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励斌
摘 要:中国广西政区地理很早即为学人所注意并引起重视,《西汉会要·右交州刺史领郡七》和《东汉会要·右交州刺史部》分别部分反映了两汉时期广西政区地理情况而为研究该地区提供了重要的人文资料,徐天麟在书中以《史记》《汉书》作为基础而旁征博引,苦心研修将散见诸篇的相关记载和表述之部分广西政区地理內容大为补充完善而为后世学人研究该部分更迭提供了重要讯息与方法依据,然而徐天麟在成书中囿于自身所处之时代或地域限制而使该书中的相关措词仍然存在缺憾或不足之处,因而进一步探究广西之相关地名变迁历程不仅是重要而且是必要的,而且也对今人探索和认识广西政区变化兴替大有裨益。
关键词:徐天麟 西汉会要 东汉会要 广西政区
谈及两汉部分广西政区,就需要涉及徐天麟《西汉会要·右交州刺史领郡七》和《东汉会要·右交州刺史部》篇。本文以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所出版发行《西汉会要》卷六十四和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所出版发行《东汉会要》卷三十八作为底本,辅以班固等《汉书》、范晔等《后汉书》、乐史《太平寰宇记》、王存《元丰九域志》、穆彰阿等《大清嘉庆一统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诸典籍,旨在初步勾勒出两汉部分广西政区之相关风物与人文变迁历程,公诸同好,以待方家批评指正。
原文:郁林郡:故秦桂林郡,属尉佗。武帝元鼎六年开,更名。苍梧郡:武帝元鼎六年开。合浦郡:武帝元鼎六年开①。——徐天麟《西汉会要·右交州(当为趾)刺史领郡七》今属部分广西政区
苍梧郡:广信、谢沐(今湖南江永县西南)、高要(今属广东肇庆市)、封阳、临贺、端谿(今广东德庆县)、冯乘(今湖南江华县西南)、富川、荔浦、猛陵、鄣平。郁林郡:布山、安广、阿林、广郁、中留、桂林、潭中、临尘、定周、增食、领方、雍鸡。合浦郡:合浦、徐闻(今属广东徐闻县西南)、高凉(今属广东阳江市北)、临元(应为临允,今属广东新兴县南)、朱崖(应为朱卢)②。——徐天麟《东汉会要·右交州刺史部》今属部分广西政区
补注:郁林郡:古郡名,即秦代桂林郡(以多树而少杂草而得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后设(以所贡物而得名),王莽改为郁平郡。西汉时户万二千四百一十五,口七万一千一百六十二,每县平均户数1034.58,每户平均口数5.73③ 17。治布山(今广西桂平市西)。统领布山、阿林(今广西桂平市东南)、安广(今广西横州境内)、广郁(地有郁水,今广西田林、乐业一带)、中留(地有留水,今广西武宣县南)、桂林(今广西象州县南)、临尘(原象郡所治,汉昭帝废象郡而地入郁林郡。王莽改为监尘(今广西崇左市)、潭中(王莽改为中潭,今广西柳州市东南)、定周(地有周水,今广西宜州市)、增食(今广西隆安县东)、领方(以山得名,今广西宾阳县西南)、雍鸡(今广西龙州北,东汉时省并)等十二县④ 429-432。西汉时属交趾刺史部,东汉末年地归交州刺史部。西汉零陵泠道人刘外曾任该郡太守⑤ 97-98,东汉张国、谷永、陆绩等曾先后任该郡太守⑤ 270-273。近年考古先后发现隶属该郡所辖之领方城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芦圩乡古城村西北的领方山上)、勒马城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三里乡勒马村东南)、增劲塘城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流市勾漏乡印塘村增劲塘屯)等⑥ 43-46,发掘出土不少反映这一时期的生产和生活遗物,为研究广西两汉时期郡县情况提供重要考古与文物资料。此外,近年李毓麟在《秦汉布山古城考》(《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一文根据古今有关史志、文献资料、地理特点、实物依据及实地考察,认为桂平是汉代布山县地而得出了布山县治就在今桂平市蒙圩镇新德古城村的结论。陈小波在《布山县治考》(《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三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一文利用文献史料、地理位置、地名起源以及考古材料指出了桂林郡与布山县之位置以及相关可能存在的古城址所在地。陈小波在《桂林、布山地名起源考》(《广西地方志》,2007年第2期)一文结合文献资料和壮语语音以及地形地物特点,对桂林、布山地名起源进行探讨。陈小波在《布山治贵港说质疑》(《广西博物馆文集》第四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一文根据文献记载、考古材料和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对布山治贵港一说提出若干辩驳,并进一步提出贵港不是郡治所在地,而是带有“屯垦”性质的驻军机构的新观点。蓝日勇在《布山县治桂平说引证上的若干问题》(《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五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一文从地名考究、文献释义、考古资料等三个方面否定了布山县治桂平说。