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光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资源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成为《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可资利用的资源。要整合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应用目的,首先要从观念上重视网络资源,其次要注意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整合,同时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持续性教学。应用网络资源时,利用起优点的同时,还要避免其带来的弊端。
关键词:《中国当代史》 信息时代 网络资源 应用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提高,它对高等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也不断加强。从早期的影音资料,到电化教学,直到当下的网络教学。信息时代下,蓬勃发展的网络为高校教学提供了便捷、丰富的信息来源,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师范类普通高校历史专业《中国当代史》课程内容涵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史,涉及领域多,内容杂。现行课程教材内容较为枯燥。[1]这对于当前信息教育环境下学生对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产生诸多不便。在当前信息条件下,如何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目前学界对此研究尚较薄弱。本文试以《中国当代史》课程为例,对网络资源在其教学中的应用作一简要探讨,以期抛砖引玉之效。
一、网络资源在《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现实性与可能性
(一)网络资源在《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中应用的现实性
当前随着时代变迁,我国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的严峻现实与社会对应用型史学人才的需求形成了极大反差。[2]应用型史学人才培养成为国内众多高校特别是师范类本科院校正积极探索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如何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的,从教学方面来讲,关键在教学内容。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而实际教学中,现行教材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信息时代下,以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的网络技术为载体开发的、用于教学的校内外资源极为丰富。它的呈现形式包括各类图像、音频、视频、文本等,通过与《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巧妙地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网络资源在《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可能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中运用的重视,现代化教学设备已普遍使用。加之网络的普及,教学资源的范围大大拓宽。对于历史学科而言,传统的资源局限于文字、地图,而网络时代专业站点、网页及其负载的声像图文资料和信息,形成了一个海量的、开放性的网络资源库。网络技术的进步、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高校电子阅览室设备的不断完善,使学生可以便捷地利用网络资源。这使网络教学资源在《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中应用成为可能。
二、网络资源在《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举措
(一)在信息时代必须从观念上重视网络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应用型史学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技能的掌握。在《中国当代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可设置一些环节加强学生核心技能的训练。如推荐给学生一些网络文献资料数据库、专业网站等,使学生在引导之下自主掌握查阅和检索文献史料的基本技能,改变传统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单向式教学模式。如读秀学术搜索(www.duxiu.com)拥有430万种中文图书、10亿页全文资料。其搜索引擎对资料的查阅极为细致,覆盖面极广。当代中国研究所主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http://www.hprc.org.cn/)拥有学术界对中国当代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展示,同时也公开了大量文献、图书、期刊等在线网络资料,可供学生学习《中国当代史》课程之用。因此,网络资源的在教学中的应用,从形式上看是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材平面文本的不足,从内在看,是通过一种新的资源的引入,结合学生特点引发其学习兴趣,最终使其参与到课程学习,进而提高其自主学习的技能。
(二)从形式上,加强网络资源与教材内容的整合
《中国当代史》课程内容丰富,涵盖诸多领域。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传统课程纸质课程教材的不足之处非常明显,主要体现在内容枯燥,且缺少必要的配套地图、历史图片、历史视频及音乐等。因此,对于在信息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历史专业学生,教师想通过单纯依靠教材完成知识的内在转化,难度较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通过對网络资源的筛选,加强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利用。首先,厘清基本线索,梳理出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其次,对于课堂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历史事件、概念、地图地貌,分类整合网络资源,组织课堂教学。如新中国初期对于经济秩序的整顿,平抑物价,展开“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等,学生对此背景很难理解。又如,文革后期,毛泽东对“四人帮”一伙阴谋夺权的批评、阻止以及对老干部的保护,对此很多学生也很难理解其原因。通过网络资源中与课程内容相关影像视频如影片《风起云涌》、历史图片《毛泽东映像》等,对其加以合理的技术剪辑与后期处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添设,把大量具有视觉、听觉冲击力的声、像、图、文呈现给学生,使其“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可激发兴趣,拓宽视野,而且还能加深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提高教学效果。
(三)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实践教学是历史专业人才能力提升的重要环节。在《中国当代史》课程实践教学层面,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开展研究性学习,来全面提升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
在《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基本知识的梳理和线索的介绍,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依托网络信息资源平台,结合所学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课程学习的参与度。具体做法如提出核心问题、论证并确定选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形成个人结论等。在上述过程中,学生围绕选题所进行的自主研究活动,除自身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原因即在于目前研究性学习需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而目前高校藏书资源较为紧张,无法满足成规模的研究性学习需求。因此,将网络资源引入教学活动,可弥补此方面的不足,使学生通过查找利用网络资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其专业综合素养同步得到有效提升,有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另,在课堂小组研讨中设置多视角的讨论选题,如“朝鲜战争对中、苏、美、日、台及朝、韩等国家或地区的影响”,组织引导学生通过集体协作,分组探讨,查阅资料、组内研讨、完成报告、课内交流等环节,使其动手、动脑、动口,可提升其语言表达、沟通交流、逻辑思维、论文写作等综合技能。
(四)通过网络课程及其他教学平台,实施持续性教学
信息化时代,网络资源具有容量大、种类繁多、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同时还具有开放性。大学生作为高校学习的主体,对于网络资源的获取,随着校园网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信息媒介的广泛使用,也变得触手可及。而《中国当代史》课程由于计划大纲对教学课时的设置,加上课程内容的庞杂,使课堂教学时间相比较而言较为有限。为使师生交流避免因时空的限制而能持续进行,利用当下网络资源易获取的优势,使之成为可能。因此,在《中国当代史》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公共网络教学平台的形式,辅助推行全时性教学,以获取额外的教学效果。具体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教材内容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预设,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查找网络资源加以解决。学生在对网络资源进行视听、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式平台,进行点评,引导其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探究及研讨,形成研究报告或学术文章。另外,引入网络教学资源,也有助于吸收利用学术界的最新科研成果,使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结语
在信息时代下,网络资源引入《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使其内容丰富多彩,组织形式多样,过程形象生动,有助于提高普通高校历史专业《中国当代史》课程教学的灵活性、生动性,在增进趣味性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技能。总之,我们在利用好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之时,也要避免网络资源带来的弊端。如网络资源信息量庞杂、良莠不齐,甚至引起网络病毒的入侵。[3]因此,如何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阻杀病毒,也成为《中国当代史》课程在利用网络资源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何沁.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2] 沈一民.《历史学“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继续教育研究》,2014(7):104-106.
[3] 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