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祎芳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指出,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乃至今后学习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新课标还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一、搭建平台,营造阅读氛围
1.设立书架,丰富阅读内容
在这个平台上首先要有丰富的阅读材料,而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契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我鼓励并引导班内学生将自己读过并觉得值得一读的书带来,与大家分享阅读。我带领学生在书本封面贴姓名、做标签,设立班级图书架,每周邀请一名小小图书管理员对图书借还进行登记。这些书籍内容丰富多彩,也给学生开辟了宽阔而自由的阅读选择空间。
2.装点教室,渲染书香氛围
教室是学生阅读学习的主阵地,所以我充分利用学习园地、黑板报以及墙面进行阅读氛围的渲染。让学生耳边萦绕的是琅琅书声,眼前展现的是随处可见的阅读资源与励志名言,鼻尖似乎还能时不时地触及浓郁的书香味。
3.保证时间,翱翔知识海洋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是有的。”在校内,我充分利用好兴趣课、晨会课来引导孩子阅读;在校外,我总是鼓励孩子们利用看电视、打游戏等时间来读书。此外,我也鼓励家长多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过程,形成亲子阅读的良好氛围,逐渐让阅读成为孩子每天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二、师生共读,燃起阅读激情
1.声情并茂,朗读熏陶
阅读分为朗读和默读。对于注意力较弱的一二年级孩子来说,朗读无疑是较为理想的阅读方式。所以在课外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我采用教师示范朗读或小老师朗读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先学会听,并在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和多变夸张的表情与肢体动作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每周二的晨会课上我总会声情并茂的给学生读故事,有时一个故事要读好几节晨会课,有的学生就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故事的发展情况,便来问我借阅这本故事书,我当然是非常乐意的。好几次,我都请同学来当小老师,为大家继续朗读未完的故事,他自是乐在其中,而底下的小听众也都陶醉其中,课后也是跃跃欲试。在这一过程中,我也会毫不吝啬的给予他们真诚的表扬。这样每周短短十分钟的连环故事会或者古诗朗诵会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面,也培养了孩子的倾听能力,更让学生得到了朗读熏陶,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2.设置悬念,感悟魅力
一次,我讲述了《窗边的小豆豆》中一段内容:“‘巴学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它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门……与众不同的教室……除此之外,‘巴学园还有着与众不同的校长,你们知道校长与众不同在哪里吗?”就像这样设置一个小小的悬念,都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推动他们将阅读落实到行动中去,进而品尝到自己阅读的乐趣,感悟书本的魅力。
3.课堂延伸,兴趣盎然
在学习了《快乐的节日》《歌唱二小放牛郎》等由歌曲修改而来的课文后,我不仅让学生以唱歌的方式来记忆课文内容,而且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找找类似的课文来阅读、来歌唱,学生们也是充满热情,读得不亦乐乎。
三、方法指导,点亮阅读之路
1.选择好书,用好工具
课外阅读读物的选择对于学生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低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所以我就推荐学生选择带有注音,并且配有适量插图的读物,这类读物既能让学生没有阅读压力,也能让学生在读的同时通过观察插图来想象,从而产生阅读兴趣。而当学生学会查字典后,我便鼓励学生选择篇幅较小的去拼音读物,当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时,就去问问这位无声的老师。这样在培养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巩固、提升了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2.读写结合,积累知识
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而课外阅读是众多知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要求学生做到以上“三到”,我还引导学生动动手中神奇的笔。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前,我总要提醒学生准备好摘录本,每当读到精美词句或自己喜欢的字词时,都将它们记录在摘录本上,在阅读中所产生的看法、疑问等都可以记录下来。别小看这样一个不起眼的细节,日积月累,它终将带给学生不少的帮助,甚至让学生受益一生。
3.自主阅读,交流收获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作为教师我们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正所谓“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在课外阅读中尤为如此。每次阅读课我都将其分为两部分,前25分钟自主阅读,后15分钟进行交流,让学生分享优美词句,讨论阅读疑惑,交流读后收获。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读、写、说相结合的阅读实践,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提升其阅读能力。
四、多元评价,内化阅读动力
1.同伴欣赏,共同成长。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让学生进行故事大王的争夺赛,全班小朋友作为评委,对其讲述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与否以及肢体表现能力做出评价。在评价中,我引导学生先看到同伴的优点,再指出不足之处。
2.教师激励,促进发展。在阅读评价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赏识与激励的作用,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学生从评价中感受到了关爱、鼓励,自然会燃起继续阅读的信念。
3.家长支持,提升兴致。家长参与到评价的过程除了能够了解孩子的阅读学习情况,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濃郁的阅读氛围。在阅读后,如果随时都能找到一个对象进行交流倾诉,那孩子必然会将课外阅读作为日常交流的话题,让孩子陶醉其中、兴致盎然。
阅读就是一种需要自觉的行为,只有自己想阅读,才能将书本的魅力散发的淋漓尽致。只有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逐步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变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我也正不断探索更多、更好的能够点燃学生阅读兴趣的新方法、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