覃国生在《我对壮语“布山”地名的看法》(《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五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一文从壮语入手,探讨各家见解而认为“布”作“泉”解释最为恰当。陈小波在《贵港郡治说之非》(《广西博物馆文集》第六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一文从郡治位置、郡名起源、墓葬文化、城址性质等方面开展分析,否定了“贵港郡治说”。蓝日勇在《论“布山”为壮语地名的不确定性》(《广西博物馆文集》第六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一文从语言学入手,认为“布山”应为汉语地名而非壮语地名。覃正在《“鬱林”古地名考释》(《广西地方志》,2011年第3期)一文围绕“郁林”古地名的由来,对现存类书中相关的记述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并从历史发展、地理形势和民族语言诸方面加以论述,得出古地名“郁林”为壮族少数民族先民所命名的江河地名的结论。
苍梧郡:古郡名,秦朝属桂林郡。地因南越王赵佗封赵光于此建立苍梧国而得名。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后设,王莽改为新广郡。西汉时户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九,口十四万六千一百六十,每县平均户数2437.90,每户平均口数6.00⑦ 17。东汉时户十一万一千三百九十五,口四十六万六千九百七十五,每县平均户数10126.82,每户平均口数4.19⑦ 25。西汉时相当于东汉郡国区域所有之口数146160,两者相较增数为820815,百分比为319%[⑦ 33。治广信(王莽改为广信亭,今广西梧州市)。统领广信、谢沐(地有谢沐关,今湖南江永县西南)、高要(今广东肇庆市)、封阳(地有封水,今广西贺州市南)、临贺(王莽改为大贺,今广西贺州市东南)、端谿(地有端山,今广东德庆县)、冯乘(地有冯水,今湖南江华县西南)、富川(今广西钟山县)、荔浦(今广西荔浦县西南)、猛陵(今广西苍梧县西)、鄣平(今地不详)等十一县④ 432-434。西汉时属交趾刺史部,东汉末年地归交州刺史部。西汉舂陵戴侯熊渠子刘利曾任该郡太守⑤ 97-98,东汉杜穆、豫章鄱阳人雷授、丹阳人甘定、陈叙、零陵人刘曜、颍川定陵人陈稚叔、陈国人地余、史璜、长沙人吴巨、陈临、令狐溥等曾先后任该郡太守⑤ 270-273。近年先后考古先后发现隶属该郡所辖之临贺县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贺街镇)、高寨城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铺门镇河东村北)等⑥ 43-46,发掘出土不少反映这一时期的生产和生活遗物,为研究广西两汉时期郡县情况提供重要考古与文物资料。此外,蒋廷瑜在《试从考古发现探寻汉晋广信县治的地理位置》(《广西地方志》,2001年第5期)一文从考古发现的角度,对汉晋广信县治的地理位置进行了探寻。张弛在《秦汉苍梧郡“南移”初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第1期)一文认为汉苍梧郡得名因南越国与汉长沙国之间尖锐矛盾而立苍梧国遥领汉长沙国之苍梧郡而得名。陈晓林在《贺州古道对接潇水与漓水(桂江)探释》(《广西博物馆文集》第四辑,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一文通过综述的形式,以汉置富川县为例,分析了贺州古道对接潇水与漓水(桂江)之重要作用。
合浦郡:古郡名,秦朝属桂林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后设,王莽改为桓合郡。西汉时户一万五千三百九十八,口七万八千九百八十,每县平均户数3079.60,每户平均口数5.13③ 17。东汉时户二万三千一百二十一,口八万六千六百一十七,每县平均户数4624.20,每户平均口数3.75[③ 25。西汉时相当于东汉郡国区域所有之口数78980,两者相较增数为7637,百分比为110%③ 33。治合浦(王莽改为桓合亭,今广西合浦县东北)。统领合浦、徐闻(今广东徐闻县西南)、高凉(地有高凉山,今广东阳江市北)、临允(王莽改为大允,今广东新兴县南)、朱卢(都尉所治,今地待考)等五县④ 436-437。西汉时属交趾刺史部,东汉末年地归交州刺史部。东汉犍为南安人费贻、会稽上虞人孟尝、来达、嘉兴人王晟、虎旗、苍梧广信人士壹等曾先后任该郡太守⑤ 270-274。近年韦革在《从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对汉代合浦郡县设置的一些认识》(《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科学出版社,2006年)一文联系史籍和归纳合浦郡相关著述而结合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对汉代合浦郡县设置进行分析探讨。