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男人在流浪
从央视播出的《猎捕》,到自然三部曲完结篇《地球四季》,再到被奉为“神作”的《地球脉动》第二季……最近的自然纪录片为大家奉上了一场丰盛的视听盛宴。火爆的市场反响更是表明自然类影片在中国市场已不再是小众爱好的代名词。然而我们在观赏自然纪录片的时候,却总会带着这样的疑问——摄影师是如何将自然景色的壮美辽阔与珍禽猛兽的生存繁衍呈现到我们眼前的呢?作为最老牌的自然纪录片作者,英国的大卫·爱登堡爵士在长达40多年的从业经历中,将“捕获真实”定义为自然纪录片的最根本核心,但这可不仅仅只是拍摄记录那么容易的事。
扎实的自然基础类研究
在众多自然纪录片中,欧美的自然纪录片可以说是笑傲群雄。BBC的自然纪录片就记录了一个关于阿德里企鹅为了筑巢,趁邻居不备去对方巢穴里偷石子的画面。但这个画面并非摄影师偶然看到的,而是由专门研究阿德里企鹅的学者,经过常年的观察和动物行为记录所归纳出来的这种企鹅的独特习惯。正是有了这些基础信息,BBC摄制团队才能够有目的地蹲守等待这一奇特的画面。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科学资料,想要拍摄这样奇特的动物行为无异于天方夜谭。而欧美自然纪录片之所以能将纪录片拍得如此扎实又妙趣横生,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几百年的博物学研究功底和至今仍领先全球的自然科学研究水平,他们的拍摄团队往往有某个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直接参与。正是因为对拍摄对象的了如指掌,才能够将这些自然界中最戏剧性的画面转化为纪录片中的一个个趣味盎然的片段。
不断进化的拍摄手段
我们知道,由于常年生活在野外,野生动物对人类是非常敏感和抵触的,所以很难近距离拍摄它们悠然自得捕食、嬉闹的画面。所以在自然纪录片发展的最初阶段,摄影师通常都依靠高倍长焦镜头捕捉画面。除此之外,摄影师还需要解决捕捉快速移动的动物画面的问题,而高速摄影机则可以清晰地提供拍摄对象快速移动的画面。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摄制人员也有了新手段去应对各种特殊的情况:通过无人机航拍,摄制人员得以实现多机位、高速度、相对无声地跟踪拍摄;也能够通过特殊定制,来获取需要在水中或极地温度下拍摄的特殊器材;他们还采用了将微型摄像机配置在动物身上进行拍摄的方法。不过拍摄自然纪录片的器材大部分都是定制的,很难在市面上买到,因为普通的摄影器材很难适应极端的拍摄条件。就拿纪录片《追捕》来说,航拍的器材采用了CineflexV14,而拍摄夜景时所采用的则是英国军方的成像仪。因为民用设备不适合拍摄,所以其实很多拍摄设备都是由军方提供。RED那种电影级别的摄影机也是自然纪录片中常常采用的,但具体的设备也是根据需求进行定制的。
成为动物的一员
但有一些画面,仅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是永远无法获取的,这时摄影团队就必须深入到动物中间去。典型的例子就是拍摄各种天性警觉的动物,这些动物在人类接近的时候会表现出非常强的攻击性,但是远距离拍摄又无法获取一些细节性的画面,这时就需要特制设备,比如伪装成树木、石头的摄影机。在拍摄企鹅群内部画面的时候,BBC甚至专门制作了一台足以乱真的企鹅机器人。而拍摄鸟类则更富有挑战,乘坐飞机贸然接近鸟群,不仅会对飞行安全不利,也会让鸟群惊恐四散而逃,于是雅克·贝汉在拍摄《迁徙的鸟》时,就采取让鸟类认为飞机是自己的同类的办法:在拍摄之前,他的团队花费了数年时间孵化了许多幼鸟。鸟类有一个天性,会对出壳后第一眼看到的物体产生依赖,也就是所谓的“印随”,雅克·贝汉团队使用的滑翔机,在幼鸟眼中如同母亲一般亲切,它们跟随滑翔机飞行得十分大方自然,架设在滑翔机上的摄像机才得以拍摄到鸟类在空中翱翔的优雅画面。
严格的纪录片伦理道德原则
如果你认为拍摄到了想要的动物,就是一部优秀的自然纪录片,那你可就错了!自然伦理,是自然纪录片永远无法绕过的一个敏感话题。我们刚刚说的《迁徙的鸟》,虽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雅克·贝汉的这种做法却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而争议的焦点就围绕在纪录片的至高原则“捕捉真实”上。人工孵化的鸟类,是否真的能代表鸟类的自然原始状态?现在一般认为,《迁徙的鸟》属于动物习性的重现,还属于可以接受的范畴,但一些低成本纪录片为了达到猎奇的目的,人为地干预动物习性,或者通过食物诱导让动物做出一些原本不存在的举动,都是被广泛批评的。
十足的耐心和好运气
那么,当我们有了扎实的科学资料基础,先进完备的设备,又恪守纪录片道德伦理,是否就能拍摄到完美的画面呢?也不一定!对于自然纪录片来说,十足的耐心和天眷的好运也非常重要。即便是《动物世界》里频繁出现的非洲盖伦赛迪大草原角马迁徙,拍摄起来也不是那么简单,因为摄影师完全无法推测角马群会在何时何处渡过马拉河,而《猎捕》摄制团队也是蹲守了一个月之久,才獲取了角马和鳄鱼在马拉河搏斗的短短几分钟画面。有些动物更是行踪诡异难得一见,仅仅是找寻它们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合适的拍摄机会更是千载难逢。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我们熟知的雪豹,由于种群数量少,又只生活在高原山地,直到上世纪末,人类才拍摄到了第一段雪豹影像。哪怕现在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但要找到性格谨慎又有伪装色保护的雪豹仍属不易。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经典的自然纪录片拍摄周期都非常长,《迁徙的鸟》动用400人拍摄了整整四年,《地球脉动》第二季也是用了三年时间才最终完成。
和普通的商业化影片不同,自然纪录片除开必备的拍摄技巧,还考验着整个国家自然科学的整体水平、电影工业的配套实力以及博物学的普及程度。在我们感叹自然的伟大时,也感受到目前国内的自然纪录片市场已经逐步形成。在令人欣喜的同时,我们也依然需要冷静地意识到,中国的自然纪录片水平距离世界一流尚有差距,而我们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