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摄影面临的挑战

2017-05-08 16:50朱兴鑫
对外传播 2017年4期
关键词:摄影记者航拍突发事件

朱兴鑫

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新闻图片在媒体报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全民摄影成为图片传播新兴的力量,新技术、新设备、新平台不断涌现,对传统的图片采编和传播方式构成严峻挑战,受众的图片消费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作为国家英文日报,《中国日报》创刊36年来始终坚持大图片采编格局,引领业界潮流。本文以笔者亲身经历的天津大爆炸采访所感所悟,讨论当下重大突发事件中新闻摄影面临的竞争与挑战,以及可行的应对措施。

一、传统新闻摄影面临的竞争与挑战

1.新技术的涌现突显传统摄影方式的局限性。当下的新媒体产品,如微博、微信、客户端,以及大数据、云计算、无人机等新技术、新设备层出不穷,图片采集方式以及传播媒介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读图时代,无人机航拍凭借智能轻便、使用成本低等特点,尤其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无人机航拍操作方便,起飞、降落等受场地限制较小,航拍画面也能满足高清要求。相较传统摄影,有着无可比拟的高度和角度优势。过去的航拍需要租用直升飞机来实现,费用高昂且不易操作。在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中,中央以及地方新闻单位派出摄影记者前往天津,记录了大量一手影像资料,但大多只能完成局部性的内容拍摄。其中,新华社、《新京报》《法制晚报》等媒体通过遥控无人机,从空中航拍了爆炸现场留下的废墟,场面触目惊心。而新京报首席摄影记者陈杰航拍的巨大水坑,视觉冲击力震撼,一举获得包括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在内的多个摄影奖项。在“东方之星”客轮翻沉、江苏盐城龙卷风事件、南方抗洪抢险等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无人机成为更多媒体的“标配”,在新闻摄影领域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2.全民摄影成为图片传播新兴的力量。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网上广泛流传的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图片,并不是出自专业记者之手。在天津大爆炸事故中,最早流传于网络的“火烧半边天”蘑菇云影像,就是当地网友用手机拍摄到的。笔者多次参加重大突发事件采访,个别地方政府出于对灾情处理及安全的考虑,会在受灾区域外设置“警戒线”,无形当中给媒体的采访报道带来了一些阻碍和不便。由于在距离天津爆炸核心区五公里处,无证车辆就已经无法通行,笔者只能徒步进入核心区采访。与此同时,身处核心区的人们不断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向外界传播着鲜活的影像。正是全民摄影的兴起,让更多人能够第一时间看到更加真实的新闻现场。

3.图片消费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近年来,电子书、手机阅读、网络小说、电子游戏等多种数字出版产品迅速崛起,大量受众在移动设备上获取信息,不再局限于传统平面媒体,图片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众多地方纸质媒体倒闭、停刊或者合并,其生存发展状况引起各界人士关注。笔者供职的《中国日报》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上起步较早,拥有报纸、中英文网站、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海外社交媒体等全媒体发布平台,并利用多媒体形式进行了杂志化、数字化包装,拓展了视觉元素和新闻图片的空间,更充分地满足了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二、突发状况对摄影记者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据国际记者联盟数据显示,每年全球至少有100多名记者身亡,或死于意外事故、自然灾害,或为了向世界报道有关战争、枪击事件和突发灾难而不幸遇难。这不禁让人思考,如何保证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摄影记者的安全。在天津大爆炸采访中,最大的困难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敌人——有毒的空气和数千吨化学品等危险因素。即便如此,摄影记者还是必须千方百计深入现场。

