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宇,现任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南通市“226”中青年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小学科学专委会常务理事,教育部“一师一优课”部级评审专家。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科技辅导员等十多项表彰,多次在江苏省教学比赛和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各地进行公开教学和学术报告六十多次,主持或参与全国、省、市级课题七项,在《人民教育》《中小学管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现代中小学教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近年来,致力于项目学习的推广与实践研究,成果颇丰。
一、综合学习社区系统架构
项目学习起源于美国。1918年9月,杜威的学生、著名的教育家屈伯克发表了《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的应用》一文,首次提出了项目学习的概念。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屈伯克的项目教学法在美国的初等学校和中学的低年级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项目学习在国外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尤其是在欧美国家,成为一种很受推崇的教学模式。在美国,大学相关学者和中小学校实践教师结为项目学习团队,共同开展研究,使得项目学习逐步成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学习模式之一。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一位美国校长介绍,美国部分学校的课程当中,项目学习课程已经占到70%以上,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分科学习课程。
在国内,总体上来说,项目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理论研究没有形成体系,对项目学习的基本理论也大多援引自国外,而且主要侧重在基本概念、特征、要素、实施环节上。近年来,随着INTEL未来教育技术培训在国内的广泛开展,项目学习这一教育术语才逐步进入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2012年伊始,随着小学教育国际联盟这一民间学术组织的成立,斯坦福大学的项目学习课程专家团队多次到国内来讲学,一批国内名校加入其中,项目学习的开展和实施在国内才算是正式开始。虽然引入时间短,但是发展速度却很快。不少学校、教师逐步形成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基于校本的实践性很强的项目学习课程、操作思路和实践案例。这几年,包括《人民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期刊开始陆续刊登有关项目学习的文章,《教育》杂志更是开辟了《项目学习》专刊,这些都为项目学习在国内的展开和推进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得国内也形成并保持着一批不容忽视的项目学习研究团队。
二、项目学习的内涵与价值
什么是项目学习?常见的定义有两种——
百度百科给出了这样的阐释:项目学习就是一个特殊的将被完成的有限任务,它是在一定时间内,满足一系列特定目标的多项相关工作的学习掌握。项目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参与了一个长期的学习任务。要求他们扮演现实世界中的角色,通过工作研究问题,得出结论,就像成人工作一样。他们常会遇到社区或真实世界中的问题,需要使用科技手段研究、分析、协作和通信。他们会在社区与专家或社区成员一起工作。学生接触各个学科领域,会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概念,明白不同学科是如何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认为:基于项目的学习(Proiect_based leam-ing,简称为PBL,国内也译作“项目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项目、任务或课题来帮助学习者学习的方式。这些项目是包含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议题的任务,需要学习者进行设计、解决问题、做出决策或是参与探究活动;教师给予学习者较长一段时间的自主学习机会;最终学习者将创作出实际成果或是进行报告展示。
项目学习之所以由星星之火迅速发展为燎原之势,有其内在的必然性,这是时代发展和教育发展的一种内在呼唤。原因有二:
首先,项目学习的方式更利于知识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衔接。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学习的目的仅仅限于文化知识的掌握。这种目标导向下的学习是把所要掌握的知识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取出来,编成体系严谨的教科书,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达成。学习者所学习的知识被人为地删除了许多复杂的干扰因素,变得抽象、单一,这样虽然能让学习者一下子抓住本质、要点,但不利于学习者全面地了解知识的生活原形。一旦进入社会,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学习者往往变得束手无策。自从进入信息社会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学习的目的不再是存储海量的知识,而是涵养富有思想和方法的营养基,在此基础上生长、创造更多的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用知识创造财富。项目学习的优势恰恰在于它是一种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它能从多个层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聯网+”成为当今社会的最热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严格,而是出现了各种各样高水平、高层次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新的行业和产业。这种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也推动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让学生从小开始,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性的基于项目的学习来拓宽自己的视野,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将来长大后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互联网+”式的科技发展形态,成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有力推手。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学习对于课程资源的要求极高,仅靠一本教科书和教师脑子里的那一点知识储备是远远不够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得到极大丰富,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获取更方便、快捷,这无形中为项目学习的良性发展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三、项目学习在国内正面临着巨大困境
项目学习顺应了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潮流,在国内也正在迅速成长、开枝散叶。但是,在我们为之欣喜、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项目学习在国内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境与挑战。
(一)从国家层面看,发展项目学习的促进机制尚未形成。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挤压了项目学习实施的时间和空间。上文提及,在国外,项目学习是与分科课程相对应的一种综合化的课程实施方式,它是用项目学习这一综合化的学习方式来逐步取代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各类分科课程,将原来应该在分科课程当中达成的各类教育教学目标融入到项目学习中来,通过项目学习这一综合化的课程完成原来应该由分科课程达成的目标。简单说,开展项目学习占用的是分科学习的时间。
但尴尬的是,项目学习自从进入我国开始就跑错了路,进错了家门。在我国的国家课程设置中有一门课叫做综合实践活动课,因其强调了综合、实践、活动等字眼,与项目学习的理念颇多相似之处,因此项目学习自然就归入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范畴当中去了。可是,我们来看看国内课程计划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设置比例:一、二年级不开设,三、四、五、六年级综合实践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合起来每周四课时。现在各个省都设置了自己的地方课程,学校本身也开发实施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这样一来,留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本就堪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当中再划分出来给项目学习的时间又能有多少呢?
