形式培训,地市级电大的教师因为学校教师数量不足、教学任务重、学校资金短缺等原因也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近年来电大系统举办的慕课、微课大赛,推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但绝大多数从事远程教育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缺乏独立获取、处理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不能有效高速得利用信息技术传递知识、组织教学,即便制作了慕课、微课,其质量也不高,应用价值也不大。
(六)忙于教学、导学,缺少“充电”,缺乏横向交流
由于师生比严重失调、开设专业多,学校资金短缺等诸多原因,地市级电大很少把教师公派出去学习培训,教师失去了很多横向交流的机会。大部分教师大多忙于“教学”“导学”,应付教学任务。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是摸石头过河,工作效率也不高。加上电大教师的工作大部分是对学生的导学和管理,学生管理工作牵涉了老师大部分的精力,久而久之,教师就缺乏学习的动力,出现职业倦怠现象,教学锐气尽失。
(七)支持服务保障系统不完善,工作中存在脱节
首先,体现在师生比上面。地市级电大的发展始终面临生存压力。为了生存,扩大招生规模,学生人数连年攀升,师生比严重失调,这直接影响着对学生的支持服务。其次,体现在网上辅导数量上。基层电大所组织的网上学习与辅导主要依赖于上级电大网络学习平台,受限于上级电大教学辅导信息的发布内容和时间,不能因地制宜进行网上教学和交到发布。自2015年秋季,电大系统只使用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http://www.ouchn.cn/,地市级电大的辅导教师只能在辅导课程下面的“新闻讨论区”和“教学论坛”,点“添加一个新话题”,发布网上资源和学生互动消息。第三,体现在网上交互活动不够,网上资源主要依赖于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学生主要与上级电大的教师进行非实时互动,与地市级电大教师就教学内容的互动很少。
三、地市级电大家是在教学团队中的作用
电大的教师队伍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类。各级电大的专职教师通常被称为专任教师。专任教师除具有胜任高校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学科水平和业务能力外,还要求具有从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兼职教师是电大聘请的普通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师和专家。由于各级电大在教学中所承担的职责不同,各级电大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具体工作内容也不同。中央电大专任教师除承担全国统设课程的教学辅导及有关管理工作外,还负责自开专业的建设和自开课程的教材建设、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地方电大聘请的兼职教师,有的担任自开课程主讲教师和教材主编、编者,有的承担对学生集中或个别化辅导,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指导任务。地市级电大的教师大多处于远程教育系统的最末端,即课程辅导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远程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导航人。
教学团队的启动,有利于品牌专业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资源共享,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将远程开放教育落到实处。尽管地市级电大辅导教师处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末端,师资队伍存在诸多不足,但地市级电大的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掌握教学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参加教学团队的地市级电大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建设中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地市级电大的教师参加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了解课程资源的现状和需求
地市级电大的教师面对广大学生,直接接触,可以方便组织学生使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督促学员根据自身的学习历程认真参与中央电大课程资源问卷调查的调研。(调查的内容包括课程教材的内容是否合理;课程文字主教材、辅导教材、期末復习指导是否齐全;面授课安排的学时情况;每学期网上教学交流适宜的次数;现有网上资源模块是否合适;学科前沿知识等)
(二)地市级电大的教师参加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协同教学与服务的能力,推进教学过程的落实
地市级电大的将中央电大团队的“教学资料使用包”(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课程考核说明、PPT教学课件包、教学辅导文本、学生常见问题答疑汇总)下载分享至学员的QQ群或微信群,同时将学员对教学包的具体使用情况,如资料是否易读,PPT是否有使用价值,期末复习指导是否有真正的指导意义。学生还有哪些疑难问题需要答题解惑等等及时和教学团队中的上级电大教师互动,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料试用包”真正地将教学过程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协同与教学与服务能力。
(三)地市级电大的教师参加教学团队建设,带动基层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工作,有利于促进基层电大浓厚教研氛围的形成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活动能够深化科学研究,只有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造就一流的团队和一流的教师[1]。组织基层课程教师参加课程教学团队,定期开展的教学内容研讨、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交流,主题报告、教学会议等活动,促进了基层电大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基层电大浓厚教研氛围的形成。
(四)地市级电大的教师参加教学团队建设,会使建设的课程资源更有效,有针对性
地市级电大的教师参与教学团队建设,通过集体备课,能更好的将基层电大学员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横向交流,使最后形成一个更有针对性、有使用价值的课件资源或者课程使用资料包,方便学员使用,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员个人能力。
(五)地市级电大的教师参加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落实和完善综合实践环节
地市级电大的实践教学环节一直都很薄弱,地市级电大教师参加到教学团队中,团队成员就会将各自在综合实践环节、毕业作业指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和研究,不仅能完善落实综合实践环节、毕业作业的具体要求,还着力解决了学生在这两个环节中的质量问题。可以编写《**专业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对社会调查的写作方法、毕业作业(毕业设计)的选题、写作、格式,需要借助的网络平台、行文格式等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辅导。
(六)地市级电大的教师参加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打造本地区的特色专业和特色课程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各地支柱企业、支柱产业能不同,对用工人员的要求也不同,即便是同一专业,开始的特色课程也不同,地市级电大的教师参加教学团队,无论是专业团队还是课程团队,都有利于交流、探讨所在地区的特色专业或课程,培养的学生更适应本土用工单位,为社会做出更有价值更有效的贡献。
(七)地市级电大的教师参加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促进教学团队的健康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调动教学团队队员积极性、检验教学团队建设成果的有效途径,也是团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教学团队集中了优秀的教师,可以发挥每位教师的研究特长,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整个电大系统共享,不仅仅是节约了重复建设资源的成本,而是把最优质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但教学团队建设的课程资源如何评价?“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因为学生对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最有发言权,将建设的教学资源投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应用到基层的地市级电大教学服务中,根据学生的使用情况不断修改完善教学内容,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总之,教学团队还是一种较新型的教学组织,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多媒体应用技术,全面系统的关注教学团队中遇到的问题,科学分析,协调发展,突出重点,考虑地市级电大教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建设的学习资源更有价值,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高质量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经丽红.对教师团队建设的思考.《基础教育研究》,2012(5):57-61.
[2] 牛陇安.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思考.《商情》,2014(21):85-86.
[3] 施寧娜.电大远程教育虚拟团队师资整合模式探索.《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第05期.
[4] 李睿卿.略论3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 第 6期.
本论文是属于课题《基层电大理工类教学方法的探讨》研究成果内容,课题项目立项时间:2015年1月,课题项目类型:一般课题,课题项目批准号:IMRTVU-GSR1510
作者简介
李元华(1969.01-)女,汉,山东掖县人,呼伦贝尔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