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菲菲
政务微信在实践应用中的传播策略探析
□ 丁菲菲
当前我国的微信用户已经超过了6亿之多,月活跃人数已经接近于4亿。正是微信号及公众号的应用价值日益凸显,使得国家的政府政务拥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政务微信已经突破4万,是国家政府施政的重点平台,也是活跃度极高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开始将传统的办事窗口搬置公众指尖,方便了政务交流,开启了新型的政务时代。本文分析政务微信在实践应用中的传播策略,结合目前的微信使用情况加以说明,探索能够实现政务信息有效传播的合理途径。
政务微信;实践应用;传播策略
政务微信必须要适应当前互联网的实际需求,成为其主要的发展产物,积极主动地迎接发展新机遇。政务微信现已成为炙手可热的交流渠道,通过精确的信息发布、交流互动的隐蔽性、在线支付等多种优势,在政务平台、政务网络及政务微博之后成为关注焦点,各级党政部门开始学习运用新手段和新技术,推动国家治理实现现代化及科学化。本文分析政务微信在实践应用中的传播策略,明确当前微信的影响力,分析微信使用情况和存在问题,寻找合理的措施,探索可以实现政务信息有效传播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迎合时代的变迁及发展需要,努力将政务微信的价值显现出来,使其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帮助。
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有共同之处,如传播的内容涵盖宣传、公安、交通等多个方面,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但两者差异还是应该进行相对细致的区分。
相较于政务微博来说,政务微信在时效性及精准度方面独树一帜,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伴随着微信技术的日趋成熟,政务微信平台的推送过程也更加完善,特别是可以通过后台获取到订阅用户的实际信息,这样可以及时进行合理的划分,严格按照地域、性别及喜好的不同,对订阅用户进行分组,由此提高信息推送的精确度,保证实效性更加明显。
政务微信的私密性高于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主要是在信息的具体发布和转发及评论的时候表现出私密性特征。政务微信的转发完全依照个人意愿进行操作,相关联的路径体现出极强的私密性特点,转发的数据不会对外界公开,合理维护了政务微信的安全。
政务微信的互动性强于政务微博,重点表现在自动回复及人工回复功能之上。相较于政务微博来说,微信拥有独特的自动回复功能,用户完全可以依照实际输入的数字或者是其他的关键信息完成对实际反馈信息的获取,就像是便民的查询机和人工智能,为日常服务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政务微博与政务微信的服务对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拥有相对明显的特点。服务功能的基本侧重点具有较大差别,微信的服务功能是比较强势的。比如“广州公安”的微博及微信平台,在观察其动态的时候,能够深刻地感知到微博如同是系统信息的发布平台,但是微信更像是在线的公安业务办理区域。
政务微博主要是通过图文形式实现有效传播,一般不会涉及到其他的形式,但是政务微信不仅集合了图片、文字及视频,还拥有视频聊天、语音输入等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当用户们在互相加为好友之后,可以在微信上和官方平台进行实时互动,随时随地进行语音及视频通话。
现阶段,国家的政务微信普遍存在着形式主义的问题,以至于实效性不佳,成为移动政务新媒体发展的瓶颈。多个地区及部门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规划,为了随大流,开始将政务微信视为一种形式主义,虽然开设了微信平台,但是却没有真正地谈论政务,只是转发琐碎事务。还有部分单位对于政务问题回答迟钝,缺少最基本的互动热情,未能及时解答群众的疑惑。
政务微信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目标定位不准的问题,基本上是将其设立之后当作一种摆设,或者是接受上级部门查阅的挡箭牌,并不是为了服务于公众而设立。政务微信在全国范围之内盲目地吸粉,甚至忽视了本地群众,缺乏最基本的服务意识,影响到相关职能的有效发挥。某些政府部门并未积极关注自身实际情况,以至于对相关职能的评估缺乏合理性,严重影响到实际行动,功能定位也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
现阶段,许多政务微信都是坚持以发布当地新闻为主,并且只是将其复制罗列,没有过多地关注实际的需要,以至于成为官方网站的复制版,没有起到任何的实质性作用。当代政务微信的内容比较单一,同时也更倾向于政务类的信息,轻视了民生信息,在内容设置上侧重点也是存在极大的差异,影响到实效性。政务微信多依靠自动回复,人工回复缓慢,难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要求。
重视网络环境的科学营造,落实政务微信的顶层规划。针对自媒体的影响,应该摆正姿态,合理地应对其带来的挑战,让微信更好地服务于政务,构建起较为合理的信息沟通平台。注重稳步推动各级党政机关加大数据信息的开发及合理利用,结合相关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科学规划,保证更好地完成媒介建设工作。明确政务微信发展的战略层次,国家必须要按照一定层次展开规划,通过正视政务微信的积极影响,在大胆尝试中推动政务微信更好发展及合理利用。
政务微信应该实现精准定位,必须要明确微信平台的建立初衷,通过搭建群众及政务人员的交流渠道,实现良好互动,产生有效服务。政务微信在设立之初必须要强化地域性及本土性,通过明确受众群体,实现政务信息及资源的吻合,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更好地落实政务微信的本地化定位。从政务微信的特性看,其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应该明确实际的发展路径,更好地满足群体要求。政务微信平台的构建就是要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好的服务,因此需要明确当地的实际情况,贴近百姓生活,完成细致化的操作,更好地迎合大众所需,使得粉丝数量稳步增加。
