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探究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7-05-07 01:07:50
山西教育·教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长方形动手面积

朱 军

现在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发现的过程,“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等课改理念已为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并转化为教学行为。课堂上,学生能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课堂气氛活跃、场面热闹。但是,学生真正收获有多少,为动手操作而操作,为发表意见而发表意见等浅层次的数学活动经常在课堂中出现,现摘取其中几个问题与大家讨论,让我们能够及早发现病症,寻求解决病症的良药。

案例一课堂症状:有动手没思考

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动手操作,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形象、更生动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尤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经历动手实验和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发现。”因此,现在的课堂,教师普遍采用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

仔细观察课堂教学,有不少教师把动手与动脑分离,为动手而动手。具体表现为:教师发出指令,学生操作一次,教师再发指令,学生再操作一次,有动手却没动脑,动手实践变为“指令式操作”。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让学生动手测量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拿出面积单位,让学生用面积单位在这个长方形上摆一摆,得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继续这样动手操作第二个长方形,从而得到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宽。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有多次动手实践的机会,先让学生量一量,再让学生用面积单位拼一拼、数一数。显然这与传统教学中教师示范,学生作答有了明显的差异,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的过程。然而这种看似人人动手,实则缺少探索性、思考性的实践,充其量是让学生扮演操作工的角色。这种指令式的操作和“满堂灌”“满堂问”一样,依然是学生围着教师转,依然是学生未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索中,也就是说动手操作离开了探索思考,也就缺少了灵魂。

如果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先独立探究几个长方形的面积,再四人小组讨论方法和结果,师生共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这样,教师的指令没有了,学生不再是被动学习,而是主动探究,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发展了能力。

对症下药:要动手伴思考

动手实践,目的在于让学生以更科学的方法学习知识,尤其强调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实验和思考,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因此,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必须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伴有数学思考,这样才能避免动手操作停留于“操作”层面,止步于数学思考的“外围”。

1.操作前任务指向数学思考。教师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使他们的动作思维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将操作活动与知识技能、数学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操作的功能,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动手操作后与同伴如何交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操作时学会数学思考。

2.操作时思考需要静下心来。任何操作,都是进一步认知的基础。操作的真正目的,不在于操作本身,而在于借助操作,逐步构建知识,发现规律,形成新的思维与认识。通过操作能够加深学生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同时还可能上升到抽象性或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在操作中,教师应该训练学生静下心来思考。

3.操作后表达伴随认真倾听。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人们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通过语言交流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使之逐步完善。因此,让动手操作伴有数学思考,教师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但是现在的学生都喜欢表达不喜欢倾听,教师要学会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伴的叙述,参与评价其操作、思维过程是否正确、合理,引导学生参与同伴的思考,进而推动他们深层次的思考。

案例二课堂症状:有交流没合作

新课程提出的“小组合作学习”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间、生生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流,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升。但是,仔细观察课堂上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谁也不认同谁……小组学习有交流没合作,缺乏小组学习实效,学生容易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教学“面积的复习与整理”时,教师让小组展开讨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情况怎么样?”问题一提出,教室里就热闹起来,小组内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A小组现状:

生1: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相等。

生2:越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面积越大。

生3:越扁的长方形面积越大。

生4:正方形面积最大。

每个人都很坚持自己的想法,又不听别人的想法,谁也不理谁。

B小组现状:

生1:越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面积越大。

生2:好像是方方的长方形面积大。

生3:好像扁扁的。

生4:方方的。

生1对其他三人说,就听我的,是……其余三人点点头。

C小组:这组离教师比较远,趁教师没注意偷偷讲闲话,教师来了装装样子。

在以上教学片段中,三个小组的学生都在交流,改变了以往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学生很有兴趣,教学气氛也非常热闹,体现了新课改提出的“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仔细观察这三组合作交流:A小组都认同各自的想法,不听别人的意见,没有根据不同意见进行深入讨论,缺乏思维的碰撞;B小组生1比较强势,把合作交流变成了个人“一言堂”,小组学习沦为个人秀;C小组趁机浑水摸鱼,交流合作流于形式。以上这些合作交流实质和个体交流是一样的,并没有进行思维的碰撞和能力的发展。

对症下药:要合作会组织

小组合作中如何才能有高质量的思维活动,需要教师能够对如何进行交流合作提出操作要求。

1.交流前先思考。在每次交流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对研究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确保交流时有话可说。

2.交流中重整理。在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发言者要提前组织语言,发言时简明、有条理,倾听者与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分析、补充、质疑,学会“听—思—辩”,从学会“回答问题”走向“提出问题”, 以确保交流时的深度和广度。

3.注重有效性。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合作交流的有效性,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特别是薄弱小组的合作交流,要帮助他们开展讨论,进行思维的碰撞,绽放思维的火花。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许多新的教学理念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同时,教师更应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高质量思维,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剖析、实践,逐步从追求表象回归学科理性,让数学课绽放思维的火花。

猜你喜欢
长方形动手面积
我也来动手
我爱长方形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童话世界(2019年17期)2019-07-04 15:15:42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用面积求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