再来看看开展一个项目学习的时间到底要多久呢?熟悉项目学习的人都知道,项目学习强调让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让学习自然生成,学生的学习和研究能走到哪里,教师就该陪着他们走到哪里。因此,一次项目学习活动,其周期往往是数以周计甚至数以月计的。面对国家课程设置当中可能留给学生和教师开展项目学习的那一点点空间和时间,这几乎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次,从职评制度上束缚了教师的积极性。目前,我国的职评制度是鼓励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大原动力,因为晋升职称是工资收入上涨的最主要途径。但是现有的职评制度特别强调学科性,在本该淡化学科界限的小学也是如此,要评语文的职称必须有语文的公开课、赛课证书,发表语文的学科论文。其他学科也不例外,这叫做专业对口。虽然也有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职称评审,但是因为国内几乎没有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职教师,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由语文、数学和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毫无疑问,这些兼职教师更在意原来学科的专业发展,心不在这里,智慧自然也就不在这里,这客观上导致教师普遍缺乏参与热情。
(二)从学校层面看,引入项目学习对学校的管理和组织能力是巨大的挑战。
即使一所学校充分认识到了项目学习的好处,管理者们就大力发展项目学习活动达成了一致,他们在管理和组织方面也会面临许多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因为国家课程占据了学生在校时间的绝大部分,还要安排其他不得不安排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留给项目学习躲闪腾挪的空间微乎其微。校长们不得不为了这一点时间和空间绞尽脑汁:
第一种方式,每周的4节课中去掉两节地方课程,再去掉1节其他的校本课程,还剩1节课可以用来开展项目学习。这显然太少,所以不得不把每周的这1节合并起来使用。每周1节,一学期就有18-20节,把这18节课放到一个星期里面来,就意味着这个星期每个下午的3节课都可以全部用来开展项目学习,这样勉强可以保证每学期开展一次时间相对充裕的项目学习活动了。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这打乱了原本的课表安排,给日常的教学管理带来诸多麻烦。
第二种方式,合并和规整课程。管理者们为了开展项目学习活动,咬咬牙,尝试把原来的校本课程乃至地方课程的内容和项目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些规整和重组,合并到一起并成一门新的大课程。这样一来,时间宽裕多了,每周用于项目学习的时间可能达到3-4节。但是,副产品就是,原来地方与校本课程的一些内容不忍、不敢舍弃,但与项目学习内容兼容度极低,合并起来不伦不类,滑稽可笑。
其次,项目学习因为其开放性和生成性,在实施过程中,常常需要打破原有的班级建制,实行重新编组;有时需要走出户外,甚至走向社会;有时需要及时添置、提供学习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器具、材料。如此一来,组织者将面临三大问题:常规、安全、经费。因为班级被打乱,原来学校管理中按照班级、按照课时进行责任切块包干落实到教师头上的做法将难以为继。因为需要走出户外、走出校外,安全方面的考虑成为管理者的第一要务,在这个学生安全重于一切且安全由学校负责的时代,管理者们即使敢把学生带出去、放出去,那也会浑身捏出一把冷汗。因为涉及到一些材料的购置与提供,就会有经费的矛盾,让家长买可能会引来不满与非议,而由学校购买那本就不多的公用经费又显得捉襟见肘。
(三)从教师层面看,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项目学习是基于学生的生长需要的,因此一定是以学习为中心的。对于项目学习开展以后会涉及哪些学科领域,每个领域中会涉及到哪些知识点,会锻炼和培养到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某一个具体的问题学生最终会研究到什么样的深度,这些因素在学习活动开始之前组织者可以有所期待,却绝不应该是组织者事先设定的。孩子们会往哪里走,能走多远,必须在大家充分讨论以后,组织者根据大家讨論的情况进行整理,然后编制导引文件分发作为学习小组的行动参考。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一个“教者”的角色,如果仍然延续现在的教学方式,脑子里整天思考着“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将不能很好地胜任项目学习参与教师的角色。
项目学习需要的教师,不再是根据固定的课本备课然后一成不变地执行教案的教师,是能根据学情随时调整活动目标的教师,是能把项目学习的项目与学科教学中的课程目标完美衔接、分段实施的教师,是能跳出学科的狭窄视野站在实际问题解决的角度思考学习进程的教师,是既能坚持让所有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达到学习目标底线又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个性化的发展的教师……无疑,项目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和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的小学教师队伍一方面是思想上还没有能从“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向“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也还不具备这种项目学习对参与教师提出的能力素质要求。因此,当我们要求他们放弃他们坚守多年的教学套路,参与其间、改变自我的时候,他们会有本能的排斥和恐惧。
