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航母

2017-05-08 14:41
齐鲁周刊 2017年16期
关键词:威仪郑和西洋

越来越多的迹象证明,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即将建成使用。一些消息同时指出,这艘可能被命名为“山东”号的航空母舰极有可能在4月23日下水。

4月23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军节,在68年前的建国前夕,1949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成立,张爱萍将军任首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值得一提的是,也就是在这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长江天险,解放南京城。在这一天,海军宣告成立,显然有着别样的意味。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把每年的4月23日设定为海军节。而在此之前,2008年12月26日,第一批亚丁湾护航编队从海南三亚军港起航,中国海军首次走出国门,开启深蓝远征。

从亚丁湾护航到“辽宁”舰再到“山东”舰,从600多年前的郑和下西洋到123年前的甲午海战再到新中国海军的从无到有,中国海军经历了一段屈辱的历史,然而,历尽劫波,中国人的航母情结情根深种,热情不减,如今,终于等到了全面驶向蓝色文明的日子。

4月20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4月23日,“山东”舰或将下水。一种蔚蓝,两处雄姿,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本专题12—25页)

海洋意识的觉醒

如果要说起中国人的海洋故事,首先要提起的必然是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的壮举。

在郑和之前,茫茫大洋对中国而言,甚至是一种类似长城的地理屏障,它在心理上隔绝了一切海外威胁。郑和率领他的船队走进海洋,驰向远海,是大明帝国主动走向世界的一种姿态:以和为贵,四海之内皆兄弟。

在今天看来,这样走向海洋的姿态,难能可贵。而就在郑和开始下西洋百年之后,葡萄牙人领先,西洋传教士纷纷东来,带来科学技术,也带来了自以为是的意识形态。

郑和下西洋后不到250年,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中国国土于是产生前所未有之危机,坚船利炮让亡国灭种成为一种可预见的现实。至此,中国人的海洋意识才开始觉醒,北洋海军组建,但由于封建帝制的腐朽,少數海洋先驱者无法,也无能力组织起一支强大的海军。

晚清海防的彻底失败,今天公认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国力,而在政治上的彻底腐朽。民国推翻了帝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伊始,孙中山便主持建立海军部,并在1921年主持拟定的《建国计划》之《国防计划纲目》中,提出“制海权的竞争主要是海军实力的竞争”。民国海军精英们由此从海外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海权思想,制定了庞大完整的海军建设宏图,甚至连航空母舰的建造都在计划之内。

但是,虽然孙中山将海军建设列为国防建设之首,动荡分裂的政局与落后的经济能力,却让中国海军和日本海军的实力,比清末出现了更大得多的落差。到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海军已经彻底退入到内河长江,甚至通过凿沉战舰于长江来御敌深入——冷酷的事实教育了国人:落后必然挨打,残破的国力,当然不可能诞生一支强大的军队;而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国土必然被蹂躏,国民必然无尊严而被凌辱。

蓝色威仪

自1949年,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才拥有了一支可信赖的强大军队。建国后,为了落实海军建设计划,中央曾将建国初期与苏联谈判中筹措的最大一笔贷款——共3亿美元中的一半拨给海军。但遗憾因朝鲜战争迅速爆发,无奈中只得将其中1.3亿美元经费挪给空军应急。中国人民海军解放台湾的战略任务,随之被搁置,之后因为北方、东北亚的军事威胁,保护陆地本土成为压倒一切的重任,海军只能委屈地以防卫黄色近岸为现实,难以展现其蓝色的威仪。

一国国防之实力总是它的国力之具体体现,没有经济实力,再好的军队难有优良的装备;没有优良装备的军队,也难有一国的真正威仪。

而从军事意义上说,航母不仅是大国威仪的象征,它实际上把一个国家的海上力量凝聚起来,成为一个海上编队和能够执行海上作战任务或非战争行动的、大规模的海上集团。它会带来一系列整体海上力量的变化,包括指挥机构、武器装备、军事理论、编制体制,以及带动与军工相关产业的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利益向海洋的延伸,“中国需要航母”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即便是海洋意识觉醒后,我们的大陆底色仍然强大。比如过去总说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但是无意间忘掉我们还有大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中,约有150多万平方公里是与周边国家存在界域争议,而有一些已被非法占有。“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内”,此言虽然霸道、蛮横,但历史告诉我们,要解决南海问题,肯定以经济、文化、科技外交等综合手段,但无论如何也离不开军事力量做支持。

军队是国土、国民的卫士。一个国家的军队必须保证国土、国民的绝对安全,为国土、国民安全需要,强盛了的中国应该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拥有足以完成纵深防御体系的强大舰队。在绝对保障国家、国土、国民利益的基础上,我们更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成为世界进步实力的一部分,参与承担更多的世界责任,从而像当年的郑和一样,阐述我们对于蓝色文明的理解。

猜你喜欢
威仪郑和西洋
由“上”至“下”:两周“威仪”嬗变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郑和异闻录
品貌与人格:《诗经》“威仪”政治话语研究
《诗经》威仪观探究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