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川、重庆是花椒的主要生产地和使用地,栽培历史悠久,使用量大。本文通过对巴南区花椒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了巴南花椒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花椒;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8.007
花椒,别名大椒、秦椒、蜀椒、川椒或山椒。为芸香科、花椒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可孤植又可作防护刺篱。
1 我国花椒资源分布及利用情况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属芸香科植物,是中国特有的食用辛香料之一,我国年产量在12万吨左右,我国北部至西南,华北、华中、华南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四川、甘肃、陕西、河北、山东等地。四川汉源花椒,古称“贡椒”,自唐代元和年间就被列为贡品,至今长达一千余年,史籍多有记载。甘肃天水、陇南地区的花椒,自古有名,今日之川、渝菜百味,更是“麻”字当头,而正宗川、渝味,其椒必取自汉源,汉源花椒主要用于火锅主料、烧菜、炖菜等佳肴的制作。山西运城,陕西韩城、合阳,河南省伏牛山、太行山、山东沂源栽培较为集中,由于地理气候等原因,尤以南太行山顶端马圪的大红袍为佳,鄢陵各处均有栽植。
2巴南区花椒资源发展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2.1 巴南区花椒资源发展状况
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上,充分利用退耕还林政策平台,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巴南区按照“区域一品”要求,坚持重点规划,打造退耕还林“花椒、花卉、茶叶、蚕桑”四大基地,培育“花椒精深加工、特色花卉、绿色茶叶、森林旅游”四大产业。
巴南区境内大都适宜花椒树的生长,依托退耕还林契机,初步规模规划为30万亩。已建成15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8万亩。基地布局在惠民、二圣、姜家、天星寺、接龍、跳石、南彭、界石等镇,辐射了东泉、双河口、丰盛、木洞、安澜、石滩、鱼洞、南泉等镇(街)。2008年投产面积3.5万亩,产值1200余万元、销售收入在800万元以上。花椒保鲜生产线已于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已在国家工商部门注册“凤仙”、“东灵”花椒品牌等系列商标。
2.2巴南区花椒行业的发展
2.2.1生态效益 巴南区属主城区,是都市肺叶、三峡库区生态屏障,生态地位十分突出,实施退耕还林后,种植花椒、桑树等,生态效益明显提升。全区实施坡耕地造林中,生态林比例达80%以上。此外,大力开展了封山绿化。
2.2.2 经济效益 一是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充分发挥业主承包造林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公司建基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实施规模造林,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了巴南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全区以退耕还林时机栽植优质九叶青花椒8万亩,壮大了巴南区经济林的规模,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二是实现了农民增收。大多花椒树种植在退耕还林地实施项目时,已处于弃耕或一年只种一季状态,花椒树所造经济林、兼用林可望在投产后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致富林”。
2.2.3 社会效益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工程实施后解决了外出务工农民耕作土地的后顾之忧,农户既可外出务工,又可就近为花椒基地的承包业主打工,还可从事第三产业,有效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2.3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原有花椒林的产量低、品质差,受重庆气候和地形地貌的影响,品质参差不齐,质量控制难度大。
二是花椒经营管理粗放,制约着花椒资源的发展,由于对科学经营花椒资源的意义认识不够,没有制定有效的持续发展、持续利用为基础的方针、政策。重收摘轻培育,经营单一。
三是花椒的培育、造林方法不科学、没有定向培育花椒树优株优系,花椒品种低劣,产量低,严重降低了花椒林的生态功能和生产能力,制约花椒资源的发展。
四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年龄结构偏大,对新知识、技术接收慢。缺乏创新和积极性。
2.4对巴南区发展花椒经济林的建议
一是加强花椒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对原有产量低、品质差的花椒林进行改造,全面优化改良原有花椒生长、生产情况,提高花椒产量和品质,科学使用水肥措施,促花促果措施促进花椒丰产,合理利用和培育优质花椒树。
二是新建花椒基地,强化花椒基地低效林丰产措施,规模化发展花椒产业,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有效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三是建立资源库。加强林业科技,筛选优良品种的花椒树,建立种子资源库。
四是积极对参与基地建设的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解决农户技术问题,指导农户共同发展花椒产业,从而建立技术服务长效机制。促进农户增收增产,提高发展花椒产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段成刚.天保工程“七落实”盘活巴南山水[N].重庆日报,2011,(07):27.
[2]张学权,赵丽华,杨坪.花椒属种质资源概况及其种植的生态功能评述[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9).
作者简介:尹思琴,本科学历,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经济林栽培和森林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