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兴
[摘要]县市级党报人才流动性强,队伍建设显得重要。本文从记者“菜鸟、大雁、凤凰”三个层级的三对“翅膀”,对县市级党报记者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队伍 精兵 融合 建设
任何一项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人。县市级党报发展更加需要一批有志扎根基层、有为有用的人才队伍。在从事县市级党报新闻工作十多年的过程中,笔者见证了新闻队伍成长的烦恼以及长成后的转身。如何更加理性地看待县市党报记者队伍建设,是加快媒体融合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不妨从三对“翅膀”中去寻找一些答案。
一、招进来的“菜鸟”:容易折断的翅膀,需要精心呵护
“菜鸟”即新人,在各行各业里都有“菜鸟”,每个人也都会经历“菜鸟”的成长,而其中又有许多会折翅而去,新闻记者职业尤其。为什么“菜鸟”存活率低?大致原因有三:
1.理想丰满,现实骨干。
笔者经历了十多年记者招聘,在应聘人员中,怀着对新闻理想的追求、对“无冕之王”职业的崇敬、对媒体工作的向往者大有人在。通过面试进入岗位后,这些“菜鸟”大多暴发出无限的热情,跟着老记者,进机关、跑社区,走田头、下车间,采访过程既新鲜又兴奋,而且跟着老记者采访,回来还不用写稿就早早地下班了,留下“老司机”加班写稿交编辑,明天见报时,看到记者后面跟着个见习记者的名字,心里乐开了花。可用不了二三个月,这种快乐就被重复的节奏所代替,他们只知道记者的风光,而忽略了背后的艰辛和付出,“万家灯火上班去,披星戴月回家来。”比骡子累,比蚂蚁忙,女人当男人使,男人当牲口使,起初对“无冕之王”这一职业渐渐地出现了失望。
2.游离职业,缺乏敏感。
“菜鸟”记者最大的困难不是不会写,而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说没有题材可写,特别是对于一个身处基层“小地方”的县市级党报。面对“老司机”一篇篇的稿子见报,面对与自己一起考进来同样的“菜鸟”写得风生水起,看着很着急,心里却坦然。既没有主动学习的要求,也没有主动下基层采访,完全一副坐办公的姿态。有时候甚至呆在采访位置,从微信朋友圈看到当地发生的新闻,也只像个“吃瓜群众”一样,转发一下,讨论几句,却不知道作为新闻记者,应该如何及时去采访和挖掘。一边在为没有题材发愁,一边却因为缺乏新闻职业的敏感性而大把地浪费题材。有一次在食堂吃饭,有一个记者跟我说起,市区一个公交站边上有个老人摔倒后,众人相助,其中有一个路人脱下羽绒服盖在老人身上,不声不响就走了,感动了很多人,全城朋友圈都在转都在传。后来这个记者也把这条微信传在朋友圈,另一位记者看到后,马上追踪去现场采访,结果连续写出了6篇连续报道,在当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个记者的职业敏感,对比出另一个记者的失落。新闻敏感和素养的缺失,让“菜鸟”还没有“单飞”,就开始加速坠落了。
3.考核无情,管理严格。
遭遇现实的辛苦,加上对题材的缺乏,很多“菜鸟”最怕的就是月底考核分数的公布。现在,县市级党报基本上都是以分数论英雄,而对于见习记者来说,如果在规定的见习期内没有完成相应的考核任务,那么还是要被辞退,这也是职场的淘汰规则。我们根据县市级媒体的实际情况,对新的记者有个既冰冷又温暖的考核办法。在一年的见习期内,如果每个月都完成阶梯式的考核任务,那么满一年后转正,但如果在见习期限内连续三个月没有完成考核任务的,就将被无情的辞退。相反,如果在见习期内能够连续三个月完成正式记者的考核任务,就可以提前转正。这条措施是一块试金石,让有能量的人在短时间内就暴发出来。但同样,一部分“菜鸟”倒在无情的考核上,只能以失败告终,打道回府。有一名新记者第一月豪言壮语,第二月低声细语,第三个月不言不语,只能整理办公桌走人。