四、面对困境,项目学习如何实现超越
虽然,无论从国家、学校、教师个体的层面来看,当下的项目学习在我国的发展遇到了不容忽视的瓶颈与障碍,但是,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悲观和丧气。相反,我们应该直面困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因为我们坚信项目学习走在教育发展的正确道路上。只要路没有错,那么,哪怕有再多的困难与波折,我们也终将到达理想中的目的地。风物长宜放眼量,事物总有两面性,如果仔细思量,我们也能找到很多的积极因素。
(一)教育发展的理论环境越来越适宜项目学习的发展。
近几年来,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将逐渐取代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这一点几乎成为了大家的共识。虽然,从理念认可到实践跟上可能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种趋势已经不可逆转。项目学习,作为最好的践行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之一,没有理由不被人们接受和认可。
其实,在以学习为中心的前提下,人们已经在探索很多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都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例如,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该模式与项目学习的理念和方向从本质上是一致的。项目活动设计通常也需要围绕某个问题的解决而展开,许多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以某种项目活动的形式实施。再比如,语文、音乐学科提出的主题大单元教学模式,都强调超越课时局限,以大单元为主题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围绕一个个的主题开展学习,和项目学习有异曲同工之妙。科学教育开始兴起的STEM教育,强调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整合,让学生从学习阶段开始就把上述四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为将来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做好铺垫。这些,都为项目学习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榜样。而这些模式运行的最佳效果都是以打破现有的班级授课制模式下的课堂教學程式为前提的。如此看来,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学校教育方式也许将面临一次根本性的变革,项目学习将和诸多的先进学习方式一样,登堂入室,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流,而不是像今天一样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夹缝之中求生存。
(二)教育行政部门可以加大介入的力度,让项目学习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目前,想要项目学习全面代替学科课程,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流,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即使在项目学习研究已有百年积淀的美国,这种转变也在经历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行政部门依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第一,可以适当调整课程设置,缩减国家课程的课时总量,给学校留出一定的课改空间,让他们可以有相对充裕的课时来尝试开展项目学习活动,在尝试中发展。第二,可以在师资配备相对较强的地区和学校设置部分试点学校,让他们成为项目学习改革的先驱和探路者,待相对成熟后逐步扩大试验区,由点及面,稳妥推进。
(三)多种方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项目学习开展奠定基础。
一方面,要认识到项目学习是一种超越学科教学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各门学科的职评和其他评价中要承认项目学习,鼓励项目学习,不再将其视为一个孤立于其他学科的异类。这样,教师才会愿意在项目学习中投入精力、开展研究,才有可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项目学习理论、积累丰富的项目学习实践经验与案例。
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送出去,请进来,多让教师参与项目学习相关的各类培训,开阔视野。尤其是要向走在前面的美国同行学习,直接开展这种跨国的交流与对比,有利于我们的教师迅速找到自己的问题与不足,打破脑子里积淀多年的固有的教学方式。限于经费,不少学校通过选送代表参加一些相关会议进行培训,然后以开展二级、三级培训的方式再培训更多的教师。实践证明,因为本身培训不系统,理解不深刻,再次培训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不少教师经过培训仍然未能对项目学习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