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建
摘 要: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其一生创作颇丰。在他七十五年的人生经历中,曾多次往来古徐州,他的家庭客居此地长达22年之久,与古徐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里的人文风物为白居易的诗文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白居易为此地倾注了无限深情,在其诗作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此外,白居易与“符离五子”等当地俊杰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在科举应试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切磋激励,他们之间的友谊让人们津津乐道。同时,徐州兵家必争之地的历史也熔铸成了白居易深切的悲悯情怀和经国济民的性情襟抱。
关键词:白居易 古徐州 生活经历 文学创作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08)阶段性成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所作结为《白氏长庆集》,收诗文3800余篇。清人赵翼曾评论白诗是“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由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2]8
在白居易一生的经历中,曾多次往来古徐州,他的家庭客居此地长达22年之久,与古徐州结下了不解之缘。需要说明的是,徐州,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几经变迁。白居易所处时代的徐州辖地与现在有所不同,故文中以“古徐州”称之。当时徐州辖彭城、丰县、沛县等县,北至滕县,南至怀远,汴水与泗水在此地交汇,白居易长期寓居的符离恰好位于徐州中部地区。
一、关于古徐州的文学创作
白居易屡次更变职务且一生漂泊各地,却只有徐州被他当做第二故乡。他的亲属多分布在徐州一带,建中元年(780)其父白季庚授徐州彭城县令,一年后因其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得到朝廷嘉奖,提升为徐州别驾。另外,其六兄任符离主簿;外祖父陈润任古丰县尉;叔父白季般任沛县县令,这些人的家眷也居住在徐州,对白来说,有亲人的地方就是故乡。安史之乱使唐王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白居易恰好生活在唐朝中晚期,从小便历经战乱。他那颗仁民爱物之心总能让他关注那些饱受战乱摧残的人与物,徐州这片热土已经被他放进了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一)感怀故人
白居易从小便尝遍了人世的酸甜苦辣,在其青少年时期,偶有欢欣,尤多惆怅,记忆里只有蔓延的战火和不断地漂泊。这期间,他又接连遭受亲人离世的打击,同时又忍受着因战乱与在世亲友无法团聚的痛苦。
白居易十五岁时写下《江南送北客因寄徐州兄弟书》一诗,这是保存在白氏文集中最早的一首,“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1]200,白氏时刻都在惦念徐州的亲友,却无奈自己身在越中,与徐州相隔万里,无法相聚一堂,只能“望断”楚水吴山,这让一个少年不禁痛心疾首。此外还有他对战争的控诉,战火拆散了亲情,人们背井离乡,妻离子散。一封家书,握笔许久,千言万语,却诉不尽离愁,多少乡泪只能化作一封二十八字家书,这种悲痛不禁让人动容。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是白居易的七律名篇,大约创作于799年春秋之间,这一年,董晋部下及吴少诚乱,朝廷发兵征讨,河南沦为战争中心。题中所提浮梁大兄是其长兄白幼文,时任饶州浮梁主簿,於潜七兄是其叔父白季康长子,时任於潜县尉,乌江十五兄是其从兄白逸,时任乌江主簿,其余一些弟弟妹妹分布在符离、下邽,白居易在洛阳,在寂静的夜晚,望月兴怀,片刻的宁静让思绪飘到兄弟各处,情到深处,提笔抒怀,国难家悲一同涌上心头。“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1]204,时道不济,家业尽空,田地荒芜,兄弟姐妹羁旅行役,天各一方。漫漫长夜,抑郁难耐,想找一亲密之人诉说衷肠,但举目四望,却只有形影相吊,不禁黯然神伤,五地望月共生愁,各地亲人最后皆是泪湿衣襟。
白氏家族将徐州看作心灵的圣地和聚首的中心,白居易期盼有一天,像形单影只的大雁和辞根漂泊的秋蓬一样的兄弟姐妹能回到徐州聚首。
白居易的人生经历让他对亲情尤为看重,除上述两首较为有名的诗外,他还创作了《自江陵之徐州路上寄兄弟》等诗,表达他对亲人的眷念,白氏家族在徐州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无论身处何地,徐州都有一种魅力,能够召唤出他回家的冲动,这一份割舍不掉的情感,伴随了白的一生。
除亲人外,据王拾遗先生考证,还有一位名叫湘灵的徐州姑娘讓白居易牵挂在心,他们两情相悦,但因门第不同遭到白母强烈反对最终没有结合,这让白居易痛苦不已,他因此创作了《寄湘灵》等诗作以表情思。因正史上缺乏记载,并不能断定这段感情的真实性,鉴于此,笔者便不再展开论述。[3]
(二)吟咏风物
徐州的风俗景物对白居易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这表现在他众多的诗作中,他或直接铺白,或寓情于物,达到了因物而兴怀,物我而相契的境界。
前文多次提及,白居易生活在一个硝烟四起的年代,因此他非常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他只想与家人有一个可以安身立命的处所,如此而已。而徐州恰好有这样一个地方,它不曾被战火打扰,男女老少过着桃花源式的生活,这里就是朱陈村。田野上桑麻片片,男女各司其职,村民团结友爱,少有官事,民风淳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相比自己,白白学了诗书满腹,却为功名所累,为国事家事烦忧,又常年奔波在外,与亲人离散东西,细细思来,不禁“悲火烧心曲,愁霜侵鬓根”(《朱陈村》)[1]138,面对朱陈村幸福和谐的生活图景,这种情感更加强烈。