策略:面对“菜鸟”的失望、失落、失败,作为管理者千万不可“失策”。没有人天生就是记者,每个记者也都经历过“菜鸟”的成长阶段,这个阶段是基础,哪怕新闻学历再高,也不可避免。“菜鸟”是县市级党报的希望和未来,一定要精心呵护,需要管理者花更多的心思。勿庸讳言,现在的“80”、“90”后年轻记者的确像温室里的花朵,被贴上自负、慵懒等标签,但在他们身上也有明顯的优点,他们接受能力强,思想活跃,只要管理得当,在他们失望时多鼓劲、失落时多帮助、失败时多开导,就可以成为“好钢”,让他们的翅膀硬起来。
二、留下来的“大雁”:扑腾热情的翅膀,需要真心善待
飞得最高的,可能不是大雁;飞得最远的,也可能不是大雁。但是能够既飞得高又飞得远的一定是大雁。因为大雁拥有持久的热情和团队精神。
对记者而言,这份热情首先是要热爱和喜欢。有人采访从相声界出道的当红喜剧明星贾玲时,问她跟你一个班的喜剧演员都不演喜剧了,为什么你还能够坚持,贾玲说:“我是真的喜欢”。在我们报社,有从业十多年的老记者,也有从业二三年的新记者,他们能够留下来从事新闻事业,的确是因为“我是真的喜欢”。这批记者能够留下来,担当起了宣传的重任,也是党报媒体的中坚力量所在。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当下新闻队伍最值得依靠的内在动力:
1.因爱而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报社的新闻队伍中,的确有一批记者是因为兴趣爱好,带着新闻理想,心无旁骛,一心扑在工作上,注重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报社的骨干记者。可以说,县市级党报,很多都是依靠着这样几位扑在新闻事业上的记者,冲在主题报道、抢险救灾、突发事件的现场,写出了丰富多彩、浓墨重彩的新闻报道。我曾经问一个记者,你学历很高、考试能力也强,做记者相对辛苦,为什么从来没有跳槽的念想?这名记者回答说:就是因为自己喜欢这份工作,觉得有激情,锻炼人,人家是干一行爱一行,他是爱一行干一行。
2.主动作为。
大雁在飞行中必须有团队意识,最典型的就是有一颗责任心,能够主动作为,认认真真地做,有重要的采访的任务,都是他们主动去完成。我们报社有一名记者从业13年,在一线时,除了完成自己的采访任务,总是能够主动补位,哪里需要采访就奔赴哪里,而不是守着自己每个月的考核分数,完成了就“高高挂起,事不关己”。在不断补位中,这名记者广泛接触社会各行各业,采写各种体裁的新闻题材,成为报社“首席记者”,后来虽然“学而优则仕”,但即使在中层管理岗位上依然天天满血复活,激情涌动,勇立潮头,虽然处在管理岗位,但是遇到重大采访任务和重大新闻行动,总是主动参加采写,新闻综述、新闻评论、主题报道等,样样精通。她说,也正是因为她样样都愿意干,所以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与别人的协作中,能够学到许多,最终成为自身的财富和资本。可见,主动作为,对一个记者的养成是多么重要。
3.团队协作。
就像大雁一样,能够留下来的那些记者,都是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古语云“成人达己,达己为人”,只有乐于帮助他人的事业和工作,积极的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最终才能实现自我提升,实现自我的价值体现。事实上,县市级党报一线采编人员的流动速度非常快,快到一年至少要开展一至二次招聘来补充血液。上面说到,这批“菜鸟”招聘進来后,首当其充的是,除了自身努力,更要靠老记者的传帮带,如果没有一份团队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就无协作可言。大雁型记者往往非常愿意带领新记者,毫无保留地传经送宝,虽然有时候见报的稿子后面加了个见习记者的名字,稿费计分也被分走一半,利益损失是实打实的,但他们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能够通过自身的传帮带影响力,去影响提升新记者的进步,让新记者能够快速进入角色,尽快成长起来,这也是对报社发展的一项重要贡献。
