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超云+袁能艳
案例中的这位老师在繁忙的一日工作中能关注文文这一独特的个体,注意到文文的各种行为,并意识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值得肯定。充分讨论这位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我们认为,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早期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的问题。
一、怎样理解学习品质
1.学习品质是什么
理解学习品质首先要了解学习品质是什么、不是什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学习品质是“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学习品质指向的不是儿童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儿童在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时的态度和倾向。案例中的文文对建构区中的磁力片这种新材料很感兴趣,前一天就向教师表达了“明天想去玩”的心愿并在第二天如愿以偿,然而在玩了一会儿之后就不想再玩了,转而想去玩别的……案例中的这些描述反映的正是文文对待磁力片的态度和倾向——想玩还是不想玩,想接近还是想远离。而文文玩磁力片的水平以及他对玩磁力片所需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并不能反映他的学习品质。因为一名儿童可以在拥有某方面丰富的知识和高水平技能的同时,讨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所进行的活动,不愿意继续学习和运用这些知识、技能。
不少教师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将学习品质与知识、技能混为一谈。事实上,学习品质的确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内容而存在,它是个体在面对具体的知识、技能时所表现出来的,却又不同于知识、技能本身。比如,一位拥有超强听力(能听到很细微的或从远处传来的声音)的孩子,未必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一个孩子年仅两岁,力气不够大,动作也不太协调,却愿意与妈妈一起抬桌子、扫地。前者有相关的知识、技能,却没有相应的品质;后者知识、技能有所欠缺,却有相应的品质。当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技能与学习品质之间的交叉、融合会越来越多,它们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发展。
2.有哪些学习品质以及各学习品质之间的关系
《指南》里提出了“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具体的学习品质。我们关注的焦点,不应仅仅停留在罗列这些学习品质,孤立地去理解它们,而应看到这些具体的学习品质之间的关系。马里奥·希森在《热情投入的主动学习者——学前儿童的学习品质及其培养》一书中,将学习品质分为两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对学习的热情”,涉及学习的情感、动机层面,包含兴趣、快乐、学习动机等要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中的投入”,涉及学习中的行为、行动层面,包含专注、坚持、灵活、自我调节等要素。显然,“热情”和“投入”是相互影响的,儿童对学习的热情程度会影响其投入的程度,而投入的程度也会反过来影响其对学习的热情程度。
在本案例中,教师的一个困惑是如何处理“兴趣”与“坚持”之间的矛盾。杜威在《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一文中,就深入地讨论了这一“兴趣对努力的讼案”。他指出,有人误将“兴趣”仅仅看作是“客体所激起的一瞬间的兴奋”,这样,“兴趣”与“努力”就对立起来了。实际上,“兴趣这个词是自我从事于、忙于、着手于、关心于、迷醉于客观教材的程度的证明”,这样,“兴趣”与“努力”就是统一的而不是割裂的,对感兴趣的事情,儿童当然会坚持、专注,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把“兴趣”等同于“兴奋”,简直就是在败坏“兴趣”的声誉;在事物之外包裹令孩子“兴奋”的“糖衣”,不仅没有教育性,更糟的是它浪费孩子的精力,会使孩子依赖于这种毫无意义的兴奋从而无法专注地活动。
那么,我们回到案例中来看,任幼儿想到什么区就到什么区,这就是尊重幼儿的兴趣吗?显然不是。我们不妨通过以下问题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兴趣:文文对磁力片表现出的兴趣是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是暂时的兴趣还是持久的兴趣?是他自己的兴趣还是成人虚构出来的兴趣?兴趣的发展要经历怎样的阶段和过程?孩子对一项活动是否有可能一开始不感兴趣,接触一段时间后又感兴趣了,或者,一开始很感兴趣,接触一段时间后却不感兴趣了?什么样的活动、环境、规则有利于兴趣的培养,什么样的不利于兴趣的培养?
同样,我们也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坚持:怎么才算孩子在坚持?一个有坚持性的孩子是不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活动中都要坚持?在有外在目的的活动中(如完成任务后有奖励)和没有外在目的的活动中(如因为好玩所以参与),孩子的坚持有何区别?充分了解任务的坚持和不了解任务的坚持,有何区别?“坚持”是否与“灵活”相冲突?
如果我们不能回答这些问题,或者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我们就很难真正深入地讨论“兴趣”与“坚持”。
3.学习品质的发展有何特点
有些学习品质,如好奇、有兴趣、敢于探究、积极主动等,儿童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具有了,但这些良好的品质如果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就可能呈现出L型发展曲线,即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不是增加了,而是减少了。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就是指要保护儿童的自主性、重视儿童学习品质的发展。
学习品质的发展是有一定序列的,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只有掌握这种序列才有可能读懂儿童,进而支持儿童的发展。这样的发展序列,我们可以从《指南》里找到大致的线索,而要了解更详细的发展序列,既需要研读儿童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也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
二、如何培养学习品质
1.众多因素影响学习品质的培养
●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 如果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是积极的、正向的、支持性的,就有利于儿童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如果成人和儿童之间的关系是消极的、负向的、非支持性的,就不利于儿童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比如,当文文提出“我明天想到建构区玩,因为我想玩磁力片”时,教师以“好的”“希望你有耐心,好好玩,坚持到底”之类的话回应,这是积极的、正向的,但对儿童的支持性不够。如果成人的回应是“哦,好啊!你准备怎么玩呢?”“你准备和谁一起玩呢?”或许可以给予儿童更多的支持,至少有可能借此了解儿童的兴趣是暂时的、冲动性的,还是思考之下产生的。此外,成人与儿童谈论活动中的情感体验、遇到的困难、经历的过程,也会影响儿童学习品质的形成,比如,教师可以说:“用磁力片拼搭飞机可好玩了,但是有点难,我试了好多次才成功,你明天可以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