陆露、张居英在《西汉合浦港口考辩》(《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1期)一文通过对历史文献以及考古、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合浦大浪城址是北宋开宝五年至太平兴国八年(972—983年)的廉州治所遗址而非广西文物工作队课题组所推定的西汉合浦港址并推断汉代合浦港应在今廉州镇西南一带。颜洁在《南海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合浦兴衰史考证》(《东南亚纵横》,2013年第12期)一文利用史料和考古研究成果与相关学者研究,论述了两汉合浦港之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发展和繁荣与在涉外经济贸易交流中的贡献而说明了广西沿海地区和海外东南亚等地区所存在的悠久历史联系。吴锡民在《合浦大汉古港对外交往论》(《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一文从各种证据指出两汉合浦港之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地位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对合浦大汉古港对外交往史进行论述。杜树海在《试论两汉时期合浦郡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广西地方志》,2005年第3期) 一文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指出两汉时期合浦郡成为国防前线,成为两汉对外联络与交往的重要窗口,成为两汉用兵海南等地的军事阵地。廖国一在《汉代合浦郡与东南亚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古钱币证据》(《广西金融研究》,2005年第S2期)一文以古钱币为線索,对汉代合浦郡与东南亚等地的经贸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梁旭达、邓兰在《汉代合浦郡与海上丝绸之路》(《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3期)一文通过考古材料和相关文献资料,对汉代合浦郡治、合浦港口的具体位置和汉代繁荣兴旺的历史面貌等问题进行论述。蒋廷瑜在《略论汉“徙合浦”》(《社会科学家》,1998年第1期)一文联系《汉书》和《后汉书》等史料,对两汉因罪“徙合浦”现象进行了综合分析。
结合以上资料与释读不仅可以明晰徐天麟《西汉会要·右交州刺史领郡七》和《东汉会要·右交州刺史部》篇之部分风物而为进一步探讨部分两汉广西政区提供了新方向与新思路进以启示今人为此开拓方法和领域,而且也对深入挖掘以会要体所代表的相关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景致供给了缘由和契机。从而将历史发展予以纵向把握,以发展的视角联系古今,更好地适应现当代学术旨趣以及治史要求。此外,相关记载与表述也对探究相关人文地理内容大有裨益。再者究其相关研究成果而言,近年广西两汉时期相关郡县研究获得了许多之收获和进展,但美中不足的是,仍然存在着论文选题重复(如合浦郡与其所承担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地位等论题)、内容集中(如著述较多集中于桂东南或桂东北等区域,桂西南或桂西北等地限于资料缺乏而显得研究不够深入等)。相当问题如广西两汉时期郡县空间形态、相互之间联系状况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挖掘拓展。
图一:西汉交趾刺史部地图(含郁林、苍梧、合浦三郡)⑧ 35
图二:东汉交州刺史部地图(含郁林、苍梧、合浦三郡)⑧ 63
注释
① 徐天麟,著.西汉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7:643.
② 徐天麟,著.东汉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78:552-553.
③ 梁方仲,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④ 周振鹤,著.汉书·地理志汇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⑤ 严耕望,著.两汉太守刺史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⑥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二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⑦ 梁方仲,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⑧ 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 徐天麟.西汉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 徐天麟.东汉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78.
