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阶段,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重要职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前我国民办本科院校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均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全国高校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大背景下,民办本科院校加快内涵建设已迫在眉睫。本文从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在内涵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实践出发,对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矛盾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 应用型人才 内涵建设 教学改革 矛盾
一、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为什么要抓内涵建设
在教育部官网获悉,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成人高等学校284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中民办高校占了735所,占我国普通高校总数的28.32%。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已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随着我国产业的升级、结构的调整,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加快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引导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在全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以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大环境下,民办本科院校要从过去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成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由民办高职院校升格或独立学院转制的新建本科院校要在短时间内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赢得社会声誉,必须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笔者所在的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以下简称川工科院),就在短短的20年内经历了从培训机构(非学历教育)到高职高专院校(专科学历教育)再到普通本科院校(本科教育)三个发展阶段,从只拥有几十名培训学员的培训机构发展到拥有14000多名学生的万人高校,川工科院正走着“跨越式”发展之路。虽然,学校的在校学生规模已超万人,而且学校在每次“大跨越”时,都进行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但毕竟学校办学时间较短,和实力雄厚的公办本科高校、独立学院甚至与一些公办高职学院相比,学校总体上仍处于劣势,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实力偏弱、服务地方能力不强等关键问题仍然存在。学校难以形成足够的文化积淀来支撑符合高等教育需要的育人环境,加之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偏见还没有完全消除,民办高等教育难以在社会上争取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的教师资源和优秀的学生资源。为此,在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紧迫需求的大环境下,在新一轮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川工科院只有通过狠抓内涵建设,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办学特色。其次,对于即将迎来的本科学位评估和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川工科院势必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本科教育的内涵建设上来,以保障学校真正从内涵上升入本科,成为一所合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二、内涵建设过程中的突出矛盾
众所周知,新建民办本科院校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要想真正的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只有狠抓内涵建设,且迫在眉睫。笔者分析总结近年我国其他新建民办本科院校抓内涵、提质量、促发展的实际,认为当前阻碍川工科院内涵建设的影响因素比较多,其主要矛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职教思想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矛盾(改革者与保守者的对弈)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很大程度上制约甚至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教学水平。学校抓内涵建设,其实质就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区域社会发展培养不同类型、层次、规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但在今天的民办本科院校群体中,仍有部分教师以自我为中心,不接纳、吸收、领悟现代职业教育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无视国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还根深蒂固,他们这种教育观念和思维定式极大地影响着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2010年为了迎接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川工科院派教师远赴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取经”学习。“取经”回来后,学校就开始从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展开全面的改革,可迄今为止,学校虽然已经经过了一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两次专升本评估,但学校的教学改革效果却并不乐观,很多方面的改革还停留在表面,甚至是停滞不前。笔者认为,出现这样的情况,大部分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师的观念还未转变。笔者在交通学院(原汽车工程系)参与学院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就多次遇到这样的阻力,部分教师极力推进教学改革,却也有部分教师极力抗拒,常常出现“改革者”与“保守者”对弈的场面。由于部分“保守者”在心理上就不接受教学改革,或未充分认识到教学改革对于学校发展的必要性、紧迫性,不愿意针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去劳神劳力地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从态度、行为上抵触、抗拒改革;还有一些教师面对改革时,则是“面改行不改”,只做表面功夫。当然,在教学改革过程中,不难发现也有一些教师是由于自身教学业务能力上的滞后,面对改革还没来得及或者不屑于去加强专业知识储备,调整教学方式,因而无法适应和满足教学改革的要求。例如,汽车专业群的大部分课程需要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由于一些专业课教师实践能力弱,只能讲述理论知识而不懂实际操作,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分开,没有实现真正地融“教、学、做”于一体的理实一体化教学。
可见,传统职业教育思想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矛盾对开展教学改革形成了强大的阻力,给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只有教师持续不断地学习领会国家及教育部关于职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换教育观念,彻底摆脱传统职业教育观念的束缚,建立与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观,才是学校在内涵建设过程中要抓的首要问题。
(二)办学规模与质量的矛盾(数量与质量孰轻孰重?)
