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娟
传播学中“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人们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有多数人认可,就会越发大胆地传播;而发觉某一观点只有少数人支持,可能会出于防止自己被孤立的心态而保持沉默。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方声音越来越大,另一方声音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式过程。在跨国传播时代,现存的国际传播秩序和传播科技维持并强化了殖民主义时期国与国之间业已存在的不平等。以西方为首的部分传播大国正控制世界信息流通体系,从而使“沉默的螺旋”这一规律在国际强势和弱势舆论的对比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何打破信息传播领域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沉默的螺旋”,一些国家的媒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近两年来,正在改变一直以来由西方舆论大国控制的国际传播格局,并与之分庭抗礼、甚至让西方媒体视为威胁的媒体当属今日俄罗斯国际通讯社。该社下属的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简称“卫星”通讯社)在助其母体突破西方舆论重围的过程中,作用至关重要。在2015年前八个月,“卫星”通讯社微博订阅量即从290万发展到407万,远超美联社和路透社①。在西方媒体控制国际传播格局的情况下,“卫星”通讯社如何在短时期内即实现舆论突围?本文仅以2017年1月至3月3日两会召开前,“卫星”通讯社关于中国外交议题的报道及评论文章为研究范本,通过对其报道手法、观点表达方式的梳理和分析,概括、提炼其报道技巧和特点,进而总结“卫星”通讯社对中国的国际传播所能提供的借鉴意义。
“卫星”新闻通讯社简介
“卫星”通讯社成立于2014年11月10日,该社立足俄罗斯,以对外传播为主。该社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民族利益、文化、历史和传统,其宗旨即为“展现一个多极化的世界”②。这与其母体的理念一脉相承。“今日俄罗斯”通讯社掌门人基谢廖夫说,“我们反对当前西方媒体向世界所做的侵略性宣传,它在强行建设一个单极化的世界结构”③。其总编辑西蒙尼杨也说:“我们将以俄罗斯视角介绍国际事件。” ④2016年10月29日,在中俄网络媒体论坛上,“卫星”通讯社副总编辑戈尔诺斯塔耶夫说:“很多西方媒体和政治家把自己的意见和观点企图强加给受众,用带有偏见的内容取代客观的报道……个别西方媒体还向受众封闭客观的信息来源渠道,对事件的报道有一些预设、先入为主的看法,所以媒体之间话语权的争夺有非常重大的舆论意义”⑤。正是基于这种对国际传播格局的清醒认识,“卫星”通讯社开启了其争夺国际话语权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其涉华报道中也深有体现。
“卫星”通讯社涉华报道情况
“卫星”通讯社的涉华报道以对中国外交领域的议题关注、评论居多。总体看,其报道手法和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报别人所不报。2017年年初以来,恰逢美国新总统特朗普就任,其政策的不可预测性给国际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鉴于中美同为世界大国,中国对国际事件的态度、立场及涉华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都引发国际舆论关注。但相较而言,“卫星”通讯社对中国声音的关注度远高于西方媒体。仅以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为例,“卫星”通讯社对每场记者会的内容均进行滚动播报,每日平均大概播发五条消息稿,使中国声音得以有效传播。西方主流媒体则一般对此类消息采取不报、或滞后作为背景信息进行提供的手法,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新闻的时效性。
此外,在对中国专家、学者的观点引用方面,“卫星”通讯社与西方媒体也有很大不同。英文中“构饰”的说法(spin or slanting)认为,媒体报道为了吸引更多读者眼球,用夸张的方式编造一个故事或者在报道中只采用能支撑作者偏见观点的信息,以达到以偏概全的效果⑥。这种写作手法在西方主流媒体中较为常见。可以说,不论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还是中國对国际事件的看法,中国专家学者在西方主流媒体的声音较少,西方媒体大量引用西方国家中国问题专家的主观臆测性观点支撑作者带有偏见的判断,给我内政外交均带来诸多被动。“卫星”通讯社在其评论文章中,不论在其写作手法上,还是报道本身所体现的深层价值方面,均能秉持平衡报道原则,均衡反映中外专家学者的声音和观点,为我就一些问题及时对外解疑释惑,提供了渠道和平台。
见别人所未见。独到的观点和视角向来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也是“卫星”通讯社打破西方主流媒体垄断国际舆论话语权的不二法宝。
