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研究

2017-05-06 14:06张军张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要素创新能力现状

张军+++张平

摘 要:本文从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素着笔,分析了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认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有待优化、相关制度亟待完善、导师队伍亟待加强、学术环境有待营造、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等。

关键词:学术型研究生 创新能力 要素 现状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基于自我发展理论的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与路径研究”(JGZZ15_061)

伴随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培养创新型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的首要任务。近年来,高校通过扩招等手段以增加学术型研究生的数量,目前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虽然有了一定提高,但与世界一般水平仍有差距。本文深入探讨了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旨在发现现阶段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仍存在的问题,希望这些问题得到重视并加以创造性解决。

一、关于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素

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发现新事物,提出新的问题并且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多数学者看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元素应包含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素养、知识创新等四个方面。“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1]因此,创新思维的训练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受到高度重视。依据不同的培养方式和社会需求,我国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学术型研究生更突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知识创新是其创新能力的主要体现。由此可见,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素主要体现在发现并解决问题、文献挖掘和资料处理、学术交流以及理论创新等方面。

二、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现阶段经过学校、政府、企业等多方努力,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学术型研究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有很大提升。但是,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体系有待优化

所有的研究生在真正从事学术研究之前,都需要接受至少一年的课程学习,以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合理的课程设置可帮助研究生积累丰富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以便将来高效地从事科学研究。但是,目前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有待优化。

“研究生课程本科化”[2]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具体来说,在教学方法上,现如今大多数高校仍然以教师上课讲授为主,学生负责接受老师上课所讲的知识,研究生的课堂参与程度不高。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都来自于教师上课所教授的东西,而教师上课要保证教学进度和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缺少思考的过程。教师扮演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一方面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老师上课所传授的知识大多与其研究方向有关,知识面有限,并不能使得学生掌握一套系统的理论知识,造成学生在开展学术研究时无法融会贯通,发挥长处。在课程内容上,多数高校没有严格划分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课程内容,甚至存在二者雷同的现象。“研究生教育的部分课程的高深层级性只是体现在对本科生课程内容在横向层面上作平面式的扩展上。”[3]由此可见,相比本科教学,大多数研究生的课程只是在知识的广度上有所提升,所教授的内容仍以书本知识为主,缺乏深度且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学术创新的需要。

此外,研究生的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和灵活性依然缺乏。虽然开学之初学校会根据研究生的专业设置许多课程,但是研究生自由选择的余地却很小,且可选择的課程除了公共政治和英语其他课程都集中在专业相关的领域内,研究生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以丰富研究生的知识积累、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

(二)相关制度亟待完善

首先,从研究生的入学形式来说,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招生采取全国统考的形式,这种招生形式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但是也存在很大的弊端。我国现行的招生制度存在重分数、轻综合素养的问题,更适合那些应试能力较强的学生。初试的分数线划分可能会将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拒之门外。同时,在我国现有的过分重视分数而忽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考查的招生制度下,仅仅依据入学成绩并不能体现入学者真实的学术水平。在已经录取的研究生中,也存在着高分但是缺乏创新思维的学生。“高质量生源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4],但随着高校的扩招,研究生入学的门槛降低,放宽了对报考者的资格审查,使得生源的质量下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对于一些跨专业考试的研究生而言,知识储备仅仅停留在应试积累上,这对其入学以后的学习和研究生培养带来诸多困难,创新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还有很多学校在复试,尤其是面试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面试官常常以本科学校的档次评价生源质量,这无疑给来自普通院校甚至低档次学校那些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增加了负面影响。

其次,从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来看,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案仍然需要细化。现如今大多数院校,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都已有了不同的培养方案,对不同专业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也进行了细致划分。但是很多院校同一专业下仍然细分了不同的研究方向,而对同一专业的研究生,多数高校的培养方案大同小异,没能关注不同方向研究生培养的差异性。

最后,就研究生管理制度而言,国外有较为严厉的淘汰机制,从而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我国研究生管理的诸多环节不太严格。我国大多数院校都采取学分制管理方法,只要研究生达到毕业要求的学分和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即可顺利毕业,这种“严进宽出”的管理体制容易滋生研究生入学以后的惰性,致使很多学生抱着只要顺利毕业的心态,不会专注于学术研究,创新思维得不到训练,更不会出现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三)导师队伍亟待加强