近年来,新闻媒体也在不断努力探索,最大力度保障记者安全。一般而言,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救援人员穿着专业设备,而记者的安保装备普遍落后,防护措施普遍不到位,自我保护意识也有待提高。笔者注意到,第一批抵达天津采访的摄影记者只戴着口罩就进入了核心区,没有其他防护措施。当中国日报社得知现场存放着有毒化学品,还有辐射、积水等危险后,迅速要求前方记者配备防毒面具、手套、头盔、护目镜等专业防护设备。笔者有幸得到了宝贵的名额跟随“全副武装”的防化兵进入核心区开展摄影报道,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安全顾虑。关心笔者的同行朋友一直在询问:可以不去吗?可以换人吗?在得知笔者会坚守现场后,他们送上了温暖的一句:那就注意安全吧。结束天津采访回到北京的大部分记者,都被安排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307医院抽血查毒,这也体现了各新闻单位对记者权益和人身安全的关怀。

三、关于应对措施的思考与建议

“不在新闻摄影现场,就在去现场的路上”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摄影记者的状态。如何全面提升新闻摄影和图片采编人员的专业水平,如何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做好新闻图片报道,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满足海内外受众的影像需求,这是每个新闻摄影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1.新闻媒体应当完善突发应急机制

随着我国大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了提高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中的反应和处置能力,新闻媒体应进一步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报道机制,加快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完善新闻“中央厨房”,打造全媒体发展体系。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快速有效调动媒体资源,并通过全媒体平台发布及时、生动、权威的多形式资讯报道。

2.更积极地拥抱新技术新趋势

为了提高新闻摄影和图片采编人员的全媒体意识,打造技术型采编人才队伍,新闻单位应该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使用前的专业培训,适应传媒产业的发展变革。如加大专项资金投入,配备无人机、VR头盔、全景相机等设备。中央电视台等国内许多媒体率先将航拍纳入常规新闻手段中,以多维视角采集新闻,形成了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采集和传播新机制,这一举措值得国内各新闻单位密切关注。

3.图片采编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水平

图片采编人员不仅需要较高的摄影技能、深厚的知识储备,还得拥有过硬的政治素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时刻秉持职业精神,培养国际化的采编视野,成为专家型图片采编从业者。在天津爆炸发生后的数小时内,社交媒体如微博、微信上充斥着大量的事故现场图片,还有被烧焦的尸体等极易引起受众不适的“问题照片”,甚至出现了张冠李戴的假照片和不靠谱的虚假信息,微信朋友圈几乎成了“谣言圈”,网络谣言随之滋生。所以,图片采编人员在图片编发过程中更需始终谨记,以多渠道核实新闻真实性为第一要务,尊重摄影师著作权,防止假新闻和谣言的产生。

4.摄影记者强化安全意識技能

摄影记者应当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加强事前安全培训。培训的目的,是把危险系数降到最低,比如防毒面具、专业防护服的正确使用,还有地震、泥石流、火灾等自然灾害中的避险防护措施;新闻单位应当给赴突发事件现场采访的记者配备简易药品、强光手电、无线定位、海事卫星发稿设备等,还需要给记者购买人身保险。

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过去一年半了。这是笔者作为新闻从业者第一次穿着专业防护服、头戴防毒面具进行采访拍摄,危险和困难是不言而喻的,经历和认识是深刻的。在一次采访中,防化小组刚开始清理危化品的工作还不到半小时,大雨悄然而至,黑烟再次冒起,突如其来的情况给他们的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指挥部立即发来命令,要求全体救援人员撤出爆炸点100米以外。8月的盛夏,全密封的防化服内温度高达50多摄氏度,笔者和防化小组成员不仅要时刻警惕现场再次发生爆炸的风险,还要忍受严酷的自然环境考验。通过这次报道,笔者对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新闻摄影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作为图片采编人员必须不断总结经验,创新观念,在对外报道实践中用图片讲好中国故事,让影像的力量在互联网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猜你喜欢
摄影记者航拍突发事件
航拍巴彦呼硕
与人为善的喜鹊
魅力航拍
T台救美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AirCraft航拍辅助软件
相隔40年的中国:变与不变
万事俱备,能飞多远飞多远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