特朗普对华政策走向一直是外媒极其关注的内容。“卫星”通讯社在1月25日的报道中,结合特邀请印度总理莫迪今年较迟时候访美、安倍与特拟在华盛顿会面以及美新任防长马蒂斯首次外访选定日韩等一系列事件,引用俄专家的话指出,特与奥巴马的对华外交政策显现出彻底的继承性:即遏制中国的政策由奥巴马制定,特目前正在严格遵守。相比较而言,西方媒体在2月份才对特对华政策做出此种判断。
在新闻的竞争力已从传统意义上的抢时间变成抢角度的今天,谁有独特新闻视角,谁就会拥有受众。“卫星”通讯社在2月22日题为《美国怀疑中国在南海增强军事活动》的报道中,围绕2月19日美宣布“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将进入南海巡逻、美称中国在南海实际上已完成至少20个地空导弹设施的建设以及同时正在举行的东盟国家外长会议,引用专家的话指出这三者在时间上的“巧合”,也即“美国同时在对中国和东盟施加压力”,一方面,“美方有关中国导弹出现在南海的消息及其航母群在南海巡航是针对中国的把戏”,这为航母进行所谓的“巡航”提供了口实;另一方面,航母出现在南海也是向东盟国家“炫耀自己的军事能力”,逼迫东盟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报道引用专家的话总结为:“美国在南海制造军事紧张。”正是这种独家视角帮助“卫星”通讯社在强者如林的媒体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
说别人所不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0年发表的《麦克布莱德报告》认为,现代跨国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最终是为了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意识形态和统治权力。在信息的单向流动过程中,受益者无疑是代表垄断资本的少数发达国家,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难以避免在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受到严重损害。因此,西方媒体所谓的新闻自由和专业主义制造了一种幻象,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维护其背后利益集团的工具。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其在涉华报道中总是对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中国的正义立场视而不见,居高临下审视甚至不惜污蔑、抹黑中国。而“卫星”新闻社秉持的理念是“帮大家更好地了解事件原本的情况”⑦,这同样是其与西方媒体分庭抗礼的有效手段。
关于萨德问题的本质,“卫星”通讯社在其2月8日和3月3日的报道中指出,韩因为实际上没有独立的外交政策,所以如果特朗普对华立场强硬,韩国也会不顾导弹危机而进一步恶化同中国的关系,而美准备部署的萨德无法覆盖韩国的目标,能覆盖的仅是美国需要的阵地,且系统完全置于美国控制之下,韩甚至都无法了解美国雷达侦测的是什么。关于南海问题,该社在3月2日的报道中指出,美国不是南海周边国家,更不是南海问题当事国,它没有插手南海地区事务的立场。就贸易保护主义问题,该社1月28日题为《中国给了美国企业从悲观转向乐观的机会》的报道引用的专家的话可谓一针见血:发达国家总是希望别国开放市场,而自己却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其发展理念就是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获益。美国在这一点上就更为明显,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非常严重。
“卫星”通讯社以上报道特点可归纳为一点,“内容为王”。在我媒体技术上不断赶超西方,融媒体手段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打造独一无二的内容成为当务之急。正像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所说:“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内容永远是根本,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⑧
「注释」
①马建光:《今日俄罗斯”:全媒体传播实现舆论突围》,《解放军报》2015年11月27日。
②《“今日俄罗斯”新品牌Sputnik将于12月初启动中文信息专线》,俄罗斯卫星网2014年11月11日。
③陈怡:《解密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中国记者》2015年第3期。
④同②
⑤《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和广播副总编辑、信息总部主任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戈尔诺斯塔耶夫在论坛上发表演讲》,中国日报网2016年10月29日。
⑥Alsem,Impact of Newspapers on Consumer Confidence:DoesSpinBiasExist?Applied Economics,July,2005,pp.1-2.
⑦同⑤
⑧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人民日报》2014年4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