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秋良
摘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各行业对人才素质及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本文结合航道管理事业单位的行业特点,探索新进人才招聘、培养、选拔等机制构建,为适应航道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航道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引进
中图分类号:F426.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6-000048-02
前言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是人。国家要求加强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各行业、各领域人才的不同特点和成长规律,完善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工作机制。航道管理机构是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在新时期要实现航道事业科学发展,必须把人才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创造有利的平台条件,建立健全与行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人才管理制度,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一、航道事业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现状
1.水运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纽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先行条件。航道是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支撑着水运业的发展。交通运输部提出要加快“四个交通”(即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和平安交通)建设,不断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水运有着投资少、占地少、运力大、成本低、能耗低、污染小等优势,航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发展水运交通,加快航道事业发展,符合新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绿色交通的要求。
20世纪50年代,广西相继成立了垂直管理的航道管理机构,航道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国家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广西打造“西江黄金水道”,建成了1000吨级、2000吨级的高等级航道,西江航运干线2000吨级船舶可从南宁直达粤港澳地区。航道在发展西江经济带、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航道管理事业单位是交通行业重要的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对航道实施建设、管理和养护,承担航道安全监督管理以及应急处置,承担管养航道信息收集和服务。近十年来职工进入了退休的高峰期,目前普遍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人员年龄老化、知识更新不及时、招聘人才难、留住人才难等问题。
二、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
1.人才培养的意义和目标
在交通大建设、大改革、大发展的新形势下,要实现“四个交通”发展目标和航道事业科学发展,人才是关键。要根据单位的职能定位、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和现有空缺岗位的需要,有计划地招聘人才、加快引进紧缺人才、逐步引进高层次人才,形成港航工程类、水利类、测绘和地理科学类等主系列专业突出,公共管理、哲学政治学、法学、文学新闻学、会计审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类别多學科互为补充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适当建立和保持航道航标、航道疏浚等工勤技能人才队伍,才能适应航道事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保证航道事业持续、健康、又好又快发展。
2.建立公开的招聘机制
实行公开招聘,是保证公平、公正、择优选取人才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做好人才引进“五年规划”,及时研究、编制、上报每年度新进人才公开招聘计划及用编计划,逐年补充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次要考虑到新进的航道养护工勤人员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行社会化管理,不再使用编制和办理入编手续等相关规定,在航道养护市场化、社会化未成熟的过渡时期,根据人员紧缺和最低配员需求,合理招聘编制外聘用人员,安排到基层航道站等航道航标养护一线工作。通过公开招聘,择优用才,为工作正常开展提供人才支撑。
3.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
传统的注重理论基础是极其重要的理论结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最大限度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教育培训的内容:结合岗位职责要求和不同层级、不同工种的特点,以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操作技能、职业资格、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等为基本内容,即:“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开展网络课程建设,采用专业课程和优秀教材,搭建网络学习平台。优化人才培养的途径:以跟班学习、工作交流、支援工作等多种形式,推进新进人才多岗位交流锻炼,全面提高新进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素质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4.整合社会资源培养人才
与高校联合在单位建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单位定期或不定期接收高校学生实习,在单位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实习或根据需要到高校开展专题讲座和行业知识教育。高校根据需要选派教师到单位开展专业知识培训,与单位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攻关。
与高校合作培养定向就业人才。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对人才的需求,在高校招收定向专业学生,明确人才就业的方向,有利于高校和单位培养人才。通过与高校的合作,拓宽了人才培养渠道,学生也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体现了“产学研”结合,高校与单位实现了“双赢”。
5.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教育教学部门根据社会需要制定了专业的教育教学标准,做到课程设置最优化。在高校与单位培训合作过程中,多听取社会评价意见,建立社会评价作为主要方向,多元评价作为辅助方向的质量评价机制。
三、人才引进的基本方向
1.有效改善职工收入
组织发展的重要保证离不开人才支撑。能否留住组织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工资福利待遇是大多数人才关注的重要方向。在这方面,事业单位要用足用好工资政策,特别是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面,坚持多劳多得、优质优酬,重点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成绩突出的工作人员倾斜,发挥绩效工资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内部各级各类人员的分配关系,防止差距过大。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编制外聘用的人员和高校毕业期实习生(顶岗实习人员)也要建立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标准和实习补助费标准。不断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多关心员工生活,以适当的待遇留人,为组织发展提供相应保障。
2.健全的工作机制
人才引进成败的关键是人才素质的高低,引进高素质人才是组织发展的首要任务。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引进评价机制。为了保证人才质量,需要对相应的人才做出标准的衡量以及相应的判断,需要对其相关的知识水平做出相应的测试,对其工作能力以及发展方向做出科学的评判,建立人才评价标准系统。其次要建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加强精神鼓励,建立各级各类人才清晰的职业成长道路,把个人愿景与组织发展相结合,营造良好的聚才环境。
3.加强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共同拥有的、用来指导彼此行为的价值系统。组织文化与组织绩效直接相关,优秀的组织文化有利于促进组织战略执行,有利于激励员工追求共同的目标,使员工献身于组织的发展与成功。因此,组织文化建设影响到人才的去留。
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以及对员工素质的培养,两者都是增强组织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通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确定各种办事程序,形成独具特色的制度流程和组织礼仪,维护组织正常高效的运转。组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提升员工的整体文化和科学素养,丰富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营造顺畅的沟通与融洽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凝聚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人才成长不断取得成功。
四、结语
航道管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类、综合管理类、工勤技能类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仍需加大。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增强人才吸引力,建设优异的组织文化,是实现航道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