[3] 班固等.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 范晔等.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 王存.元丰九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4.
[7] 乐史.太平寰宇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 穆彰阿等.大清嘉庆一统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9]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图书馆合编.广西历代郡县沿革简编(初稿)[M].南宁: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二图书馆合编,1963.
[11]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2]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3]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4]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5]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16]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7] 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8] 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9] 陈芳绩.历代地理沿革表[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1.
[20]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二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21] 曲英杰.古代城市[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2] 王先谦.汉书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3]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6.
[24] 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25] 蒋廷瑜.广西境内的秦城和汉城[N].广西日报,2007年9月24日(第11版).
[26] 蒋廷瑜.广西地区最早的县——洮阳[J].学术论坛,1981(06):82-83.
[27] 蒋廷瑜.略论汉“徙合浦”[J].社会科学家,1998(01):87-90.
[28] 蒋廷瑜.试从考古发现探寻汉晋广信县治的地理位置[J].广西地方志,2001(05):46-50.
[29] 蒋廷瑜.广西考古四十年概述[J].考古,1998(11):1-10.
[30] 李珍,蓝日勇.秦汉时期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与城市建设[J].岭南考古研究,2001(04):90-93.
[31] 陈小波.桂林、布山地名起源考[J].广西地方志,2007(02):41-45.
[32] 廖国一.汉代合浦郡与东南亚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古钱币证据[J].广西金融研究,2005(S2):98-108.
[33]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五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4]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二辑)[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35]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广西考古文集(第三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6] 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广西考古文集(第四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7] 陈代光.秦汉时代岭南地区城镇历史地理研究[J].暨南学报,1991(3):81-90.
[38] 韩光辉.广西桂林地区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1):91-105.
[39] 史念海.汉代零陵郡始安县城址刍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3):1-8.
[40] 钱宗范.秦汉统一岭南和桂林建城年代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9(6):65-69.
[41] 李珍.汉代零陵县治考[J].广西民族研究,2004(2):108-110.
[42] 李毓麟.秦汉布山古城考[J].广西社会科学,2006(1):87-90.
[43]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三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
[44] 陆露,张居英.西汉合浦港口考辩[J].广西民族研究,2007(1):172-178.
[45]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文集(第四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46] 钱宗范.秦汉时期岭南历史地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1):121-124.
[47]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博物馆文集(第五辑)[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48] 韦晓.广西古代城池的出现与发展略述[J].广西地方志,2010(3):39-43.
[49] 覃正.“鬱林”古地名考释[J].广西地方志,2011(3):53-56.
[50] 后晓荣.新莽置郡考[J].中国史研究,2013(2):63-74.
[51] 张弛.秦汉苍梧郡“南移”初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49-56.
[52] 贾军仕.两汉经略岭南述考[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4):131-134.
[53] 刘俊珂.历代王朝经略广西地区述论[J].钦州学院学报, 2014(3):91-98.
[54] 王子今.秦汉“五岭”交通与“南边”行政[J].中国史研究, 2014(3):17-21.
[55] 颜洁.南海丝绸之路最早始发港合浦兴衰史考证[J].东南亚纵横,2013(12):62-68.
[56] 吴锡民.合浦大汉古港对外交往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3(3):146-150.
[57] 曾国富.古代岭南区域史研究30年回顾述要[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3):15-23.
[58] 张帆.从考古遗存的区域分布谈秦汉时期岭南的开发[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2):100-102.
[59] 秦邕江.广西简史[J].广西地方志,2006(3):12-27.
[60] 杜树海.试论两汉时期合浦郡与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J].广西地方志,2005(3):45-50.
[61] 梁旭达、邓兰.汉代合浦郡与海上丝绸之路[J].广西民族研究,2001(3):86-91.
[62] 段塔丽.秦汉王朝开发岭南述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2):92-98.
[63] 莫凤欣.广西历史沿革述略[J].广西地方志,1998(5):29-33.
[64] 李三谋.东汉王朝的边疆经略[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3):21-34.
[65] 顾颉刚,谭其骧.关于汉武帝的十三州问题讨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3):11-20.
[66] 辛德勇.两汉州制新考[J].文史杂志,2007(1):5-77.
[67] 李新峰.试释《汉书·地理志》郡国排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