“在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诸多因素中,导师队伍是根本性因素。”[5]开展学术研究是研究生的主要任务,而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与导师的言传身教密不可分。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师除了在平时注意锻炼研究生文献检索、资料挖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更要注重对研究生启发式指导,培养其创新思维。理论上,研究生导师应参与研究生培养的每个环节,但是很多导师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只能在最后帮助学生修改学位论文,保证学生顺利毕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师资队伍却未因此随之壮大,造成了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许多高校出现了一个导师指导多个学生的现象,由此导致导师无法顾及所有的学生,有些学生甚至一学期难得见导师一面,导师与学生之间互不熟悉,更谈不上学术上的交流和指导了。二是导师的学术作风、科研水平、创新能力等也参差不齐。高校的扩招效应,让许多高校降低了对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和考核标准,导师自身能力不足也就无法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三是许多导师由于自身事情多,没有多余的时间指导自己的研究生。一方面,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导师除了自身承担着多个课题的研究,有繁重的科研任务以外,还担任了行政工作,使得行政职权凌驾于科学研究之上;另一方面,许多研究生导师为了赚取更多的薪资,谋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忙于四处兼职、职称评定等工作,让金钱利益高于学术理想。因此,在研究生导师的遴选上还有待加强,未来需选拔一些有责任心、专心科研、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导师团队。

(四)学术环境有待营造

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等受到校园学术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从校园硬件来说,“科研平台作为创新体系的基础性工程,对于科技资源配置优化,科技成果开放共享,区域创新体系构建,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6]由此可见,完善校园硬件设施成为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的前提。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科研平台的搭建以及研究生对学校科研平台的利用等影响着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目前很多高校科研平台的搭建并不完善,比如说在很多培养单位,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网络平台、自习室等因数量不足或设备陈旧不能满足研究生的科研需求。此外,每个高校的科研资源是不同的,尤其名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但其很多资源只提供给本校学生使用,尚未完全实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科研资源尤其是那些珍贵的一手文献资料不能及时获得,研究生便无法写出具有创新性的论文,即便写出论文也缺少理论支撑。

校园学术环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也应包含文化软环境,主要指学术氛围。良好的科研资源可改善学术氛围,并且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浓郁的学术氛围既可以促进学术争鸣,又可以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但是,大多数院校,尤其是对于普通院校而言,由于科研经费的限制,开展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较少。尽管一些院校也会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但大多数研究生对学校定期举办的学术讲座等活动的参与度并不高,很多学生存在不认真聆听专家的成果汇报和学术交流的问题。此外,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对外交流的机会不多,大多数学术交流仅限于同学、同门之间,这样便无法接触到学科前沿,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研究生自身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除以上几个方面外,现阶段我国学术型研究生自身的创新能力也有待提高。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以及创新实践的缺乏是我国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体现。

首先,多数人认为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标准是其能否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但是由于受到长期的应试教育的束缚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往往按部就班,循规蹈矩,长期的思维定势使得研究生难以产生新的想法进行理论创新。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主要包括自信心、独立性、坚韧性等,对于学术型研究生而言,在从事科研阶段需要搜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所得材料进行研读。此外,研究生还需要从大量的文献中对前人观点加以验证,这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很多研究生难以坚持下去,缺乏攻克科研难题的勇气和决心。尤其是在物质条件优越的今天,大多数研究生缺乏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因而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往往热衷于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甚至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不加思考,全盘接受。即便研究生本人潜心学术,但是当研究得到的结论与学术前辈的观点相悖时,多数人都因为担心自己的学术能力有限而不敢去怀疑前人的研究成果。

其次,在当前严峻就业形式的影响之下,迫于就业的压力,研究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无法专心学术。尤其是对应届畢业生而言,在获得宝贵的就业机会时,又不得不将大量的研究时间用于实习实践中,无法平衡工作和学术的时间。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的时间明显不足,甚至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位论文。

再次,大多数高校研究生存在对导师过分依赖,或者不主动与导师交流或者交流过少的现象。前者对导师的过分依赖心理,一遇到问题就向导师求助,无利于研究生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若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使研究生在学习或者科研过程中感到迷茫无从下手,甚至迷失方向,更无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最后,大多数院校的研究生缺少实践锻炼的机会,很少有参与课题研究或者自己申请科研项目的机会,缺乏必要的创新实践过程。研究生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如果理论知识与实践脱离,也只是纸上谈兵。

三、结语

总之,我国现阶段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许多不足。本文通过研究现阶段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以期发现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诸多不足之处,希望将来能够针对这些不足之处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培养并提高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打造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童洪志,邓文卓.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6):138-141.

[2] 章丽萍,等.研究生课程体系的重塑与优化——浙江大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38-41.

[3] 谢安邦.构建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8-72.

[4] 耿有权,等.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全国14所重点高校问卷数据

[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6):28-34.

[5] 姜有芬.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导师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6):51-54.

[6] 郑宇梅.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39-242.

[7] 白福臣.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人才培养改革,2013(25):27-29.

[8] 黄一岚,裘晓华.论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教与经济,2009(1):33-37.

[9] 李小昱,王为.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00-103.

[10] 薛文飞.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教育科学版,2012(12):87-91.

[11] 张胤,徐宏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实证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2011(1):43-47.

猜你喜欢
要素创新能力现状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