策略:我们常说,人多力量大。但有时候人多力量不一定大,心齐气正才是力量强,比如记者队伍。我们需要一支大雁型的能打仗、打胜仗的记者队伍;需要一支有红色底色又有鲜明特色的记者队伍;需要一支精诚团结合作共赢的记者队伍。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县市级党报,我们在记者队伍的培养上,要更多地注重在政治待遇、薪金待遇上向大雁型记者倾斜,打破体制机制,让他们的正能量得到回报,用这样的考核指挥棒,引领更多记者归入“雁阵”中来。
三、飞出去的“凤凰”:向往梧桐的翅膀,重在为我所用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一些羽翼渐丰的记者,往往把媒体作为跨越的跳板。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让一个单位处于活水状态。但是如果流动过快,就可能会影响水源水质,甚至造成人才“干涸断层”。报社是个非常锻炼人的地方,也是出人才的地方。“铁打的报社,流水的人”,综合十多年来的队伍建设情况,我们也经历了人才流失的“阵痛” ,很多凤凰纷纷选择“飞”出去。
1.考出去。
无论是普通记者,还是骨干记者;无论是时政记者,还是民生记者;无论是传统媒体记者,还是新媒体记者,经过一年以上的锻炼磨砺,积累了很多政策、理论知识,形成了很多鲜明的观点,造就了新闻眼看世界的能力,所以在许多职位的招聘竞争中容易胜出。但是考出去的背后是努力的工作和积累,凤凰涅槃。比如每年的公务员招聘,相比于新闻工作者,公务员的地位待遇、工作压力等都对许多年轻记者充满诱惑。而最终考出去的都是一些骨干记者和中层后备干部,十多年间,我们这样一个县市级报社,就累计考到事业单位和机关公务员单位的有20多人。即使有些很热爱新闻事业,但苦于没有正式编制,缺乏职业安全感而选择考出去。
2.挖出去。
记者肯吃苦,能吃苦,高节奏的工作造就了记者工作的高效率。许多部门往往就看上这点,通过各种方法来挖人才、借人才。而经历过报社高压态势的工作节奏,也非常愿意被其他单位挖走,可以到相对轻松的环境工作。比如,记者平时都分线跑采访,时间长了,不仅跟一些部门局办、乡镇街道都非常熟悉,就连相关的业务和工作内容都熟记于胸。这一过程中,一些机关部门就通过各种“关系”来挖人,报社也只能“有容乃大”,尊重记者个人的意愿,忍痛把优秀的人才放马出去。
3.调出去。
在县市一级,每年的中心工作千头万绪,许多中心工作都调动一切力量去推进,抽调各方成员,报社也不例外。最多一年,我们报社有5名记者、编辑被抽调支持中心工作,甚至有记者被一借就是3年多。一方面削弱了报社队伍建设的系统性,另一方面对记者的成长也非常不利。由于长期借调,一些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感觉工作做得很满意,很出色,就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把借变成了调,一个愿调一个愿走,一些记者就这样被调出了报社。
策略: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些记者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后,向往梧桐栖,这也是无可非议。如果以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些飞出去的“凤凰”,对记者队伍建设也是一笔财富,因为他们有过在报社做过新闻记者的经历,大多出去后,还是跟文字打交道的居多,有的在市委、市府等重要部门工作,这些人的岗位决定了他们手中拥有宝贵的信息资源和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一方面,报社将可他们列为编外记者队伍,为报社提供新闻资讯,另一方面可以给记者提供更多的采访便利和审稿便利。从这几年的实践效果看,这些人才虽然都走出了报社,但他们的感情还在,只要合理地为我所用,对记者有正面价值,对报社的人才队伍建设也具有正能量的补充。
(嘉兴日报社平湖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