政府本身就是服务型的机构,需要在微信上为大众提供实际所需的政务资源。政务微信应该反馈民生问题,重视群众安居乐业,强化生活幸福感。政务微信属于党政机关的公共平台,因此代表着相关部门的权威声音,同时也反映出具体的工作常态,需要在发布信息的时候,全面靠拢百姓生活,通过较为严肃且灵活的方式满足大众的需求。
为了避免出现信息频繁推送的情况,需要政府机关明确刷微信的时间段,改善微信信息发布的周期,提升微信内容的质量及服务水平,从而获得较多的阅读量及点击量。政务微信信息发布的时间应该具有规律性,同时避免给群众造成反感,避开上班及下班时间,特别关注在合理时间段内推送相关信息。
政务微信指的是政府运用“微信公众号”和群众实现有效交流的重要平台,相关运营主体是国家的党政机关。政务微信在传播之初还仅仅停留于基本的政令信息上,并没有关注商业微信功能的运用,所以受众多方面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为了寻求新的突破,政务微信也应该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积极传播符合时代发展的信息内容。
微信和微博主要体现出传播形式的差异,因此在政务微信推送消息的时候,可以充分借助于图文及语音的优势,按照每天发布一条信息的频率,使用户可以利用语音模式了解相关内容。生动的图文及语音可以给用户带来新的体验,依照实际情况设计的信息接收方式,可以让用户对微信平台产生依赖感,这样在阅读详细信息的时候,搭配适宜的背景音乐,可以让内容变得活泼有趣,体现出较强的观赏性。
政务微信也可以广泛地存在于朋友圈,能够让群众依照朋友圈的特性,更好地传播政务内容,打造出属于整个圈子的文化内容,符合个性化的标准。重视相关内容的原创性,可以更好地服务民生,也能让群众有目的地选择并使用政务微信。
政务微信本身具有非公开性及认证门槛高的特点,所以在短时间内难以实现较大的普及,微信推广想要实现全方位的宣传,就应该积极利用多个平台,比如当地报刊、QQ群等,拓宽账号的覆盖面,扩大社会影响力。
政务微信应该重视定期更新,合理利用自动回复功能,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查询渠道,针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给出智能化的回答,使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比如在查询菜单中设置好回复内容,或者是按照指定日期供用户获取消息,方便用户较快获取到自己需要的历史信息。
政务微信应该兼顾便民化服务,但是具体的实践存在不足之处,受众体验效果不佳,阻碍了政务微信的全面发展。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政务微信实际提供的便民服务没有体现出功能性特征,所以用户的舒适感不足,影响到基本的出发点。通过科学运用O2O理念,在政务微信平台上能够及时提供人们所需要的服务,这样就能在第一时间提升他们的舒适感,让他们的具体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更好地享受基础服务,打破传统窗口形式的限制,为群众的生活创造便利,实现服务型平台的构建。
应该适当地降低政务微信认证的门槛,虽然复杂性能够更好地屏蔽冒名微信,避免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况,但是也应该适当地区别认证条件,由此合理地拓展微信认证的深度及广度,稳步提高政务微信的公信力以及推广的实效性。
政务微信在实践应用中的传播途径有多种,需要在正视政务微信平台效用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政务信息的传播效率,促使政务机关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在服务方面,应该以满足受众的多方面需求为基础,融合多种技术资源,突破发展阶段的难关,在功能性及服务性上取得新进展,提高政府的综合服务水平。面对新的时代背景,政务微信不能单纯地立足于自身发展,还应该创新改变,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积极借助其他领域的优势,促使政务微信平台的构建趋于完善,在新媒体时代中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1.黄世瑾.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政务公开体系优化[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122-127.
2.李恩临,王丛博.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政务微信应对舆情危机的策略研究[J].学习与探索,2017(09):51-56.
3.丁菲菲.政务微信在实践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J].科技传播,2017(15):85-86.
4.李明德,柴海鹏,龙晓,徐婧.“互联网+政务微信”实践特征的探究——基于2016陕西政务微信发展的考察[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5):84-89.
5.李宗富,张向先.政务微信公众号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18):79-88.
201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一般项目“政务微信在政府实现职能转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L16BXW006。
(作者系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