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要怎么上,学生才喜欢

2017-05-08 21:14杜卫斌
中国教师 2017年8期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师

杜卫斌

魏勇,中学特级教师。执教经历丰富:乡村小学3年,乡镇中学8年,省重点中学7年,北京十一学校8年;教过政治、语文和历史。爱好读书,使魏老师成为一个睿智的人,一个善于思考的人。喜欢写作,著有《用思想点燃课堂》《教师的力量》和《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被《南方周末》称为“特立独行的蛋”,也有媒体称之为“麻辣教师”。

魏勇自称是一个表面温顺、内心叛逆的人。所以,他一直在追寻一种不一样的课堂,一种能激发他内在持续热情的课堂,比如,不精确的课堂,以给学生惊喜为教师对学生的最大尊重的课堂。魏勇勤于笔耕,《怎么上课,学生才喜欢》以其独有的语言和角度阐述了他对课堂教学的哲学思考,给人以巨大的、痛快的冲力。

推己及人,以学生为本是好课的

基本前提

魏勇说,教师要善于从“教师”这个强势地位转换为平和的共同學习者,时刻提醒自己,自己也曾是一名学生,要以学生的视角看待问题,以生为本。面对知识的更新和时代的发展,教师要谦卑,要经常提醒自己,自己所知道的极其有限,只不过年龄大一点、接受教育多一点、生活阅历丰富一点,在创造力、想象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上,教师不一定强于学生,所以,教师不能常常表现出一种绝对权威的姿态。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为中心,一切为顺应学生的成长而设置。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他们才会放松下来,这样,学生才能讲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李振涛在《教育常识》中说,读透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是教师心灵世界最大的空白,也是最不应有的空白。在魏勇的课堂上,学生永远是真正的主角。他很反感一些公开课上常见的情形:教师态度和蔼可亲而教学内容空泛,仅以华美的包装(形式考究的PPT课件、幽默的课堂用语)取悦前来观摩的专家,而忽视学生的观感。

魏勇认为好课的基本前提就是以学生为本,当教师在内容、价值观上有一个真正谦卑的看法之后,才会真正出现一种由内而外的平等。

关于好课的四个标准

在魏勇看来,一堂好课,关键在于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成长、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起航。好课不一定完美,但一定有其独特之处。魏勇认为,好课的标准有四:

第一,好课要以学生为中心。课的本质不是为了教师的自我展示,学生也不是教师上课的道具。魏勇曾参加一个优质课评比,深有感触。三位名师授课后,听课教师和上课学生对执教教师的评价并不一致。听课教师认为授课教师专业素养高,上课学生则仅仅认为教师教态亲切。这说明学生仅仅对教师有印象,对教师的课却并未在意。在教师精心设置的课堂里面,为什么学生感受最多的是教师的教态或者口才,而不是思想和认识上的收获呢?教师只是重视了课的设计,并未真正关注学生。这就是症结所在。教师定位的错误,使

得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变成了学生的迎合。

钟启泉在《读懂课堂》中提到,对于鲁迅《故乡》一课,中日教师进行同课异构。日本教师的学习设计把学生置于中心地位,通过反复阅读、思考、讨论,引导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思想境界。中国教师则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前者的课堂是由学生讨论的观点结束,后者则是由教师预设的结论结束。因为日本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习氛围,揣测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的思考,辅助学生的活动。”由此,钟教授向教育界发出警示:我国中小学面临着课堂危机。

认清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回归本身。这样师生双方才有一种安全感,才能够讲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才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生成新的知识、兴趣、见解以及

情怀。

第二,好课有一定的模糊性。模糊性指的是课堂流程的粗线条,并不是指知识点和教学思路模糊。这种模糊可以理解为教师愿意时刻围绕学生的课堂反馈,放弃自己的先前预设,倾听学生,与学生对话,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实现教学相长。模糊性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意境的模糊。这种模糊也好似中国画中的“留白” ,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空间,让他们深入思考、展开想象、拓展思维。

第三,好课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好课的开放性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师生具有接受合理观点的心态,能够不断修正、完善对问题的认识。拥有开放的心态,自然容易接纳他人的思想和见解,进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促进问题的解决。一个善于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呵护学生的教师才能做到这一点,学生更容易与这样的教师打成一片。教师需要保有的一个优良品质就是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这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勇气。开放的另一层意思指要有开放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超越了专业本位、学科本位和教师本位,能够打破学科界限,实现学科融合。如《美国语文》中《有趣的故事》那篇课文提到的教学要求那样,既有收集、又有设计,在语文课中将历史、科学、艺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四,好课是有边界的。好课是开放的,但并不是说好课没有原则,没有边界。好课需要循着教学目标、学生实际、课堂状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而不能毫无目的地延伸扩展。魏勇以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认为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既遵循其内在的逻辑,又能够在开放的前提下得出一个比较严格的解释,这样才能在解读中建构一节美好的课堂。又如历史课,课堂的边界指的是对事实、证据和逻辑的坚守,离开了这些东西,历史就不是新颖,而是胡说八道了。

好的课堂教学要教会学生思考

一直以来,魏勇都把“为尚未到来的社会培育新人”作为自己的教学宗旨,所以他的课堂风格,既是启蒙式的,又是启发式的。真正的课堂需要留给学生值得一生铭记的东西,包括知识、情感、文化等,但最让学生受益的应该还是学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富有意义,才有生命力。

历史课教什么?魏勇认为历史学科的本质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精确细致的分析,需要一种批判性的思考。而把这种思考的意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具备这样的素养,历史学科的本质才得以体现。学习历史,是要学会如何从一个一个历史事件中得到一个明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这个过程以及最后形成的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才是历史学习应当追求的目标。即使学生在若干年后忘记了历史事件的细节,也不会忘记分析案例的思维方式,这才是学习历史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学习中学生会意识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他们需要对人类事务中的偶然性和不合逻辑性做好准备。最终,他们在面临难题时,能够深刻地意识到选择的多样性及其可能的后果,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在魏勇看来,历史课上,教师教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考问题的方式,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国家前途和人类共同命运的人。

关于课堂教学,他认为,要教会学生独立思考,有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就会生发出最有成就感的创见;要教会学生怀疑,没有怀疑的精神,就只会人云亦云,无法接近真理,真正的学习就无法发生;要教会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建立辩证的哲学观,没有绝对真理,只有相对真理,对历史和前人所谓的真理都要谨慎地辨别和运用。在书中,魏勇反复提到“思”:教育要追求“思”的在场、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和能力、为了充满思考的课堂,这也是一个理想的课堂,即存在主义者的课堂。

在“一席”演讲中,魏勇说,李鸿章以为他所在的时代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他认为,今天的社会才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希望教师都能够回归教育的常识,上好每一节学生喜欢的课。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历史课堂教师
欢乐的课堂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秋天在哪里
新历史
美育教师
写字大课堂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