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玉岗
邵飘萍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 赵玉岗
作为我国近代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的集大成者,邵飘萍提出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有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邵氏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进行研究和重新解读,有助于在全球融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为我国的新闻事业和新闻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邵飘萍;新闻专业主义;启示
邵飘萍,浙江金华人,我国近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新闻学者、新闻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者。早年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开始研究西方的实用科学。在浙江杭州高等学堂学习之时开始向《申报》投稿,毕业后应聘为《申报》特约通讯员,由此开启了其新闻事业之路。曾与著名报人杭辛斋合作办报,任《汉民日报》的主编。1914年东渡日本后,创办东京通讯社,为国内各大报纸提供东京通讯。在邵氏29岁的时候,他回到上海,开始为当时的著名报纸撰写评论性稿件。第二年,受《申报》之邀,专门负责撰写该报的“北京特别通信”。在京之时,他创办了“新闻编译社”。1918年,邵飘萍举一己之力,创办了名满全国的大型日报——《京报》。《京报》的报道活动,触犯了皖系军阀的利益,被其查封,无奈之余,邵飘萍被迫再次东渡扶桑。在皖系军阀倒台之后,他得以回到北京,并重新出版了《京报》。邵氏不仅活跃于新闻第一线,在新闻教育方面也大有作为。他撰写了两本新闻学巨著——《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受聘为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和法政大学的学生讲授新闻学课程。在其短短的14年新闻工作中,邵氏逐步总结出了其独特的新闻思想,即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他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既饱含时代特征,又独具时代精神,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闻专业主义思想是一种起源于近代西方的新闻思潮,它是随着大众报刊的商业化而兴起的,以西方的自由主义为其理论基础,是新闻自由在大众媒体的实践活动。伴随着近代中国废帝制、拥共和的社会大环境,出版自由在我国也逐渐实践开来,西方的新闻观念开始深入人心,邵氏的新闻活动也恰好发生在此后十几年。他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邵飘萍吸收了近代西方的新闻事业思想,认为报纸与记者的地位相当重要。在他看来,世界各国所举行的每次会议,都有新闻记者进行报道活动,新闻记者所发挥的作用,和与会代表不相上下,所以说,记者既是国家和社会的报道者,又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中转枢纽,是国家和社会的守望者和瞭望哨。作为“国民舆论之代表”,报纸应当担负起监督政府的功能,从而使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真正能够符合民意。因此,他强调报纸的“社会公共机关”的身份,坚决反对政府对报纸进行压制。这里所说的“社会公共机关”,与西方新闻学者所说的报纸是第四权力机构和社会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基本相同。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中国报界比较流行“有闻必录”的报道原则。对于这种风气,邵飘萍大力抨击。他认为,“有闻必录”实际上并不能做到客观真实,事实上,这种报道原则有闭门造车和捕风捉影之嫌。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平民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时,邵氏就对该原则进行过攻击和抵制。邵飘萍认为,新闻报道必须尊重事实,“事实乃最易于证明是非之故,其足令读者同情信仰,反较诸凭空臆断之言为有力”。他认为,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必须力求真相,必须把探究事实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第一信条。新闻报道要以客观事实为基本准绳,在报道时,记者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志和想法强加于其中。邵飘萍对新闻报道的专业素养要求,是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对媒体及记者的责任性要求,也是对记者报道方法的一种界定。
邵飘萍认为,记者是没有职位的权力执行者,是无冕之王。社会在赋予记者社会地位的同时,也对记者的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他看来,品行是作为记者的第一要求,一个称职的记者,应该具备“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和忍耐”等要素,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志不乱”。在这些要素中,邵氏尤其重视记者的独立性。记者品行不端正,就会受到社会恶习的熏染,就会被利禄心所左右。记者只有保持专业和思想上的自由,才能按照客观真实的原则进行新闻报道。在对记者的专业素养要求方面,邵氏提出了“记者独特之智能”说,这些“智能”,包括新闻价值、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应变能力、注意力等方面的内容。邵飘萍对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要求,使其新闻专业主义思想更加具体化。
邵飘萍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我们去挖掘和学习。从邵氏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出发,结合现代网络和新媒体的时代特征,笔者认为,邵飘萍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如下两方面。
时代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网络化和新媒体化。在网络上,各种假新闻比比皆是,甚至在一些比较权威的媒体网站上都有假新闻的踪影。不得不说,网络的便捷性为假新闻的肆虐提供了滋长的温床。在利益的驱使下,有的新闻记者为了一己之利,冒天下之大不韪,铤而走险,编造、夸大新闻事实,严重违反了新闻记者的从业准则,记者的职业道德底线被频频突破。这种现象,不仅仅给党和人民带来了损失,也是对媒体行业的莫大侮辱。长此以往,新闻媒体的立身之本将会消失殆尽。为了防止新闻记者职业道德底线的崩溃,夯实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基础,有必要加强对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的培训与教育。
另外,在源头上,也就是在新闻院系的课程中也要加大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目前各大高校新闻院系中,对新闻学课程的讲授,一般侧重于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和实践新闻学,而新闻职业道德素养只是新闻学课程的擦边球,教学单位不重视,学生也感觉用处不大,唯技术论成了当前新闻学教育的主导思想。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于新闻教育的初始阶段就离开了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的阵地,在以后的新闻实践活动中也只能越走越远。因此,对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就要从新闻教育的初始阶段抓起。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职业道德理念,加强教学力度,这也是适应网络化时代,提升全媒体时代的媒体公信力的有力举措。
全球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新闻媒体更具有高端化和知识化的特点。根据美国传播学者蒂奇诺的知沟理论,社会经济地位比较高的人群更容易获得更多更快的信息。因此,我们除了需要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外,还要普及新闻传播知识,加强对普通读者的新闻传播知识素养的培训。其目的在于通过新闻传播的知识培训,使读者对新闻传播的技术手段和传播过程更加了解,有利于他们在信息选择以及对信息的辨别和处理能力上更上一层楼,同时也有利于新闻媒体的整体发展。
对于我国来说,新闻传播事业属于舶来品,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在我国的实践时间还不够长,也不够成熟。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相对滞后,还存在大量不足。社会公众对新闻传播知识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信息技术与公众对媒体信息的了解程度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使社会公众在辨别真假新闻的能力上程度迥异,也极易被虚假新闻所蒙蔽,进而影响正确舆论导向的传播,给社会带来潜在的不稳定因素。然而,全球融媒体时代的到来迫使我们需要刻不容缓地补上这一课。在加强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社会公众的新闻传播知识素养的培养,提高读者的新闻信息选择能力和辨别能力,为建设一个高度文明的全媒体大国而奋斗。
1.邵飘萍.邵飘萍选集(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罗章龙.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与邵振青[J].新闻与传播研究,1980(03).
4.张善霞.论邵飘萍新闻人格魅力[J].读与写,2016(07).
5.王蓁.浅析邵飘萍的新闻专业主义思想与实践[J].新闻世界,2014(07).
(作者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