适度的规模是发展的必要前提,规模不够和规模超度,都会影响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任何一所高校(尤其是民办院校)而言,学生是整个学校工作运转的源头,也是学校的生命线,川工科院也不例外。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及国家对公办本科高校的财力支持和社会生源总数的减少,对于已经初具规模的新建民办本科院校,虽然升格成功,但为了学校生存及长远发展,却仍旧面临着巩固规模,保证生存的艰巨任务。
为此,在内涵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学校一方面为了维持办学规模缓解经济压力,尽可能要多招生;另一方面又为了抓内涵建设、提升教育质量,又想要招文化素养偏高的学生。那么,这样势必构成了主要依照规模和经济效益规律运行的招生标准与以提升教育质量、参照教育教学规律运行的招生标准之间的矛盾。其次,招生往往要借助很多教师参与,由于民办院校师资力量本就薄弱,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较大,这对已经承担了较大工作量的老师而言,增加了他们工作量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教学工作。例如,学校有部分教师的周课时达22课时/周,绝大部分教师周课时均在16-18课时/周之间。这样超课时量的工作,教师的主要精力就只能放在应付和维持日常教学方面。若又抽调部分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开展招生工作,这不可避免地使招生与教育教学工作不时发生许多的冲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在这样高负荷的工作环境下,就更不可能抽出有效的精力投入到学校内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中来,为学校“抓内涵、提质量、促发展”的建设之路上增添了不小的阻力。
(三)校、院两级管理间的矛盾(事情到底该谁做?)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带来的规模急速膨胀,校级集中统一管理的跨度和难度加大,为追求管理的有效性,提高工作效益,分级管理已经是很多高校普遍采取的做法。川工科院在几次“大跨越”发展之后,目前也正在實施校院两级管理模式,以系(部)为主的教学单位升级为二级学院,学校将管理重心下移,来扩大教学单位目标管理的自主权。
旧的管理模式下,原来以系(部)为主的教学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在贯彻执行学校制定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在实施校院两级管理,降低管理重心、权责下移后,各二级学院权力加强,工作量增加。由于其制度建设能力还较低,使得学校原有的规章制度显得陈旧,虽表面上建立了二级管理模式,但实施中基本上沿用旧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激励和约束机制,这就导致了在试行期间出现了校院两级权责不清的现象。在这种校院两级管理制度尚不成熟和完善的条件下,就出现了学校、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在工作中对某些事务的“越位、推诿、无人问津"的现象,这样管理混乱、权责不明、执行力不强的工作现象极大的影响了学校教学改革的进程。
(四)改革方案实施与资源配置间的矛盾
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其实就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开发。要实施这样的改革,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和师资条件。但是,从川工科院在具体实施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开发、教材建设、科研立项等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情况来看,改革从根本上得不到切实可靠的保障。
由于学校近年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在校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人数的增长远远超过教师和其他办学资源的增长,教育教学资源显得尤为紧张。在改革中一些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由于受学校硬件、师资等条件的制约,在实践过程中就会大打折扣,难于落到实处,严重影响了内涵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新建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要想抓好内涵建设,不仅要有先进的建设理论做指导,更需要有一批具备“双师双能素质”的建设专家、骨干教师以及与之配套的硬件条件和专项经费的支持。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建立专项的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切实使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地促进内涵建设的快速推进。
三、结语
“抓内涵、提质量、促发展”是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建设必经之路,是高校应用人才培养战略的核心任务,推进这样一项人才质量工程,不仅需要建设者具有饱满的工作热情,也需要去理性地思考、探索、总结和发现在内涵建设、教学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笔者在本文对学校内涵建设过程中从观念的转变、质量的提升、制度的保障、方案实施与资源配置等方面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只有抓住内涵建设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正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有效推进内涵建设,使教学改革不停留在表面,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使民办本科院校平衡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邓秋明,王明军.提高学生技能为特色的培养模式实践探索研究——以西建大华清学院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05).
[2]刘振泉.民办本科高校内涵建设及教学质量研究[J].青春岁月,2011,(18).
[3]杨茂奎.关于高职院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4).
[4]刘茂胜,冯锦山.高校推行校院两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02).
[5]范雯芩,王显槐.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教师阻力化解策略[J].高等农业教育,2013,(10).
[6]董琴,汪宏友,马佳等.新建民办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11).
(作者简介:徐燕,现任职单位:四川工业科技学院 交通学院,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车辆工程与教育教学管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