朱陈村勾起了白居易所有幸福的感觉和憧憬,除对村民生活的艳羡之外,白居易也发出了对时局的抗诉,对安宁生活的呼唤。朱陈村的美好让他燃起一些希冀,这个村落是一个缩影,可能有一天,唐王朝会恢复如初,形成处处是朱陈的场景,在看遍了国难家悲场景的白居易来说,不得不说这个世外桃源是一个安慰,能让他在为国事家事黯然神伤之时聊以自慰。
白氏一族在徐州生活时间较长,在此积累了一些家业,但时光变迁,家业渐空,在外漂泊多年后回到徐州,迎接白居易的只是一片破败,“别业埇城北,抛来二十春……有税田畴薄,无官弟侄贫。田园何用问,强半属他人”(《埇桥旧业》)[1]820,除了物质的流逝,白居易更害怕精神归宿的流逝。家业不再,何处立足,这才是白居易痛心疾首的事情。
行走之间,兴怀于诗,白居易在徐州的许多地方都留下了足迹。“九月徐州新战后,悲风杀气满山河。唯有流沟山下寺,门前依旧白云多”(《乱后过流沟寺》)[1]198,历经战乱,徐州满目疮痍,只有流沟寺白云依旧,面容不改,静静地见证着徐州的伤痛,白本人也像流沟寺一样,经历着徐州的一切。除表现战乱的诗作外,白还写过咏物诗,“烟叶葱茏苍麈尾,霜皮剥落紫龙鳞。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人”(《题流沟寺古松》)[1]203,这巍然挺立的古松是白居易对自己的勉励。
燕子楼是徐州著名景点之一。白居易在武宁军节度使张愔宴会中初识关盼盼,两年后,张愔病逝徐州,妻妾风流云散,各奔前程,唯盼盼念其旧情,矢志守节,深居简出,独居于燕子楼上。曾在张愔手下任职多年的张仲素是白居易的好友,对关之事十分了解,便托盼盼口吻做了一组《燕子楼》诗,随后拿给白居易,居易阅毕,大为感动,并和诗三首,诗中云:“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钿晕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著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1]240-241。这三首绝句情深意切,甚至连关本人也颇受感动,以至于思君愈切,最终选择绝食而亡随君而去。燕子楼从此名显于世,关张二人的这一段爱情也被传为佳话,白居易的组诗也融入了燕子楼、乃至于徐州的历史文化之中。千百年间,燕子楼几经变迁,重修多次,今天徐州云龙公园重修的燕子楼中还悬挂着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写的白居易《燕子楼》中的诗句。
二、白居易在古徐州的文壇交往
白居易在青年时期为科考取仕曾在徐州经历了一段苦读生涯。单调的读书生活中,白居易与当地“符离五子”结下了深厚友谊。这五个人分别是:刘翕习、张仲素、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六人一起寒窗苦读、求取功名。在仕进途中,每个人都经历过挫折,但他们始终切磋砥砺,相互扶持,同甘共苦的情谊显得弥足珍贵。白居易将自己与这五人的交往在《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兼简张大贾二十四先辈昆季》中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刘兄文高行孤立……是时相遇在符离……二贾二张与余弟……五人十载九登科……三年不鸣鸣必大……赠我一篇行路吟,吟之句句披沙金……须知通塞寻常事,莫叹浮沉先后时……君不见买臣衣锦还故乡,五十身荣未为晚。[1]173
作此诗时,白居易正青云得志。而昔日老友刘翕习却沦为下僚。此时刘突然拜访来诉说衷肠,回忆往昔,白感慨万千,作下这一首长诗勉励宽慰故友。他十分肯定刘的才华,他认为朋友的遭遇只是暂时的时运不济。尽管两人此时境遇大相径庭,但彼此之间并没有心生芥蒂,刘没有因白居易得志而避而不见,相反能够毫无顾忌的向其表明心迹,而白也没有因此高高在上,他朴实无华,静静地陪在友人身边,听他的愤慨与无奈。白刘的情谊在另一首诗中也得到了体现,“百岁几回同酩酊……留取刘郎到夜归”(《县南花下醉中留刘五》)[1]195,在平静的日子里,能与朋友酩酊大醉实在是一件乐事,可美好得时光总是容易流失,即使刘近在咫尺,却还是难舍难分。
除刘翕习外,白居易与张贾弟兄的关系也非同一般,这在长诗中也有所涉及。他们之间往来频繁,时常一起赏月诵诗。贾沅犀连考三年不中,“三年不鸣鸣必大”,这是白居易对他的鼓励。
这首长诗,对白未出世时的生活提供了非常多的史料,尤其是他在徐州的生活经历。他与“符离五子”的友谊始于徐州,终其一生,一直不曾改变。
三、结语
古城徐州对白居易影响非常深远,不仅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也熔铸成了他深切的悲悯情怀与经国济民的性情襟抱。徐州百姓的悲惨生活让白居易看在眼里,痛在心头。他同情这些百姓,以至于他一生都在为贫苦大众发声,这为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讽喻诗人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白氏的文学创作也丰厚了徐州的文化底蕴。通过古徐州的生活经历与白居易的文学创作的考察论说,我们对他的情感世界、平生交际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对于多方面研究白氏文学自有意义;同时,在全国各地重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今天,也希望本论题能为带动徐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白居易.白居易集[M].湖南:岳麓书院,1992.
[2] 万曼.白居易传[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
[3] 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
[4] 蒋艳,李萧.白居易徐州行迹考[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5] 戴武军.白居易婚前恋情详考[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